改革開放初期研究生生活散記(之三)

茫宇一塵 發佈 2024-04-09T18:30:28.071306+00:00

在大城市上好大學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增加閱歷,開闊視野。俗話說「讀萬卷書 ,行萬里路」,也含有這個意思。

在大城市上好大學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增加閱歷,開闊視野。俗話說「讀萬卷書 ,行萬里路」,也含有這個意思。「文史難分」,我對文史都有一定的興趣。

讀研二時,劉道玉已正式出任武大校長。他當時48歲,是教育部直屬重點大學中「最年輕的校長」。在他的領導下,武大的改革風生水起,如火如荼,而且卓有成效。所以後來他被譽為「武大的蔡元培」,「永遠的校長」。在珞珈山小街上郵局旁或無名湖(好象後來曾叫過珈東湖吧)邊公告欄上,經常可以看到學校邀請XXX在x處作講座的通知。按現在的叫法這叫「精神大餐」。在不影響正事的情況下,我也去聽了一些演講和講座。記得清楚的有這樣幾個:

一次是旅美華人作家聶華苓及某丈夫保羅.安格爾來武大訪問。安格爾曾作過美國總統甘迺迪的文學顧問,文學上有很高的造詣。作家徐遲陪同併兼作翻譯。對徐遲,現在的年青人多不了解,即《哥德巴赫猜想》那篇在改革開放初期有著很大影響的長篇通訊的作者。他那篇文章在《人民文學》發表,為「科學的春天」到來大張旗鼓,營造聲勢,立下了汗馬功勞。一時間洛陽紙貴,人們都想一睹為快,教育、科研、文化單位無人不談陳景潤。近在咫尺,我當然要去聽了。四十多年過去了,我至今猶記得聶華苓的愛祖國愛家鄉的拳拳赤子之心,更記得徐遲先生即席翻譯信達雅的天花板水平。那真是學貫中西、出口成章的大家啊,叫人由衷的敬佩!

有一次聽人民大學一級教授戴逸先生的講座。記得他談到做學問的三境界,引用了國學大師王國維的話。王是用宋詞來比喻,非常貼切:起始階段-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中間階段-為伊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結束階段-眾里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由於非常獨特,又很形象,很容易引起我們的共鳴,所以至今仍記得。

我還聽過新加坡國立政治大學副校長的一個國際形勢報告。他認為當時的蘇聯塊頭大,加盟共和國多,人心難齊,蘇聯政府負擔太重,會力不勝任,不是好事。不幸被他言中,二十來年後前蘇聯解體。

陸宗達是北師大中文系教授,訓詁學專家,國學大師黃侃的弟子。他曾應邀到武大講學。黃侃的侄子黃焯是武大中文系教授,也是研究文字學、音韻學和訓詁學的專家,我估計他來武漢可能也有這一層關係吧。我去聽了。偌大個教室里只有五幾個人,顯得十分空曠冷清。抑或是隱學?也可能是曲高和寡吧?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