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雅、清、正、和、靜:蘭花從來不只是一種植物

紅星新聞 發佈 2024-04-09T19:42:39.981592+00:00

正在杜甫草堂舉行的蘭花展於上周開啟,連日來,不少遊客慕名前來,賞析、拍照、分享。集香、雅、清、正、和、靜於一身。

//

編者按:

盛世花開迎大運,雅蘭幽香滿蓉城。

正在杜甫草堂舉行的蘭花展於上周開啟,連日來,不少遊客慕名前來,賞析、拍照、分享。

國人愛蘭,歷史悠久。執薰握蘭,立身比德,已成為中國傳統精神的文化符號,具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今天,讓我們再度走進蘭花的世界。

集香、雅、清、正、和、靜於一身

如空谷佳人,高潔出塵

不為軒冕肆志,不為窮約趨俗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

向來是君子修道立德、立身持正的品格象徵

(明)文徵明 《漪蘭竹石圖》(局部)

蘭之由來

源遠流長

蘭之香

上古時期之蘭

與今日所見的蘭花並不完全相同

但馥郁的香氣卻無二致

春秋時期的《左傳·宣公三年》記載

鄭文公的妾室燕姞,夢見天使給她一枝蘭,說:

「蘭花的香氣舉國第一(「蘭有國香」),

佩戴著它,人就會像愛它一樣愛你。」

不久鄭文公就召她侍寢,還送她一枝蘭作見證

燕姞後來生的兒子便取名為「蘭」,就是鄭穆公

《詩經·鄭風》中也有一篇《溱洧》:

「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蕳兮」

「溱」(zhēn)與「洧」(wěi)是鄭國境內的兩條河,在城外繞山而下

「蕳」(jiān),即是蘭草

蕳,西晉的陸機注 :「香草也」。

春暖花開三月之際,男男女女手執蘭草在岸邊歡樂聚會、以結情好

蘭之清香,古人用以去除不祥

他們早有論斷:

「竹有節而無花,梅有花而無葉,松有葉而無香」

只有蘭

有葉、有花、又有香

一盆在室,滿屋皆香

清香濃郁而持久者,方為上品

蘭之雅

鄭國三月水邊的祓禊,本是民間自發的風俗

但到了魏晉時期,卻因為士人的重視

而成為了文採風流的雅事

春秋時越王勾踐種蘭的渚山

漢朝此地曾建有駐亭

後來即有了「蘭亭」的雅稱

(明)文徵明 《蘭亭修禊圖》(局部)

公元353年上巳節,王羲之和朋友們在蘭亭修禊祈福

流觴曲水之間,酣然欲醉之際

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昭然問世

蘭亭

在中國文化史上從此不朽

(唐)馮承素 摹《蘭亭集序》中的「蘭亭」二字

蘭亭之外

「蘭」亦為漢語中高雅美好之代稱

雋永的詩文稱「蘭章」

清麗的語言稱「蘭藻」

品德高尚的朋友稱「蘭客」

聰穎靈動的心智稱「蘭心」

(明)文徵明 《蘭竹石圖》

蘭之雅致

千載猶然

蘭之清

「舉世皆醉我獨醒,舉世皆濁我獨清」

這是三閭大夫屈原的節操

憂國憂民卻遭放逐的屈原

時時以蘭自比

蘭之清,即是君子之清

(現代)傅抱石 《屈子行吟圖》

僅僅在《離騷》和《九歌》裡

提到「蘭」就多達二十四處

「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

「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

「步余馬於蘭臯兮,馳椒丘且焉止息」

「時曖曖其將罷兮,結幽蘭而延佇」

……

即便從雅文學發展到俗文學,

蘭之清

仍然一脈相承。

金庸在《射鵰英雄傳》裡寫到黃蓉的「蘭花拂穴手」:

講究的是「快、准、奇、清」。

快、准、奇,這還罷了,

那個「清」字,務須出手優雅,氣度閒逸,輕描淡寫,行若無事,才算得到家。

要是出招緊迫狠辣,不免落了下乘,配不上「蘭花」的高雅之名了。

四字之中,倒是這「清」字訣最難。

蘭花指已成中國戲曲中獨有的手勢之美

潔身自好、不同流合污是清

氣度閒雅、不怨天尤人亦是清

蘭之雅雋

香遠益清

蘭之正

清與正,往往並稱不離

蘭之正,與蘭之清本無大異

《荀子·宥坐》中記載

孔子被困在陳、蔡之間,七天吃不上熱食

弟子子路問:夫子你積德懷美,為什麼會像現在這樣?

孔子答他:

「芷蘭生於深林,非以無人而不芳」

《淮南子·說林訓》有言

「石生而堅,蘭生而芳,少自其質,長而愈明」

君子一如芷蘭,無論外界境遇如何,始終持身不疑、守志不變

宋末元初的趙孟堅,是宋太祖的十一世孫,堂弟便是大書畫家趙孟頫

趙孟堅本有濟世安邦之志,奈何江山飄搖、淪於胡塵

他隱居鄉野,以畫蘭遣懷

(宋)趙孟堅 《墨蘭圖》

而同時代的鄭思肖畫蘭不畫土,稱為露根蘭

蘭花所在無土,猶如士人故土無存

唯有持身清正,一如蘭花

(宋)鄭思肖《墨蘭圖》

蘭之和

蘭之和,淵源可追溯至上古之《周易》

在《同人》一卦中,有如下的文辭:

「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xiù,氣味)如蘭」

「金蘭」之齊心和同意,由此而生

南朝的《世說新語》記載

「山公與嵇、阮一面,契若金蘭」

山濤與嵇康和阮籍一見面就投緣同心,和如金蘭

「金蘭」從此指朋友間感情投合,後來也作為結拜兄弟姐妹的代稱

《說苑·雜言》中,孔子亦有言:

「與善人居,如入蘭芷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則與之化矣」

蘭之潛移默化,一如聖人以身教而不以言傳

蘭之和

是以為證

蘭之靜

蘭花常生於深山野谷、懸崖絕壁之僻靜處

不求聞達,寧靜淡泊

(清)石濤 《蘭花圖》

佛教傳入中國後,寺廟音譯亦以「蘭」命名

稱為「蘭若」

寺廟梵文原意的 「寂靜處」,與蘭之靜可謂交融無痕

(宋)巨然 《溪山蘭若圖》(局部)

到了唐代,如今所見的蘭花已開始種植

李白有詩詠蘭:

「幽蘭香風遠, 蕙草流芳根」

一莖一花稱為蘭,一莖多花稱為蕙

(明)仇英 《雙鉤蘭花圖》

到了宋代,蘭花已經廣為人知

蘇軾有詩詠蘭,

「春蘭如美人,不採羞自獻。時聞風露香,蓬艾深不見」

正是讚嘆蘭花之靜:

不躁不囂,不務張揚

(明)馬守真 《幽蘭圖》

1233年,南宋趙時庚寫成《金漳蘭譜》

是中國現存最早的蘭花專著

而從文徵明到徐渭、從石濤到鄭板橋

明清的畫家存世蘭花丹青至少超過130幅,在世界上獨一無二

(明)王穀祥 《四季花卉圖卷》之蘭

(明)徐渭《蘭花圖》

(明)馬守真《素竹幽蘭》

(清)鄭板橋 《幽蘭圖》

清 諸昇 蘭竹圖冊

(現代)齊白石 《蘭花》

(現代)張大千 蘭花

常言「靜待花開」,蘭花尤其如此

1921年3月,曾任民國總理的熊希齡送給胡適一盆蘭花草

胡適高興地帶回家

讀書寫作之餘精心照看

但直到秋天也未開花

有感而發的胡適寫下一首小詩《希望》

我從山中來,帶得蘭花草。

種在小園中,希望開花早。

一日望三回,望到花時過。

急壞種花人,苞也無一個。

眼見秋天到,移花供在家。

明年春風回,祝汝滿盆花。

1978年,陳賢德、張弼在《希望》的基礎上改編並譜曲

便成為至今廣為傳唱的《蘭花草》

因此在中國文化里

蘭,遠不僅僅只是一種植物

它是一種寄託、一種象徵、一種精神與品格的追求

更是一種希望

古人將養蘭稱為「藝蘭」,

今人觀蘭、聞蘭、賞蘭,與蘭朝夕相處

正是希望從蘭的香、雅、清、正、和、靜中

陶冶性情,自賦品性

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豐富第31屆世界大運會的活動內容

「盛世花開迎大運,雅蘭幽香滿蓉城:杜甫草堂蘭花展」

近日在杜甫草堂博物館蘭園開展

執薰握蘭,立身比德

作為中國傳統精神的文化符號

至今仍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西蜀庭院、古典園林、花鳥竹石

香雅清正、和靜有容、不憂不躁

「花中君子」

舍蘭其誰?

啟凌/文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