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野戰炮兵營歸建師屬炮兵解析(上)

坦克裝甲車輛雜誌 發佈 2024-04-09T20:17:12.560153+00:00

編者按:2020年4月10日,美國陸軍協會官方網站發表由戴維·霍爾沃森和戴夫·詹森合作撰寫的文章,主要對美國陸軍野戰炮兵營為何應該歸建師屬炮兵進行了分析研究。

編者按:2020年4月10日,美國陸軍協會官方網站發表由戴維·霍爾沃森和戴夫·詹森合作撰寫的文章,主要對美國陸軍野戰炮兵營為何應該歸建師屬炮兵進行了分析研究。為了確保本文不僅僅能反映美國陸軍野戰炮兵的發展觀點,作者還向幾位傑出的機動部隊退休將領進行請教。其中,肖恩·麥克法蘭中將(前美國陸軍第三軍司令)、詹姆斯·瑟曼上將(前美軍駐朝鮮部隊司令和美國陸軍部隊司令部司令)都提出了有益的意見和建議,贊同將美國陸軍野戰炮兵營從旅戰鬥隊撤編,並歸建師屬炮兵。作者戴維·霍爾沃森是美國陸軍退役中將,現任Cypress國際公司董事長兼執行長,以及美國野戰炮兵協會主席。他曾擔任過美國陸軍設施管理司令部司令、訓練與條令司令部副司令,以及火力卓越中心指揮官。作者戴夫·詹森是美國陸軍退役上校,現任美國蘭德公司首席研究員,同時還是喬治城大學兼職教授、西點軍校現代戰爭研究所兼職學者,以及美國野戰炮兵協會委員。

現如今,美國陸軍需要清醒地認識到,在應對強大敵手的大規模作戰行動中,其師屬野戰炮兵營應該由師屬炮兵指揮部統一實施指揮與控制,而不是歸屬旅戰鬥隊。為了說明這一變化,本文將追溯美國野戰炮兵自誕生以來的發展歷史,分析美國陸軍野戰炮兵營成為旅戰鬥隊建制分隊的具體原因。

其實,撰寫本文的目的不是要回到過去,而是呼籲要為未來做準備。如果聯合部隊要對勢均力敵的對手實施大規模集火打擊,集中控制將很重要,就像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一樣。現在,由於需要聚集多域火力,這一點變得更為重要。因此,師一級實施多域戰(MDO)行動時,師屬炮兵指揮部將成為野戰炮兵營的指揮機構。

從美國獨立戰爭到第一次世界大戰

美國野戰炮兵的作用、任務和組織結構直接反映了美國陸軍自成立以來在技術、程序、戰時任務,以及對手類型等方面的演變。這些因素決定了野戰炮兵在美國陸軍中的定位。另外一個因素是,旅級機動作戰指揮官既想擁有獲取戰鬥勝利所需要的,同時又想保留其所擁有的,這是可以理解的。

美國獨立戰爭 自1776年亨利·諾克斯上校將從駐紮在提康德羅加堡英軍手中繳獲的重型火炮運到華盛頓將軍手中以來,炮兵的作用及其在美軍編隊中的定位一直在演變。諾克斯上校的火炮屬於射程適中(900~1 100米)的直瞄武器,可發射實心彈藥、裝藥炮彈、大/小直徑霰彈,以及各種榴霰彈和鏈式炮彈等。正是這些火炮扭轉了波士頓戰役(1775年4月至1776年3月)的局勢。期間,這些火炮被配置在城市和港口上方區域重兵設防的多爾切斯特高地的一個制高點上,對英國人向其波士頓守備部隊和擁護者提供補給構成了嚴重威脅。面對這一炮火威脅,英國將軍威廉·豪被迫放棄波士頓,並將其部隊撤回至新斯科舍省的哈利法克斯。

戰爭結束時,美國陸軍每個步兵旅都配屬一個炮兵連負責遂行戰術控制任務,各步兵旅的炮兵陣地上也配置了眾多支援美國陸軍的火炮,為步兵提供這些火炮的上級炮兵團也對其保持行政控制。然而,火炮偶爾也會從各步兵旅調出,其聯合火力的聚集產生了巨大效能,如1778年6月的蒙茅斯戰役。

墨西哥戰爭 美國陸軍在1848年的墨西哥戰爭中使用了比美國獨立戰爭時期更先進的火炮。期間,青銅火炮開始取代較重的鐵製火炮,較堅固的單尾炮架取代了雙尾炮架,從而使得火炮更堅固、更輕、更易於操作。儘管如此,當時的火炮仍然是一種直瞄武器,每個步兵旅分別配屬了兩個炮兵連,但各旅的炮兵陣地被廢棄了。取而代之的是,這些火炮不由各步兵旅獨立運用,而是根據需要用於應對威脅。

1846年5月的帕洛阿爾托戰役徹底改變了美國人對炮兵的看法。作為步兵至上的堅定擁躉者,扎卡里·泰勒准將最終被其炮兵說服,採用拿破崙同樣的方式來集中火力。這次大規模的密集炮火極大削弱了墨西哥步兵的戰鬥力。據泰勒後來回憶說,炮兵是主要的作戰中堅,其出色的機動調遣和運用方式是獲取勝利的主要原因。正如歷史學家詹妮絲·麥金尼所寫,帕洛阿爾托戰役預示「炮兵和集中火力將在內戰中發揮重要作用。」

南北戰爭(即美國內戰) 內戰期間,火炮技術在射程上略有進步,但仍然是一種直瞄武器。儘管如此,集中野戰炮兵的趨勢在北方美利堅合眾國和南方的美利堅聯盟國的軍隊中都有體現。野戰炮兵部隊越來越多地被編入師和軍,而不是配屬到旅,旨在集中利用火力。聯盟國愛德華·波特·亞歷山大上校在戰後回憶錄中寫下了此舉的主要理由:「如果我們很快就成立由幾個炮兵連組成的炮兵營,這應該是一個事先決定的步驟。然而,我們用了大約一年的時間才組建炮兵營;與此同時,我們的炮兵連被分割配屬給步兵旅。因此,在規模不大的步兵旅建制內,炮兵連『單打獨鬥』,幾乎無能為力。」

第一次世界大戰 一戰期間,火炮的多樣性、射程和殺傷力都有了驚人的進展,從75毫米口徑野戰炮到12英寸(約305毫米)口徑軌道炮應有盡有。精確間瞄射擊、觀察和瞄準等新手段都得以發展,集中編入師、軍和集團軍三級的野戰炮兵部隊負責向優先目標提供觀察或者非觀察火力,並向步兵編隊的前方發射密集的炮彈,以對其向前挺進實施支援。儘管取得了這些進展,但在炮兵無法直接瞄準目標的情況下,為步兵編隊機動提供近距離支援的觀察火力既取決於觀察者與炮兵部隊之間的可靠通信,也取決於馬匹在困難地形上運送野戰火炮的機動性。

1917年6月12日,一個野戰炮兵連參加在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富蘭克林野戰訓練場上組織的模擬戰鬥

對此,麥肯尼認為:「戰爭期間雙方缺乏的是有效指揮炮火的手段。電話線被切斷,通信兵需要花費時間搶修通信線路和傳遞信息,通信手段有時明顯不足。」這一現實使對步兵的近距離支援變得嚴重不足,正如歷史學家博伊德·達斯特魯普所寫,「當時的間瞄火力系統的不可靠性導致步兵採用伴隨火炮作為快速、準確支援的手段。在間瞄火力得到真正利用之前,解決通信問題和發展野戰炮兵是當務之急。」

美國野戰炮兵在二戰戰場上占據主導地位

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一段時期,戰術無線電、摩托化和機械化的出現,解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困擾機動部隊獲得可靠近距離支援所面臨的通信和機動性挑戰。美國野戰炮兵的機動性主要由卡車、拖拉機和自行火炮架予以提供,相比之下,德軍仍然主要依靠馬匹來運送火炮。然而,最重要的是,美國野戰炮兵軍官開發了可利用電話和無線電網絡準確、迅速地集中多個(炮兵)營的火力。基於這一重要技術創新,目標射程內的所有火炮都可以同時開火,這使得美軍指揮官能夠對其對手進行毀滅性地攻擊。知名作家弗蘭克·孔帕拉托指出,這種規模火力的一個很好例證是最終擁有1 464門野戰火炮的喬治·巴頓第3集團軍。該集團軍發射了大約600萬發炮彈,儘管並不完全了解炮兵部隊是如何管理的,但巴頓將軍依然被譽為運用間瞄火力的專家。二戰期間,他曾經指出:「必須通過只有上帝和炮兵才知道的方法才能將炮火瞄準目標。」戰爭結束時,巴頓還說:「我不必告訴你們誰贏得了戰爭。然而,我們的炮兵發揮了應有的作用。」

1944年7月11日,美國榴彈炮在法國卡倫坦附近炮擊正在撤退的德軍

此外,特別有效的殺傷手段是同時彈著(TOT)集火射擊,即將軍屬炮兵和師屬炮兵(通常是10個或更多炮兵營)的火力集中在一個目標上,所有炮彈幾乎同時射向同一目標。這是毀滅性的對敵攻擊手段,正如孔帕拉托所寫的那樣,因為「同時彈著集火射擊經常會讓敵人在10秒鐘的時間內無法跳到散兵坑裡,而盟軍往往能夠毫髮無損地走進去。」

二戰結束時,第3集團軍第4師的指揮官R.O.巴頓將軍回憶說:「炮兵是我最強大的工具。我反覆說過,與其說是炮兵支援步兵,不如說是步兵支援炮兵。這有點兒言過其實,但並不過分……我希望我能知道,有多少次僅僅因為同時彈著集火射擊而奪占或扼守了某些陣地;我也希望我知道,敵人無數次的反擊行動被炮兵打得灰頭土臉的情景。」(未完待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