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羅馬帝國時期,拜占庭印章的出現及其發展

夜闌先生 發佈 2024-04-09T20:40:19.045667+00:00

#歷史開講#軍政合一制度的要素,一是已經形成不同於傳統民事省份的新的行政區劃,二是將軍在其所轄行政區內同時掌握僅次於皇帝的軍政最高權力。

軍政合一制度的要素,一是已經形成不同於傳統民事省份的新的行政區劃,二是將軍在其所轄行政區內同時掌握僅次於皇帝的軍政最高權力。因此,在論及軍區到底是希拉克略的改革成果,還是後世因社會發展而緩慢形成的制度時,其重要的判斷依據就是塞姆(或是性質相同但名稱不同的「軍區」的其他表現形式)的形成與對傳統民事省份的替代或者凌駕,以及將軍真正地在制度上掌握了該行政區的民事權利。

官職變化與印章的簡要說明

在4世紀時,東羅馬帝國就已經在全國範圍內設立了3個名為商貿局的機構以控制對外的雙向貿易,其負責人為商貿行政官吏。在查士丁尼時,在東方的商貿行政官吏是帝國唯一有權利從外國商人購買絲綢的人,在公元500年左右,他們被以希臘語稱為關務專員,性質從單純為國家財政服務的官員,變成了同時為國家與個人牟利的官職,其工作範圍也逐漸限定於絲綢的貿易。

拜占庭印章主要用於公私文件之上,以及對文件進行封口,其材料一般有金、銀、蠟、鉛四種,其中大部分為鉛制印章。拜占庭印章正面朝外,通常印有宗教意義上的聖像,如聖母、基督、聖徒以及宗教場景等,或是世俗意義的人像或動物像,如皇帝胸像,以及人物的花押等;背面朝內,一般是印有與人物信息相關的銘文。

目前發現的大量關務專員印章主要用於文件封口,其中一部分是用於普通的信件交流,另一部分的背面可以清楚地看到麻布的印記,結合該官職的職能,這些印章顯然是蓋於貨物包裝之上。

大部分關務專員的印章都附有地名。現今發現最早的相關印章屬於6世紀末的一位大臣,其工作地點為安提阿。該城當時位於拜占庭與波斯邊境,是絲綢之路上重要的大城市。而其中最早出現「帝國倉庫」一詞的印章也是在6世紀,其地點為推羅。

帝國倉庫最初是進口絲綢集中與再分配的場所,在隨後的發展中從一個具體的建築物成為了一個抽象的行政單位。「關務專員」與「帝國倉庫」兩個詞彙經常成對出現在730年前的印章當中。672年起的關務專員印章,開始出現了財年,使日期更加精確,可能意味著國家對其加強了控制,該時間正好與阿拉伯人第一次圍攻君士坦丁堡相吻合。

從730—731年起,出土的關務專員印章數量大幅減少,國家倉庫逐漸消失且正面出現了皇帝的胸像,印章背面麻布的印記都消失了,同時出現了印有名為帝國關務局的國家機構的印章。

最晚於794—795年,便出現了一種名為海關稅的稅收,對所有進出口的商品徵收,稅率為10%,曾被伊琳娜取消並為尼基弗魯斯的十項「惡行」所恢復,9世紀後期有明確的證據證明其由關務專員負責徵收。在隨後的830年左右,帝國關務局的印章消失,而關務專員的印章一直延續到了11世紀。

下文按照印章特點的變化,將相關印章分成四個階段:階段一(672年前)、階段二(672—730年)、階段三(730—830年)、階段四(830年後),以對此時間段內的拜占庭政區變化進行研究。由於730年後關務專員印章數量的急劇減少、國家倉庫的消失以及帝國關務局的出現基本同步,學者大多將階段二關務專員與階段三帝國關務局視作一個延續的系統。

階段二關務專員印章背面印有的銘文,其分別由財年、官員姓名、官職名稱、國家機構名稱、地理信息等部分組成。而階段三帝國關務局印章銘文,」主要由國家機構名稱、地理信息、財年等部分組成。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