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低估的統治者:嘉靖帝「帝王權術」到底有多高明?

夏目歷史君 發佈 2024-04-09T20:44:42.899461+00:00

#歷史開講#受《大明王朝1566》的影響,不少年輕人都對明代嘉靖一朝開始感興趣,人們開始廣泛討論小閣老和嚴嵩,討論張居正和徐階,當然還有最重要的嘉靖皇帝和海瑞......

受《大明王朝1566》的影響,不少年輕人都對明代嘉靖一朝開始感興趣,人們開始廣泛討論小閣老和嚴嵩,討論張居正和徐階,當然還有最重要的嘉靖皇帝和海瑞......

不得不說這部劇演的太好了,以至於讓人們對於歷史人物的印象豐滿了起來,尤其是嘉靖皇帝的表演,更是讓我們看到了權術的巔峰。

那麼問題來了,在真實的歷史記載中,嘉靖皇帝的權術真的有這麼厲害嗎?

將時間撥回到正德16年,當時明武宗死於豹房,但因為他沒有後人,又沒有安排接班人,於是楊廷和就安排了興獻王的兒子入繼大統,這個人就是嘉靖皇帝。

——總攬明朝歷史,嘉靖皇帝的開場無疑是驚艷的,因為他是以藩王身份登基稱帝中的,唯一一個沒有靠著暴力鬥爭取得皇位的人。

僅憑此一點,他就已經開創了記錄......

不過,也正因為他沒有經過艱苦卓絕的鬥爭,所以他不具備堅定的權威,也不具備紮實的根基。一般在這種情況下,皇帝很容易變成「漢獻帝」,他會淪為權臣的玩物。

事實上也的確如此,嘉靖帝剛上位的時候就遭遇了大禮議事件,首輔楊廷和帶領整個文官體系,逼迫他認自己的伯父為父親。

這個事件十分嚴重,因為他不僅僅代表著皇帝要從孝道體系內被文官隨意安排,而且要從法理和權威方面被文官所壓制。

一個毫無根基的皇帝,面對這種壓力,多數都會選擇妥協,而一旦妥協就是再也難以雄起。

但這位小皇帝卻著實了不得,他抓住了問題的重點,以一人對抗整個朝廷,死活不肯放棄自己的爹。

當時朝堂一片沸騰,文官集團一個個如同吃人的老虎一般逼迫皇帝妥協,就連首輔楊廷和也堅定的認為,皇帝沒有後手,最終拖下去只能妥協。

但事實卻狠狠的打了這些人一巴掌,這位小皇帝天生就是帝王的料子。

他抓住了核心,自己是皇帝,天然代表著榮譽和權威,如同一盞黑夜中的明燈,而敵人卻並非是鐵桶一塊,總會有一些落魄之人會如同飛蛾一般撲向自己。

事實還真是如此,他等到了張璁,此人背叛了文官集團,堅定的支持皇帝認父。而正因為此人的登場,直接撕開了文官集團的一個口子,越來越多的人「投靠」嘉靖皇帝。

而嘉靖皇帝也靠著張璁把這些人聚攏起來,然後以他們為榜樣去「威逼利誘」,更多的文官倒向他。結果是相當成功的,文官集團四分五裂,不敢對皇帝撕破臉的楊廷和只能灰溜溜的辭職。

也正因為如此,嘉靖皇帝對張璁感慨到:吾父子獲全矣。

小皇帝的這開篇之作震撼了所有人,眾人看到了一位天生帝王的登場,而小皇帝也從這一次大膽的實踐中抓住了皇帝的本質——皇帝就是光

只要利用這一特性,自然會引得人們趨之若鶩。而且,任何強大的敵人都可以被背刺,自己的安全性就來源於不斷的培養這些叛徒。

這個邏輯相當恐怖,甚至頗為反人類,但這位帝王卻將他運用到了極致,不信我們可以看歷史對他的記載。

在小皇帝掌握政權後,他的手下先後出現了三位權臣,首先登場的是夏言。

此人長得相當正氣帥氣,又因為聲音洪亮,氣質不錯,所以嘉靖皇帝一開始就看中了他,將他提拔為禮部尚書。

在那段日子裡,嘉靖皇帝對他非常恩寵,賞賜他「學博才優」銀章,給予他密封言事的權力,每有詩篇定先送給他,每遇事情也定會與之討論。

但夏言入閣時已經六旬,所以精力不如從前,又失去了進取之心,在處理瑣碎事務時常常出錯。而且更重要的是,夏言堅持自己的看法,拒絕幫助皇帝寫青詞禱告上天,拒絕皇帝賜給他的香葉冠,反對封建迷信。

如此一來惹得皇帝不爽,然後夏言一手提拔起來的嚴嵩抓住了機會,他竭力去討好皇帝,把夏言看不上的香葉冠當成至寶,每天竭盡心思寫青詞。

如此一來,導致皇帝對他另眼相看,於是開始重用他。之後就有了我們熟知的嚴嵩與夏言的鬥法。

史料中記載,嚴嵩借用收復河套事件,通過聯絡嘉靖信任的道士,將一場收復國土的戰爭,變成了陰雲密布的不祥之兆。

嘉靖皇帝非常迷信,所以心緒不寧,然後在嚴嵩的拱火之下,先是殺了立有軍功的曾銑,然後又冤殺了夏言。

如此一來,嚴嵩成為了新任首輔,他開始了把持朝政手眼通天的時代,而這就是電視劇中的背景。

偏偏嘉靖皇帝似乎越活越蠢,他只知道聽信嚴嵩的讒言,殺沈煉,殺楊繼盛,盤剝百姓,放縱外敵入侵,朝廷幾乎崩潰。

而就在嚴嵩為所欲為時,他提拔的徐階也抓住了機會,趁著嚴嵩年老放縱之際,悄悄的向皇帝獻媚,他也同樣買通道士,拼命寫青詞。

然後借著所謂的遷往南宮這一鬧劇,開始離間嚴嵩和皇帝的關係。

再接著又通過道士虛構天意,說嚴嵩父子是奸賊,不斷的誘導皇帝,最終在嘉靖41年滅掉了嚴嵩,徐階上台成為了新的首輔。

看到這裡可能很多人會滿頭問號,不是說小皇帝開場就無敵,而且掌握了皇帝的密碼嗎?為何史料中對他的記載就好像是被大臣玩弄的笨蛋一樣?難道皇帝真的變蠢了嗎?

當然不是,就是這些看起來「愚蠢」的內容彰顯了這位皇帝的恐怖......

不知大家看這段歷史有沒有發現共同點,被打垮的內閣首輔都是被小弟背刺,而且都是因為讓皇帝不滿或者不安的時候被搞垮的。

最最重要的是,歷史記載,皇帝搞垮他們都不是自身壞,全都是皇帝糊塗被人誘導。而且這幫人一句話就被剝奪了全部,整個集團都被消滅了,但朝廷卻沒出任何事情,很快就被補上了空缺。

其實這些糊塗和愚蠢的背後,還是上文提到的邏輯,皇帝的安全感來源於不斷的培養內閣首輔的背叛者。

我們可以理解成皇帝把內閣首輔當成了一件「工具」,他從來不相信這件工具,只是拿來便用。但為了避免工具綁架的主人,所以他一直在旁邊培養了一個備胎。

當這個工具好用的時候,他會用的非常大膽。

例如嚴嵩獨掌大權,他撈的那些好處,他收拾的那些人,很難說,不是為皇帝在謀利,為皇帝在背罵命。

而一旦嚴嵩可能威脅到自己,他就直接培養備胎換人,而且還博得一個掃清黑暗的美名,創造一個自己用棍子打人,罪過卻在棍子身上的怪邏輯。

同樣的,當工具開始有自己意識時,例如像夏言這種,對他不尊敬,不給他老老實實當奴才,他就直接假裝糊塗,讓背叛者殺人。

如此一來,他借著首輔們都是背叛上位的事實,在文官集團內部留下了一個深深的不信任的傷痕,大臣們只知拼命討好皇帝,嘉靖再也不會遇到大禮議的危機了。

這就是嘉靖皇帝的帝王心術......

整個過程沒有電視劇里那麼精彩,但卻比電視劇更加陰暗。

在皇帝的眼裡,其他的大臣根本就不是人,就是他的工具。為了自己的利益,他可以犧牲國家利益,犧牲任何一個對自己有恩的人,妥妥的一個極端自私自利的精緻利己主義。

如果要說,歷史上的嘉靖皇帝和電視劇中有什麼共通性?那或許就是電視機嘉靖皇帝對兒子最後的囑託:賢與不閒賢,有的時候也由不得他們,賢時便用,不賢便黜。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