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降低負性情緒的喚醒度,從而改善個體在跨期決策中的衝動行為

心理學週報v 發佈 2024-04-09T21:26:23.710845+00:00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方便您隨時查閱一系列優質文章,同時便於進行討論與分享,感謝您的支持~跨期決策是指個體通過評估、權衡和比較不同時間點上的成本和收益,最終做出選擇和判斷的過程。在決策的過程中,人們總是希望能夠冷靜理智分析問題,以便做出最優的選擇。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方便您隨時查閱一系列優質文章,同時便於進行討論與分享,感謝您的支持~

跨期決策是指個體通過評估、權衡和比較不同時間點上的成本和收益,最終做出選擇和判斷的過程。在決策的過程中,人們總是希望能夠冷靜理智分析問題,以便做出最優的選擇。

然而,決策總是不可避免地受到情緒的影響。以往在有關於情緒和跨期決策的研究中,研究者較偏向於從情緒的二維理論切入。

在效價維度上將情緒分為正性情緒和負性情緒,並以此來探討情緒對跨期決策的影響,但很少有人將焦點放在情緒喚醒度與跨期決策的關係上。

因此,研究從情緒喚醒度的角度切入,對不同喚醒度的負性情緒和跨期決策的關係進行探究。

不同喚醒度的負性情緒對跨期決策的影響

以往研究者考察情緒與決策的關係,通常從效價的角度切入,將情緒分為正性情緒和負性情緒以此來考察情緒對跨期決策的影響,然而,目前較少有研究者關注情緒喚醒度和決策,基於此,研究考察了情緒喚醒度和跨期決策的關係。

實驗一的結果顯示,相比於負性低喚醒和中性情緒,負性高喚醒情緒下的被試即時選項率更大,表明負性高喚醒情緒會使個體延遲折扣升高,被試更傾向於選擇即時小獎賞,喚醒度越高,個體衝動性越強,在決策中更尋求即時滿足而不是長期目標。

個體在高喚醒情緒狀態的衝動決策可以用雙系統模型解釋,即:情感系統和審議系統情感系統主要是由諸如負面情緒(如憤怒、恐懼)或驅動力狀態(如性慾)等本能因素驅動的。

因此,它與個人的短視和衝動選擇有關,這是由於人們在預測或評估超越當前時刻的能力方面存在局限性。

另一方面,審議系統以前瞻性、目標導向的觀點評估選項;因此,它有利於執行功能,如計劃、提前思考或自我控制。雙系統模型理論認為個體的決策主要是這兩個系統之間競爭性互動的結果。

基於雙系統模型,在情感系統不是高度激活的狀態下,人類的審議系統有能力對衝動和危險行為實施調控。

根據雙系統模型,審議過程主要與大腦外部相關,包括前額葉皮質和頂葉皮質的前部和背外側區域,而情感過程與大腦內部部分相關,包括大腦的邊緣和邊緣旁區域、杏仁核、腹側紋狀體(VS)以及島狀和內側前額葉皮質。

因此,在情緒喚醒的影響下,情感系統被提升到足以激活和削弱審議系統的調節功能或有效性的水平。

有研究者為這一理論提供了可靠的實驗證據,研究發現相比在觀看中性圖片條件下,個體在觀看高喚醒正性和負性條件下都明顯更青睞即時的小獎勵,而不那麼看重延遲的大獎賞。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的結果表明,暴露於中性情緒後的決策與前額葉-頂葉區域的活動呈正相關,而暴露於高喚醒情緒後的決策與雙側背外側前額葉皮質右眶額回的激活呈負相關。

也就是說,衝動性決策的增加與情境性高喚醒和前額葉-頂葉區域活動的減少有關,前額葉-頂葉區域是負責與審議系統相關的人類決策過程的大腦區域,個體在情緒喚醒狀態下比在非喚醒狀態下更傾向於做出衝動性決定。

當個體情緒喚醒度低時,審議系統對衝動行為進行調節控制的能力就會發揮作用,從而減少了衝動性決策,而高覺醒抑制了個體前額葉進行自上而下的認知控制,所以導致了衝動性決策。

有無意識的情緒調節策略對跨期決策的影響

實驗二中的重點是找尋一種有效的方法來減少負性情緒的高喚醒度,降低個體的衝動性,進而改善個體在決策中的表現。通過對前人研究的分析發現,表達抑制是一種有效的降低情緒喚醒度的調節策略。

然而,個體使用表達抑制會投入更多精力和意志努力,消耗更多的認知資源,另有研究者指出,與有意識情緒調節相比,無意識情緒調節存在一個更大的優勢,即在降低情緒負性反應的過程中個體損耗較少甚至可能不損耗認知資源。

因此,研究比較了無意識和有意識兩種意識狀態下的表達抑制來改善個體在決策中的表現,控制組的結果複製了實驗一和前人的結果,為比較不同意識狀態下的調節效果提供了基線。

實驗二的結果發現,無意識表達抑制組和有意識表達抑制組的即時選項率都顯著更低,並且兩組報告的喚醒度得分也顯著降低。看起來無意識和有意識兩種意識狀態下的表達抑制對於降低負性情緒喚醒度,改善個體在決策中的行為有著相似的結果。

然而,有意識表達抑制組卻報告在實驗中付出了更多的意志努力,即表達抑制組個體在使用該情緒調節策略時,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和能量,消耗了更多的認知資源。

雖然表達抑制可以更快降低被試的情緒喚起水平,但與認知重評相比,使用表達抑制的個體P3波幅更大,即付出了更多的意志努力,消耗了更多的認知資源。

因此,雖然相比於控制組,無意識組和有意識組的被試都報告出更低的情緒喚醒度,也改善了個體在決策中的行為表現,但有意識表達抑制組的這種調節效果卻是以耗費更多的認知資源為代價完成的。

這種付出的更多的意志努力在腦電反應中有所體現,實驗二採用了ERP實驗比較了三個組的神經差異,結果顯示無意識表達抑制組誘發的P2波幅最高,而P2波幅代表著個體無意識注意資源的投入總量。

Kahneman的資源限制理認為個體每進行一項心理活動都需要使用心理資源,但人的認知資源或能量是有限的,個體在對刺激進行加工的時候會受到資源有限性的制約。

無論個體從事什麼認知活動,只要投入了注意進行加工,都需要占用一定的認知資源,如果加工的刺激較為簡單,個體只需要投入少量的認知資源即可。

相反,如果個體加工的刺激較為複雜,那麼個體需要投入大量的認知資源,如果同時進行其他刺激加工,那麼認知資源會很快耗盡。

但只要個體在同時進行的兩項認知活動所需要的認知資源總量不超過個體所含有的心理資源總量,那麼個體同時完成兩項認知活動就是可能的,當個體的心理資源已經耗盡時如果再呈現新的刺激,那麼這些新刺激將無法被繼續加工。

此外,在實驗二中控制組沒有進行相關的情緒調節,但控制組被試在高喚醒的負性情緒狀態下,由於太多的情緒捲入,而情緒捲入會消耗注意和認知資源。

Schimmack等提出了經典的情緒的分配注意理論,該理論認為當同時呈現一個積極和一個消極情緒刺激時,個體產生什麼樣的情緒,完全取決於其注意的焦點。

該理論的成立包含以下三個假設:一是個體體驗到的情緒體驗強度與注意存在相關;二是注意資源可以在不同對象之間進行調整和分配;三是注意資源是有限的。Schimmack採用高低不同喚醒度的情緒圖片呈現給被試發現。

當個體更多地注意干擾刺激時,對目標刺激的注意就會相對減少,當呈現高喚醒干擾刺激時這種現象越發明顯,研究者認為這是由於高喚醒的干擾圖片對個體的注意吸引強度更大。由此可以發現,個體在高喚醒情緒下占用的認知資源更多。

跨期決策是一項高級的認知加工任務,由於涉及對時間和金錢價值的權衡和評估,本身就需要決策者耗費大量的認知資源。

然而,資源有限理論認為,個體所擁有的心理資源不是用之不竭,而是有限的,情緒調節和決策加工都需要耗費認知資源,當二者同時進行就會形成資源的競爭。

實驗二中,無意識表達抑制組誘發了最大的P2波幅,而研究表明,P2波幅表徵著決策者的注意狀態,個體在決策中投入的注意資源總量與腦電成分P2波幅的大小存在顯著的正相關,即在評估選項的過程中投入的注意資源越多,誘發的P2成分峰值就越高。

由於無意識表達抑制組的個體在進行情緒調節時沒有付出或者付出較少的意志努力,消耗的認知資源也更少,因此在後續的跨期決策任務中保留有更多的精力和注意資源,因此,無意識組誘發了更大的P2波幅。

相比之下,有意識表達抑制組個體在進行情緒調節時,需要付出意志努力,消耗了較多的認知資源,然而根據資源限制理論,個體在隨後的跨期決策任務中表現為注意資源不足,投入的注意資源也更少,因此,誘發了更低的P2波幅。

因此,在情緒調節時使用了更多的注意資源,在後續的決策任務中注意資源就會相對不足,因此控制組個體也在跨期決策任務中誘發出了更小的P2波幅。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