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國度「南詔國」:稱霸西南,跟大唐交惡60年,起名方式很古怪

尋根拜祖 發佈 2024-04-10T02:16:05.609141+00:00

南詔國是雲南三大神秘古國之一,它存在了253年。強盛時期的它可謂「西南一霸」,一度與大唐帝國互毆,即便在其衰弱期,它還逼得大唐帝國以公主和親。

南詔國是雲南三大神秘古國之一,它存在了253年。強盛時期的它可謂「西南一霸」,一度與大唐帝國互毆,即便在其衰弱期,它還逼得大唐帝國以公主和親。

與一般的小政權不敢稱帝不同,南詔國過足了皇帝癮,後三代國主合計當了43年的皇帝。

其實南詔國的崛起完全得益於唐玄宗的扶植,那麼,唐玄宗為何要給自己培養對手呢?南詔國究竟是如何誕生的?其結局又如何呢?

☞雲南「六詔」

唐朝初年,雲南洱海地區生活著若干個少數民族部落,其中有六個最強大,被稱為「六詔」。詔,意為「主人」,您可以理解成六個大領主、小國王。

生活在洱海北面的是施浪詔、浪穹詔和邆(téng)賧(dǎn)詔,這三詔之間血緣關係最近,被合稱為「三浪詔」。

三浪詔主要由白蠻和烏蠻兩大族群構成,白蠻自稱是中原移民後裔,保留了大量的漢民文化傳統,他們也是白族和彝族的主要群體。

生活在洱海東邊的叫越析詔,是後來的納西族的先民。

生活在洱海西邊的叫蒙嶲(xī)詔,國姓「蒙」,是哀牢人的後裔,傣族的先民。

生活在洱海南邊的叫蒙舍詔,與蒙嶲詔同根同源。它就是本文的主角,因為住在洱海之南,所以也被稱為「南詔」。

哀牢國是一個生活在怒江與瀾滄江之間的傣族政權,兩漢時期併入大漢領土,於是哀牢王族向四周遷徙。

唐朝初年,有個叫「蒙舍龍」的王族後裔,帶著他的部眾遷徙到了洱海之南,並得到了當地土著豪族「張樂進求」的支持,形成了一個強大的部落聯盟。

民間傳說,張樂進求見孟氏部落太過強大,便主動將女兒嫁給蒙舍龍的兒子「細奴羅」,並「心甘情願」地隱居幕後,孟氏由此迅速崛起。

貞觀末年,唐朝在雲南設立「羈縻州」都督府,細奴羅被推舉為首領,正式成立「蒙舍詔」。

所謂羈縻,即「以夷制夷」,羈縻州類似於自治州,官員既有朝廷派駐的,也有當地世襲的豪族子弟。

為了方便記憶,我們可以按血緣關係將「六詔」分為三類:第一類為「三浪詔」(施浪詔、浪穹詔、邆賧詔),第二類「孟氏詔」(蒙嶲詔、蒙舍詔),第三類為孤立的越析詔。

「六詔」共同生活在洱海四周,他們能不能和平相處呢?歷史告訴我們,當族群發展到一定程度,就必然會因爭奪生存空間而發生摩擦,尤其是當外部勢力介入後,摩擦就會演變為曠日持久的戰爭。

吐蕃就是這個外來勢力。

☞南詔一統

當大唐進入快速發展期時,吐蕃也在青藏高原崛起,並將觸角伸向大唐的勢力範圍。

吐蕃戰爭的主戰場有兩個,一個是北面的河西走廊,另一個就是東南方向的雲貴高原,於是六詔進入了吐蕃人的視線。

六詔的實力與吐蕃根本無法相提並論,因此他們大多採取了最明智的做法——在唐蕃之間反覆橫跳。

這個局面讓大唐很惱火,但也無可奈何。好在六詔中有一個硬漢——南詔,它是唯一一個始終忠於大唐的政權。

國難思良將,唐玄宗對南詔的忠貞給予了最高的榮譽,第五任詔主「皮邏閣」先後被冊封為「雲南王」,賜名「蒙歸義」。

皮邏閣絕對是個強人,面對變局,目光敏銳的他立刻意識到,此時正是利用大唐的支持,實現統一六詔的大好時機。

開元二十六年(738年),皮邏閣通過賄賂劍南節度使王昱,向唐玄宗打了一份報告,請求「合六詔為一」

如果不是吐蕃人攪和在裡面,唐玄宗是不可能答應這個請求的,但五詔的反覆無常逼朝廷做出了扶植南詔的決定,儘管這個決定有飲鴆止渴的味道。

唐玄宗不光批准了皮邏閣的請求,還在軍事上給予了配合,當南詔展開軍事行動時,嶲州、姚州兩大都督府增兵協助,同時又開闢新戰場拖住了吐蕃對五詔的增援。

皮邏閣解決的第一個對象竟然是同根同源的蒙嶲詔,理由很簡單,蒙嶲詔距離最近,實力也最弱,連小王孫「原羅」都在南詔做人質呢。

皮邏閣不費吹灰之力,就逼已經失明的「照原」退位,原羅被當成傀儡推上了詔主之位。就這樣蒙嶲詔名存實亡了,當其它四詔被滅後,照原被殺害,原羅被流放,蒙嶲詔正式被吞併。

越析詔是第一個被抹去的對象,南詔沒動一兵一卒就兼併了這塊土地。

當時越析詔詔主「波沖」後院長青草,老婆出軌白蠻首領張尋求。波沖知道後怒髮衝冠,卻不料他還沒來得及報復,反而被張尋求殺害了,死得比武大郎還要冤。

節度使王昱「伸張正義」,幹掉了張尋求,卻將越析詔的地盤轉手送給了皮邏閣。

皮邏閣的咄咄逼人嚇壞了三浪詔,於是三詔聯合,發動了一次對南詔的軍事行動,結果卻被打得大敗而歸。

戰後,三詔又送錢財又送女人,企圖躲過皮邏閣的報復。

補充說一下,其實六詔之間都存在或遠或近的姻親關係,有點像東周列國一樣,雖然都是一家人,但該動刀的時候一點都不手軟。

皮邏閣表現得很大度:都是時代親戚嘛,有什麼事是一頓酒不能解決的?來松明樓聚一聚,把話都嘮開不就行了?

於是四大詔主相約松明樓。

邆賧詔詔主「皮羅邆」的老婆白潔夫人是個聰慧的女人,她立刻提醒老公:「恐怕是鴻門宴吧,千萬不能去。」

怎奈皮羅邆不聽,於是白夫人將一支金手鐲戴在老公手上。

果然不出所料,就在詔主們喝得分不清東南西北時,皮邏閣火燒松明樓。

白夫人根據金手鐲找到了老公的屍首,卻遭遇了皮邏閣的逼婚。在替老公料理完後事,貞烈的白夫人縱深跳進洱海自殺殉情了。

為了紀念這位烈女,當地民眾舉火把祭祀,這就是西南地區「火把節」的由來。

這個故事真偽難辨,但開元二十六年確實是三浪詔集體覆滅的年份。

☞唐詔恩怨

隨著六詔合一,南詔成了洱海唯一的王國,皮邏閣乘勢東征西伐,先後吞併了東爨(cuàn)、西爨(爨姓是中原大族移民),又向南將觸角伸進現在的東南亞國家的北部地區。南詔從一個蝸居洱海的小國,瞬間成了雲貴高原上實力最強大的政權。

這引起了唐玄宗的警覺,尤其是皮邏閣不聽勸告,公然吞併東西爨,讓朝廷意識到,南詔已經「變異」,再不遏制就要失控了。

於是唐詔之間的友誼開始降溫,並走向破裂。

天寶九載,一場風月案引發了大唐與南詔的第一次戰爭——天寶戰爭。

史書記載,當時的雲南太守張虔陀侮辱了南詔第六任詔主閣羅鳳的妻子和女兒,又不停地向閣羅鳳索要錢財,於是閣羅鳳「衝冠一怒為紅顏」,發兵端了太守府,並殺了張虔陀。

這件事即便是真的,它也僅是閣羅鳳發兵的藉口而已,叛唐對他來說是早晚的事,因為雙方的矛盾早就不可調和了。

張虔陀遇害後,朝廷連續三次派兵征討,而閣羅鳳則投進了吐蕃的懷抱,被冊封為「贊普鍾」。

大唐對南詔的「三大征」代價巨大,雖然每次都宣稱勝利了,但由於瘴氣、瘟疫的襲擊,唐軍的損失也非常慘重,有史料甚至說,三次戰爭唐軍累計損失近二十萬人。

不久安史之亂爆發,唐朝再也無力對付南詔,吐蕃人更是控制了西域,並沿著河西走廊攻入關中,曾經一度占領了長安。

不過,蜜月過後往往就是苦果。隨著安史之亂的平定,吐蕃遭遇大唐的重創。大曆十四年(779年),右神策都將李晟擊敗「蕃詔聯軍」,殲敵十餘萬。

這次軍事失利後,南詔對吐蕃的積怨爆發了,這些年,吐蕃不斷征伐南詔軍隊,搜刮南詔的稅賦錢糧,給南詔帶來沉重的負擔。

戰後的吐蕃卻將失利的責任推卸給南詔,甚至剝奪了第七任詔主「異牟尋」的贊普鍾,將他降為「日東王」,意思是從今往後南詔不再是吐蕃的兄弟,而是附庸國。

在漢人宰相鄭回的勸說下,異牟尋決定重回大唐懷抱。雙方經過十年之久的接觸、試探以及秘密談判,終於在唐德宗貞元十年,南詔對吐蕃背後捅刀,獻上了回歸大唐的投名狀。

不久,吐蕃發生內亂,從此一蹶不振,而大唐也進入藩鎮割據、宦官猖獗的年代。

這本來是南詔再度崛起的大好時機,然後他們也像是中了邪,跟著吐蕃、大唐一起,賽著走向沒落。

異牟尋死後,他的兒子「尋閣勸」即位。

南詔人起名方式有點怪,父子都有相同的字。孟氏父子的名字還有個怪現象,即兒子的名字第一個字還是父親名字的最後一個字。比如皮邏閣、閣羅鳳、鳳迦異、異牟尋、尋閣勸、勸龍晟……

尋閣勸是一位飽讀詩書,深受漢文化影響的儒生,可惜他在位一年就死了。兒子「勸龍晟」即位後,大權卻被弄棟節度使王嵯顛把控。就是這位王嵯顛,將南詔禍害了五十年之久。

第十一任詔主「勸豐祐」即位後,唐詔之間再度交惡,雙方打打和和,互有勝負,持續了四十多年。

曠日持久的戰爭對南詔的傷害更是致命性的,此時的南詔,已經淪落到「男子十五以下悉發,婦耕以餉軍」的程度。

然而,大唐也處於保命的狀態,黃巢起義讓帝國岌岌可危,唐僖宗被逼得逃亡西川流浪。此時在位的蒙隆舜趁機訛詐,要求唐朝必須送一位公主到南詔和親,否則就襲擊唐僖宗。

這件事的結局史書並未交代,有人說唐僖宗低頭了,將妹妹送到了南詔。也有人說此事不了了之,唐僖宗甚至殺了南詔使臣。

☞落日殘陽

南詔國日暮西山,卻過足了皇帝癮。勸豐祐的兒子蒙世隆,於大曆十三年正式稱帝,改國號為「大禮」,其子蒙隆舜又改國號為「大封民」

此時的大唐,雖然中央政權奄奄一息,但藩鎮的實力其實還很強,南詔在安南都護高駢、西川節度使王建的輪番打擊下,早就處於崩潰的邊緣。

隨著內部矛盾的激化,以及豪族勢力的崛起,鄭回的七世孫鄭買嗣掌握了南詔實權,並於天復二年弒殺了南詔末帝「蒙舜化貞」。

至此,南詔王國滅亡了。

此後,在原南詔土地上,又誕生了鄭氏的「大長和」、趙氏的「大天興」、楊氏的「大義宇」三個短命王朝。

公元937年,後晉通海節度使段思平滅大義宇國,在羊苴咩城(今雲南大理)建立了段氏王朝,「大理國」隆重出場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