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周

人問歷史 發佈 2024-04-10T08:08:52.319960+00:00

東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中國歷史上的朝代。西周覆滅後,諸侯擁立原先被廢的太子宜臼為王,史稱周平王,[1]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史稱東周。東周的前半期,諸侯爭相稱霸,稱為春秋時代;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聯手滅智氏家族後,三家分晉,各諸侯相互征伐,稱為戰國時代。

東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中國歷史上的朝代。西周覆滅後,諸侯擁立原先被廢的太子宜臼為王,史稱周平王,[1]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史稱東周。

東周的前半期,諸侯爭相稱霸,稱為春秋時代;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聯手滅智氏家族後,三家分晉,各諸侯相互征伐,稱為戰國時代。

周平王東遷以後,管轄範圍大減,形同小國,而春秋時共有140多個諸侯國。諸侯之間互相攻伐和兼併,天子不能擔負共主的責任,經常要向一些強大的諸侯求助。在這情況下,強大的諸侯便自居霸主,中原諸侯對四夷侵擾打著「尊王攘夷「的口號團結自衛。

周襄王十七年(公元前635年),發生子帶之亂,周襄王不能平,求救於晉文公,文公誅叔帶,遂為伯而得河內地[5]。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632年),襄王為晉文公所迫,於河陽踐土會盟。

周赧王時,國勢益弱,分為東周國和西周國。

周赧王八年(公元前307年),秦國借道東周攻打韓國,周人兩邊都不敢得罪,左右為難。東周國與西周國位於諸強國之間,不能同心協力,反而彼此周赧王五十九年(公元前256年),西周國為秦國所滅,同年周赧王病死,周亡。七年後,東周國亦為秦所滅。

蘇城素語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定都洛邑(今河南洛陽),國號仍是周,因之前的周朝國都在洛邑之西,所以稱呼周平王之前的周朝為西周。

在周幽王死後,太子宜臼即位,這就是周平王。鑑於鎬京殘破,又處於犬戎威脅之下,周平王於公元前770年,在鄭國、秦國、晉國等諸侯的衛護下東遷,定都洛邑(今河南洛陽),建立了東周。[12]周平王東遷以後,西土被秦國所占有。它吞併了周圍的一些戎族部落或國家,成為西方強國。在今山西的晉國,山東的齊、魯,湖北的楚國,北京與河北北部的燕國,以及稍後於長江下游崛起的吳、越等國,都在吞併了周圍一些小國之後,強大起來,成了大國。於是,展開了大國爭霸的激烈場面。

攜王余臣

周幽王死後,申侯、魯侯與許文公擁立原太子宜臼即位,是為周平王,與此同時,虢公翰也在攜地擁立王子姬余臣為王,稱攜王。周王室出現了「二王並立」的局面。平王得到鄭、晉、秦、衛等諸侯國的擁護,被認作是周王室的正統,攜王則相對孤立。公元前750年,晉文侯幫助周平王攻殺攜王,周王室由周平王姬宜臼統一。

鄭國在周平王東遷以後,積極服侍周王室,鄭莊公在解決鄭國內部矛盾的同時,積極擴充軍隊,廣開疆土,儼然以小霸自居,這就激起了周平王的不滿。公元前719年,周平王駕崩,周桓王即位。桓王對鄭莊公不信任,起用虢公忌父取代莊公在朝之職。鄭莊公不滿,便不再朝覲周桓王。當時王綱已墮,鄭莊公不循禮法開了先例,周王室與鄭國交換人質,即「周鄭交質」,天子權威掃地。秋季,周桓王率領周軍及陳國、蔡國、虢國、衛國四國軍隊討伐鄭國。周軍大敗,鄭國大將祝聃發箭射中周桓王的肩膀,讓周天子的威信完全掃地,禮崩樂壞正式開始。

準確的說西周並不是一個朝代,周朝為商朝之後的朝代,由商時期的周部落為基礎建立,因為周發源於陝西雍州一帶,都城建立在鎬京,也就是西安附近,所以史稱西周,但西周並非一開始的稱呼,而是在周幽王滅亡後,由周平王東遷洛陽建都後開始的,為了就是與原來的進行區分,相對於原來的都城,洛陽處於西安的東部,所以原來的史稱「西周」,後來的.稱為「東周」,但一般是統稱為周朝,合計八百年左右,也叫「興周八百」,但其實周朝真正的穩定和興盛加起來都不到一百五十年,其餘時間都是在戰亂,根本無法掌控各大諸侯,這就是分封制被法家批判的源由。周以後是秦取而代之,秦之後是漢,漢以後是晉取而代之,晉之後的統一則是隋朝,中間的三國和南北朝並沒有統一,是不被承認為一朝的。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