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縛、臣服,漢服發展"返祖",明朝女性漢服為何只能露出頭和手?

山海異史 發佈 2024-04-10T08:55:09.834178+00:00

有人說,人類擁有羞恥心,能夠通過衣服遮蔽、保護、裝飾自己,這是人類和動物的主要區別之一。縱觀歷朝歷代,按照漢服的發展進程越來越寬鬆才對,結果到了唐以後,尤其是明朝的時候,漢服卻愈發「返祖」只能露出頭和手,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有人說,人類擁有羞恥心,能夠通過衣服遮蔽、保護、裝飾自己,這是人類和動物的主要區別之一。

的確,衣服的發明對人類來說不僅是文明的象徵,還是人類文化發展的標誌。每個種族、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特有的服飾,我國也不例外,比如,歷史悠久的漢服,自古有「始於黃帝,備於堯舜」的由來。

據《漢書》中記載:「數來朝賀,樂漢衣服制度」,可見「漢服」在我國歷史上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服裝制度體系,有著很強的禮儀文化。

事實上,我國每個朝代的服飾都有差別,這些服飾差異也體現了統治者的不同思想,體現了朝代的風氣和社會的環境的差異

縱觀歷朝歷代,按照漢服的發展進程越來越寬鬆才對結果到了唐以後,尤其是明朝的時候,漢服卻愈發「返祖」只能露出頭和手,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一、漢服發展的那些年

1、漢服的起源和特點

前文提到的漢服,傳聞起源於黃帝的發明,直到他的妻子嫘祖發現了的養蠶織絲,才讓服裝得以發展和完善下去。

在史料中記載,漢服最早可能出現在殷商時期,那時便出現了『上衣下裳』。

等到西周之時,漢服發展迅速。當時的人們參考夏、商,以「天子冕服」為中心思想形成了一套冠服制度和章服制度。

此後,「衣冠」二字成為了文明的代名詞,隨著朝代的更替,這漢服也隨著不斷的發展和完善。

例如,春秋戰國時期交領直襟、寬身大袖的「深衣」,《禮記·深衣》上記載,「以余服則,上衣下裳不相連,此深衣衣裳相連,被體深邃,故謂之深衣」。此外,還衍生了一種便於活動的曲裾

總的來說,漢服基本分為:衣裳、深衣、袍衫、襦裙、襦袴五種類型,由首服、體衣、足衣、配飾這四個部分構成,每個部分都有嚴謹的工藝要求和美學追求。

無論漢服如何發展,交領右衽、上衣下裳、系帶隱扣這些特點一直延續至今沒有改變,後因其袖圓對應「天圓」,衣領交疊為矩形對應「地方」,備受統治者推崇和喜愛。

2、漢服與文化的交融

除了「天圓地方」的思想外,古人還喜歡將自己的文化思想融入服飾當中,將「治天下」和「治服飾」相結合,例如,《易經·繫辭下》便有:「黃帝、舜垂衣裳而治天下,益取自乾坤」的記載。

提到文化思想,不得不提古代統治者最喜歡的一個學說——儒家

在儒家的治國理念中有「乗殷之輅,服周之冕」的說法,故漢服中蘊含了儒家思想,同時這思想幾乎影響了中華幾千年的服裝歷史

更何況,儒家的經典書籍四書五經中均寫了漢服的特點,這讓漢服貫穿了整個的冠服系統、尊卑制度,甚至如今國家的別稱「華夏」二字也來自於漢服,據《尚書正義》註:「冕服華章曰華,大國曰夏」。

對女性來說,漢服的樣式不僅可以體現自己的地位還可以體現當時社會對女性的要求。例如,唐朝開放,有詩曰:「粉胸半掩疑暗雪,醉眼斜回小樣刀。」此時女性的服飾多為低胸襦裙、裙幅寬大且花色艷麗

最後,在一定程度上,漢服還體現了漢人的氣節和文化自信

明末清初時期,滿清鐵騎入侵中原之後,當時的統治者為了維護統治,欲摧毀漢人的氣節和骨氣,削弱漢人的民族認同感,多次頒布了「剃髮易服」令

「金天命己酉,太宗禁民漢服,令俱禿髮」,這是出自《清稗類鈔》的記載,可見漢服的重要性,不僅僅是一件衣服,反而是民族精神文化的象徵。

二、明朝的服裝那些事兒

話又說回來,自從唐朝以後,漢服不斷改進,尤其是女性的服飾越來越束縛、窄小,愈發的「復古」,到了明朝甚至只允許女性的服飾露出頭和手,究其原因,無外乎以下幾點。

1、明朝的服飾特點

「上承周漢,下取唐宋」這是明朝的服飾傳承特點,但比起唐朝的華麗,明朝的服飾更加的樸素淡雅,並人們以此為時尚追求,此時的服飾大致有衫、襖、霞帔、褙子、比甲及裙子等。

正所謂「花冠裙襖,大袖圓領」這說的便是明朝女性的服飾。其在宋朝的服飾上發展,多為圓領、寬袖,上衣逐漸拉長,裙擺卻逐漸的縮短,有史書記載,三領窄袖,身長三尺有餘,露裙二、三寸,看起來頗有漢朝傳統服飾之風

另外,明朝女性的服飾有著嚴格的等級制度,對顏色、材質、花色等進行分級,什麼時候穿什麼樣的衣服都有明確的規定,因此明朝的漢服也分為禮服和常服,貴婦和民婦的服飾。

例如,貴婦可以穿大紅色的衣袍,一般的婦人只能穿淺粉、綠色等淺淡的顏色,衣服上的紋飾也各有不同也代表著這些人的身份地位差異。

2、女子不易

說到明朝的女性的服飾,首先需要明確一點:女子不易

尤其是古代的封建社會對女性極為苛刻,基本上女性都是男性的附屬品,這也就意味著女性是沒有真正的自由和選擇的權利,基本上都淪為男權統治下的犧牲品。

《儀禮·喪服·子夏傳》中寫道:「婦人有三從之義,無專用之道。故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可見古人對女性的要求嚴苛。

對於宋朝的統治者來說,這種傳統的只能露出頭和手的服飾可以很好的彰顯他們的權利和政治思想,可以限制女性發展,更好的維護他們的統治地位

到了明朝的時候,男權社會的統治達到了一個新的階段,是前面的朝代所不能想像的,這個時期的女性所面臨的壓力和束縛越來越強

什麼「女子無才便是德」「男不言內,女不言外,內言不出,外言不入」「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的思想比比皆是,而女性只是他們的私有物

明朝在這方面完全繼承了宋朝的保守,也將這個特點發揚光大,他們通過保守的服飾一步步的壓迫女性,讓她們失去自己的思想,失去自己的話語權

毫無疑問,明朝成功了。

那時女性的思想已經被改變,她們不會思考、不會反抗,默默的適應和承受這些壓力,這讓「返祖」復古的衣服推廣的異常順利,甚至她們認為這種衣服是一種獎賞和榮譽。

實際上,這種保守的衣服不僅不是榮譽還是一種枷鎖,也直接反映了女性低下的社會地位,與高高在上的男性地位形成了強烈的反差

3、社會束縛

前文提到明朝繼承了宋朝服飾的保守,除此以外,明朝還繼承了宋朝保守的文化思想

宋朝是一個神奇的朝代,這期間誕生了許多文人墨客,也誕生了一個影響後來朝代的儒家學說「程朱理學」。

這個學說可以稱為女性的毒瘤也不為過,其主張的「存天理,滅人慾」,直接將「欲」歸結於女性身上,那個時期的女性幾乎不允許出門,不能社交,將「男女授受不親」發展到了極致。

明朝的時候,程朱理學發展達到了頂峰,也將儒學裡「男尊女卑」「三綱五常」的思想和主張發展到了頂峰,由此對女性的束縛也愈發的嚴重

其中「三綱」在《禮緯·含文嘉》記載:「三綱,謂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矣」,而「五常」指仁,義,禮,智,信,這五種行為準則,充滿了倫理道德和尊卑等級

恰好漢服便包含了這些思想,基於此明朝統治者恢復了冠服制度,在服飾上選擇了更為保守的款式,加強思想控制。

再加上封建的禮教思想為女性加上了一道鎖鏈,讓她們對自己的貞潔愈發的看重,於是她們自然而然選擇這種保守不露的服飾讓自己符合社會倫理的要求

三、結束語

終上所述,明朝服飾的復古甚至返祖最大的原因是男權統治的文化和思想,尤其是自周的禮儀制度產生後,將倫理道德和等級制度等融入了服飾,統治者們為了更好的治理國家,也愈發的依賴冠服制度。

再一個便是女性的不抵抗使得這種情況愈演愈烈,助長了這種壓迫的風氣,某種意義上這種守舊、復古的衣服也是她們自己的選擇。

不可否認的是漢服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和節氣的載體,承載的文化體系和制度是禮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不過,無論好壞,有著中國幾千年的歷史的漢服不僅承載著文明的傳承,見證了時代的興衰,還能以小見大,從這些服飾中看見封建社會下男權統治的禮儀尊卑和文化精神。

文獻參考:

《漢服的發展與衰落》

《漢服演變、發展和復興》

《漢服基本特徵及歷代發展》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