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選才用才育才史話]南詔王的老師鄭回

雲南網 發佈 2024-04-10T09:40:21.181722+00:00

劍川石寶山石窟南詔王異牟尋坐朝造像,左邊持杖披笠者即為清平官鄭回 雲南日報記者 耿嘉 攝記載冊封異牟尋的袁滋摩崖石刻作者 陳曦 雲南省社會科學院歷史、文獻研究所鄭回,一名來自中原腹地的大唐縣令,被南詔俘虜後成為王室老師,傳播著中原文化。

劍川石寶山石窟南詔王異牟尋坐朝造像,左邊持杖披笠者即為清平官鄭回 雲南日報記者 耿嘉 攝

記載冊封異牟尋的袁滋摩崖石刻

作者 陳曦 雲南省社會科學院歷史、文獻研究所

鄭回,一名來自中原腹地的大唐縣令,被南詔俘虜後成為王室老師,傳播著中原文化。後鄭回擔任清平官,改革南詔社會制度,促成南詔與唐朝重歸於好,推動雲南走向開放繁榮。

輔佐南詔

鄭回是相州(今河南安陽)人,唐玄宗天寶年間,鄭回舉明經,被任命為嶲州西瀘縣令。唐代沿襲隋朝,設明經、進士二科取士。明經科看重對經文和註疏的熟悉程度,不像進士科比拼文采。但明經和進士及第後,都要通過吏部銓選方能入仕。除了要求體貌豐偉、言辭辯正、書法遒美,應試者還須用駢體文草擬判詞,沒有識見閱歷、不熟悉法條政令,是達不到要求的。南詔在天寶戰爭中同吐蕃結盟,擊敗唐朝遠征軍,與唐朝關係破裂。唐王朝因安史之亂無力顧及西南,嶲州就成了南詔攻略的對象。

唐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南詔閣羅鳳攻陷嶲州,獲得大量財物、牲畜,鄭回也被俘歸南詔。閣羅鳳對中原文化十分崇敬。他在俘虜中發現了鄭回,了解到鄭回博通經術、敦厚儒雅,甚愛重之。在閣羅鳳的感召下,鄭回決定輔佐南詔,接受了閣羅鳳賜予的「蠻利」之名。

昌明政教

閣羅鳳為王時,鄭回受命教導南詔王室子孫,享有極高的威信。至異牟尋為南詔王時,鄭回被任命為清平官,位居首輔,德高望重,對雲南的文教事業與軍國大政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鄭回在南詔的首要任務,是以儒學教授王室子弟。從細奴邏時代起,南詔前往內地學習的子弟就絡繹不絕,南詔甚至仿效中原修建了孔廟。得到學問淵博的鄭回襄助,求賢若渴的閣羅鳳讓長子鳳伽異拜鄭回為師,學習儒家經典。他的孫子異牟尋、曾孫尋閣勸(尋夢湊)等也都拜鄭回為師。閣羅鳳對鄭回十分信任,允許鄭回授學時能以鞭打作為懲戒。在鄭回的教導下,異牟尋「頗知書,有才智,善撫其眾」,尋閣勸也能用漢文寫詩。

閣羅鳳在太和城豎立南詔德化碑,傳說鄭回參與了碑文的撰寫。南詔奪取嶲州之後進一步開拓領土,實力大盛。大約在唐永泰二年(公元766年),閣羅鳳命人在太和城門邊豎起一座巨碑,一來讚頌自己取得的功績,二來表明南詔不得已而叛唐。閣羅鳳云:「我上世世奉中國,累封賞,後嗣容歸之。若唐使者至,可指碑澡祓吾罪也。」關於碑文作者,唐代樊綽《蠻書》說是「閣羅鳳清平官王蠻利之文」,元代郭松年《大理行記》則稱「鄭回制文」,所以後世很多人都認為王蠻利即是鄭回。

以太和城碑文與史籍參證,除鄭回外,當時還有一批中原才士為閣羅鳳效力、傳播中原文化,共同推動了南詔的社會發展。據《白古通記淺述》載,唐會昌元年(公元841年),南詔「建二文學,一在峨浪、一在玉局山,以儒教典籍訓教士庶,以明三綱五常。其教主者,楊波遠、杜光庭、楊蠻佑、鄭回等。」文中的楊波遠,是細奴邏時代的道士,能探知鹽泉,開發了雲南境內的多處鹽井;杜光庭是太和城德化碑的書碑人,四川灌縣人,以文章教南詔之民;楊蠻佑,據大理五華樓出土的《楊孝先墓志銘》載,本華陰人,唐天寶十年(公元751年)跟隨鮮于仲通征雲南,兵敗留居雲南,也受到閣羅鳳的賞識,累遷崇文館大學士、太傅、清平官,「蠻佑」一名也當為閣羅鳳所賜。

閣羅鳳依仗這批才智之士,全面學習先進的中原制度文化,積極發展生產,對外加強經貿往來。參照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南詔創設了清平官、內算官、外算官與六曹制度。參考郡縣制與節度使制度,設立地方行政機構。借鑑府兵制,建立兵農合一的鄉兵制度,保持了強大的軍事實力。還學習中原田畝制度,依戶別等級進行授田、攤派賦稅。這些舉措完善了南詔的社會治理體系,為雲南的繁榮穩定奠定了堅實基礎。南詔還興修水利、鼓勵農桑,變高原為稻黍之田,在低地發展園林副業。南詔面向南亞、東南亞的商業貿易也發展起來,金沙江的金子、永昌的琥珀、景東的茶葉等都是對外暢銷的商品。

唐大曆十四年(公元779年)閣羅鳳去世,長子鳳伽異早亡,長孫異牟尋繼位,「以回為清平官,事皆咨之,秉政用事。」具體來說,南詔清平官輔佐詔王,總轄百官,治理眾事,每日與詔主參議大事。還可兼外算官執行各項決議,或者隨軍出征、監督戰事。鄭回身為王師,「異牟尋以下皆嚴憚之」,成了清平官中的「首輔」,地位非同一般。

在鄭回的主持下,南詔進一步完善發展了閣羅鳳時期建立的各項制度。《南詔野史》卷上記載,唐貞元二年(公元786年),異牟尋改六曹為九爽:幕爽,同於兵曹;琮爽,同於戶曹;罰爽,同於刑曹;勸爽,同於士曹;厥爽,同於工曹;萬爽,專管財用;慈爽,主管禮儀;引爽,主管對外交往;禾爽,主管商業貿易。此外還有三托,乞托掌馬政,祿托掌牛政,巨托掌倉廩。鄭回和異牟尋細化了官職,凸顯了商業貿易、對外交往與經濟生產的地位,尤其是乞托、祿托的設立,反映了南詔對畜牧養殖這一優勢產業的重視。

促成盟約

鄭回促成唐貞元十年(公元794年)的點蒼山會盟。南詔與內地化干戈為玉帛,恢復了政治、文化交流,為西南邊陲帶來了繁榮和穩定。

唐大曆十四年(公元779年),南詔趁西川無主帥鎮守,大舉進犯劍南,被唐朝擊潰,鄭回藉機勸諫異牟尋歸唐。鄭回認為,南詔回歸大唐,一無遠戍之勞,二無重稅之困,對南詔再好不過。另外據《楊孝先墓志銘》所述,楊蠻佑也同樣勸過異牟尋歸唐。鄭回憑藉王師身份,對異牟尋的影響非常重要,異牟尋自此有內附大唐之意。唐朝也在積極招撫南詔。唐貞元元年(公元785年),韋皋出任劍南西川節度使,與異牟尋取得聯繫,並派遣屬下深入南詔,反覆勸諭異牟尋。貞元九年(公元793年)異牟尋正式遣使中原,在進獻的帛書里,異牟尋追憶南詔世為漢臣,「人知禮樂,本唐風化」,表示願效忠天子,永為藩屏。

關鍵時刻,鄭回保證了異牟尋與唐使的順利會見。唐貞元十年(公元794年)初,大唐使者崔佐時攜詔書抵達南詔陽苴咩城。此時南詔還受吐蕃節制,陽苴咩城內駐紮著吐蕃使臣。為免旁生枝節,鄭回提前與崔佐時會面,把陽苴咩城的形勢透露給崔佐時,並多有指導。異牟尋害怕泄露風聲,要求崔佐時穿著牂牁使者的服裝入城。崔佐時高聲回覆:「我本大唐使臣,怎能穿外族的服裝!」異牟尋只得把會見安排在夜裡,避開吐蕃耳目。崔佐時宣讀了天子詔書,異牟尋涕淚橫流,再拜受命。按照鄭回的指點,崔佐時勸異牟尋棄用吐蕃所賜稱號,恢復南詔舊名,異牟尋全都照辦了。

唐貞元十年(公元794年)正月初五,異牟尋帥其子尋閣勸等,與崔佐時會盟於點蒼山神祠,「永歸清化,誓為漢臣」「永無離貳」。隨後異牟尋派使臣進獻南詔地圖,唐朝則派出宣慰使團,正式冊封異牟尋為雲南王。南詔與中原王朝的關係恢復,唐朝進一步以南詔疆域設雲南安撫司,由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兼任雲南安撫使,形成制度。隨後南詔從吐蕃手中收回昆明城(今四川鹽源)鹽池,把焚柴澆鹵法改為漢式煮鹽法,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韋皋還將冶金鍛造的關鍵技術傳授給南詔,「數歲,蠻中甲弩皆精利」。南詔繼續派遣大臣子弟前往成都留學,受教者累計有數千。南詔還護送在今緬甸境內的驃國藝術家前往長安獻藝,南詔成為中原與南亞、東南亞溝通的重要樞紐。

鄭回在雲南傳播中原文化,給西南邊陲的各族人民帶來了和平與繁榮,雲南的經濟文化水平得到了跨越式的提升,鄭回和閣羅鳳、異牟尋也因此深受雲南人民崇敬。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