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朝鮮以華夏族為主,但為何後來消失於朝鮮半島?

拾月在野 發佈 2024-04-10T10:22:57.430758+00:00

據悉,所謂的古朝鮮就是我國歷史記載的箕子朝鮮和衛滿朝鮮,它確實是華夏兒女建立的,只是這些人的後代卻從朝鮮半島消失了。

為了讓自己擁有更悠久的歷史和文化,韓國這些年可沒少在這方面「發明和創造」。比如韓國人一直堅稱自己是高句麗的後代,還試圖將後者的疆域化為己方的「自古以來」。但事實上,韓國人的祖先高麗和高句麗並沒有半分關係。

不僅如此,韓國還一再用神話扭曲「古朝鮮」,哪怕後者在歷史典籍中留下了清晰的記載。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所謂的「古朝鮮」其實一直以華夏族為主,和韓國人的祖先根本沒什麼關係。

據悉,所謂的古朝鮮就是我國歷史記載的箕子朝鮮和衛滿朝鮮,它確實是華夏兒女建立的,只是這些人的後代卻從朝鮮半島消失了。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當時到底發生了什麼?

箕子與衛滿朝鮮

雖然韓國這些年在中文網際網路的存在感很高,但其實大部分人對它的歷史並不熟悉。以至於在聽到古朝鮮、高句麗、新羅、百濟以及高麗這些名詞的時候都會一頭霧水,覺得難以分辨。

但其實他們各自都有著清晰的傳承脈絡,只要稍加了解就能夠準確分辨。這其中,古朝鮮和我們的關係最為密切。

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中原王朝第一次把朝鮮半島納入到版圖之中是在公元前108年。

漢武帝在消滅了當地的政權後,於這裡設置了所謂的漢四郡,而在此之前統治朝鮮半島的就是所謂的古朝鮮。

韓國人對古朝鮮的定義是他們神話傳說中的「檀君朝鮮」,這是一個由朝鮮人建立的強大國度。

但是韓國方面的說法沒有任何史料的記載,而且即便是所謂的神話傳說,也是漏洞百出,完全沒有合理的邏輯,所以根本得不到認可。

我國的史書中對古朝鮮有著明確的記載,根據《史記》、《尚書大傳》、《漢書》這些典籍中的內容,古朝鮮可以分為兩個階段,一個是箕子朝鮮,另一個則是衛滿朝鮮。

箕子是商朝末代帝王紂的叔父,他在武王伐紂結束以後,率領一部分商朝遺民遠行到如今的朝鮮半島。之後就被當地的人民推舉為國君,建立了所謂的箕子朝鮮。

箕子朝鮮存在的時間很久,一直從公元前1122年持續到公元前194年,它的國都就是如今的朝鮮平壤。

公元前194年,漢初的燕國人衛滿率領麾下的千人部隊長途跋涉來到箕子朝鮮,將國王箕准趕下王位,成為了朝鮮半島新的統治者,占據其北部及中部的大片領土。

當然,箕子朝鮮和衛滿朝鮮都沒有占據朝鮮半島全部的領土,在半島的南部還有一個被史書記載的「辰國」,它才是朝鮮人的祖先。不過根據後世的考證,在公元前2世紀的時候,這裡還停留在原始社會,因此稱其為辰族部落聯盟更為合適。

衛滿朝鮮建立以後,在很短的時間就取得了不錯的發展。為了擴充政權的實力,其統治者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來吸引漢族流民。有了這些流民加入後,衛滿朝鮮迅速擴張,成為了擁地千里的大國。

漢四郡的興衰史

然而衛滿朝鮮的實力膨脹後,其統治者右渠對於自身的定位發生了誤判,他覺得自己已經具備了挑戰大漢的資本。不僅停了對漢朝的朝貢和通商,還阻止其他的鄰國對大漢朝貢。

此舉引發了漢武帝的強烈不滿,這位武德充沛的皇帝此時已經將老對手匈奴打的元氣大傷,還覆滅了南越政權。

小小的衛氏朝鮮竟然敢挑釁他的權威,劉徹怎麼可能咽的下這口氣。

公元前109年,漢武帝劉徹派樓船將軍楊仆和左將軍荀彘從水陸兩個方向一起攻打衛氏朝鮮。面對西漢的強軍,右渠麾下的軍隊根本無力抵抗,不到一年便身死國滅。

消滅了這個「刺頭」之後,漢武帝正式將朝鮮半島的大部分領土納入了中原王朝的統治範圍。他在原衛氏朝鮮的領土上設置了四個郡,分別是樂浪、臨屯、玄菟和真番四郡,即所謂的「漢四郡」。

為了徹底消化這片領土,漢武帝不僅派了不少官員去治理,還遷徙了很多人口進入朝鮮半島。這些人帶去了中原最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文化習俗,改變了當地的發展狀況。這一點在如今平壤出土的文物中還有著很清晰的體現。

漢武帝打下了太多領土,導致他對新置領土的管理有不少地方都不夠合理。因此漢昭帝即位後,對郡縣進行了裁撤與融合。

比如漢四郡中的臨屯、真番二郡就被併入樂浪和玄菟二郡。

完成這次合併後,漢廷對朝鮮半島的管理更加合理了,其中樂浪的郡制被放在了今天的朝鮮平壤,主要管理轄貊和沃沮等族;而玄菟郡的治所位於朝鮮咸興,這裡的外族多為高句麗和扶餘。

在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朝鮮半島北部都處於中原王朝的掌控之下,這兩郡一直到魏晉時期都得以保留。

但是公元291年,西晉爆發了持續十五年的「八王之亂」,中原陷入了一片混亂之中。

在這種情況下,朝廷對邊境的掌控力大大下降,遠離腹地的樂浪和玄菟郡很快便受到衝擊。

公元313年,進入強盛期的高句麗對樂浪郡的發動猛攻,孤軍奮戰已久的郡守張統最終放棄了抵抗,率領麾下部隊和大量華夏族民到遼西投奔了慕容廆。隨後,樂浪郡被高句麗收入囊中。

剩下的玄菟郡雖然獨木難支,卻抵抗了很久。一直到公元404年,趁著後秦、東晉和北魏混戰之際,高句麗出兵占領了玄菟郡。

至此,漢四郡曾經的領土皆被高句麗吞下。

也就是在這段時間,大量的漢人從朝鮮半島離開,重新回到中原地區繁衍生息。

高句麗的崛起和滅亡

由此可見,華夏族從朝鮮半島離開主要是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中原王朝內亂,導致其對邊境的掌控減弱,很多人為此選擇回中原居住;另一方面則是高句麗的強勢崛起,結束了中原王朝在這裡的統治。

受到韓國的影響,不少人對高句麗存在誤解,以為它是朝鮮人的祖先。其實並非如此,高句麗雖然和韓國的祖先高麗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兩者其實是千差萬別。

高句麗是扶餘人朱蒙在公元前37年創立的,它最初建立在沸流水畔之紇升骨城,最初的名稱為卒本扶餘。

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後,逐漸擁有了強大實力的卒本扶餘攻占了新朝玄菟郡的高句麗縣,之後它才正式改名為高句麗。

高句麗政權前後持續了將近八百年,曾經占據了東北和朝鮮半島的大片領土,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千乘之國。公元427年,它遷都到今天朝鮮的平壤,進入了高速發展期。

考慮到高句麗發展的時間和南北朝幾乎重合,因此它前中期幾乎與中原朝廷沒什麼衝突。

此時,這個國家的主要交戰對象是位於朝鮮半島南部的新羅和百濟。

等到隋朝統一天下後,隋煬帝對於高句麗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連續三次發兵攻打,但都因為愚蠢的戰略和糟糕的後勤,導致功敗垂成。而隋軍留下的大量輜重也極大加強了高句麗的實力。

因此在大唐崛起後,李世民多次派兵攻打,都沒有拿下高句麗。

好在李唐王朝的戰略選擇要比隋煬帝優秀很多,在連續多次打擊後,最終由唐高宗李治在公元668年滅亡了高句麗。

總的來說,高句麗是由來自中國東北地區的遊牧民族發展起來的地方政權,和朝鮮完全沒有關聯。

韓國如今對它的攀附其實沒有任何歷史依據,完全是自欺欺人。

三韓政權的興起與發展

那麼,如今韓國和朝鮮的前身到底是哪個國家呢?其實前文就已經提到,在箕子朝鮮還存在的時候,朝鮮半島被辰部落聯盟占據,這些人才是如今朝鮮的祖先。

辰部落在進入公元前2世紀後開始出現衰落,其內部出現了三股勢力,最終形成了三個部落聯盟,分別是馬韓、辰韓和弁韓。

三者從建立後就依附於漢朝,是後者的藩屬。

進入南北朝之後,中原王朝對朝鮮半島的掌控力逐漸衰減,不僅高句麗趁勢崛起,三韓之間也發生了激烈的衝突。最後,辰韓中最強大的部落完成統一,建立了新羅國,隨後吞併了弁韓。

而且馬韓的領土則被南下的扶餘人掌控,建立了百濟國。從此朝鮮半島南部進入了百濟和新羅並舉的時代。兩國之間互相攻伐,但是因為彼此實力接近,誰也奈何不了誰。

公元641年,百濟太子扶餘義慈即位,為了加強自身實力,他與高句麗和倭國都建立了聯盟關係,還把日本人引入朝鮮半島,加入攻伐新羅的大軍中,讓後者苦不堪言。

為了擺脫困局,新羅投靠了大唐,多次上書請求唐朝攻滅百濟。

公元659年,唐高宗派出蘇定方率領13萬大軍進入朝鮮半島,隨後與新羅合力滅掉了百濟,新羅一統朝鮮半島南部。

之後,朝鮮半島又分裂為泰封、後百濟和新羅。公元918年,泰封大將王建被擁立為王,建立高麗。

隨後它合併新羅,消滅後百濟,完成了對朝鮮半島的統一。

此後,朝鮮半島一直被高麗和李氏朝鮮掌控,再不入中原版圖,這裡自然也就沒了華夏兒女生存的空間。

結論

由此可見,古朝鮮地區的政權是由華夏人箕子和衛滿建立的,因此當時這裡生活著很多漢族人。

古朝鮮滅亡後,這裡還曾經是漢朝的郡制所在,吸引了不少漢人來此定居。

可惜的是,南北朝的亂戰讓中原朝廷無力顧忌朝鮮這個邊緣之地,漢人們因此紛紛退回了關內。

等到中原朝廷重新恢復實力,已經沒人願意再來朝鮮半島這邊遠之地,故而後者逐漸被三韓人掌控。


參考資料

《高句麗歸屬問題研究》——楊春吉、耿鐵華

《箕子與朝鮮論集》——張博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