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價300億耗時十餘年,香港體育的一次「盛事化」豪賭|體育·新城市

懶熊體育 發佈 2024-04-10T12:44:56.935718+00:00

自2月6日內地與香港恢復通關之後,香港的復甦正在進入一個新的階段。2月12日的渣打香港馬拉松,是防疫措施解禁後香港舉辦的最大型體育賽事,有超過3.4萬人出賽。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在主持馬拉松鳴槍儀式時表示,香港已經全面復甦,今年將陸續舉辦多項體育盛事與國際盛事。

自2月6日內地與香港恢復通關之後,香港的復甦正在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2月12日的渣打香港馬拉松,是防疫措施解禁後香港舉辦的最大型體育賽事,有超過3.4萬人出賽。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在主持馬拉松鳴槍儀式時表示,香港已經全面復甦,今年將陸續舉辦多項體育盛事與國際盛事。

包括國際七人欖球賽、高爾夫球和板球賽等項目在內的面向國際的賽事均在推進,而最先出場的是荃灣體育館於2月23日舉辦了男子籃球世界盃亞太區預選賽,中國隊迎戰哈薩克斯坦隊,這是首次以香港作為主場舉辦的中國男籃比賽。

首次以香港為主場,讓人不禁想要探究香港的體育場館情況。事實上,香港的體育場館多以社區型為主,鮮有大型場館。借著此次舉辦預選賽的機會,香港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楊潤雄亦為一個大型場館打起了廣告:他於2月24日在香港商業電台節目上說,隨著啟德體育園將於明年落成,相信香港將有機會舉辦更多高水平的國際賽事,也歡迎中國國家隊屆時多到香港舉辦主場比賽,或與香港隊切磋。

香港體育有許多強項。基於歷史原因,它的現代體育設施發展較早,最早的公共康樂設施是1851年改建而成的香港木球會球場。同時,香港是較早引進西方現代競技的亞洲地區,1886年建立香港足球會,同時舉辦特別銀牌賽事。

這些年來,香港體育持續發展,在「普及化」和「精英化」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成果。一方面,足球、籃球、游泳、羽毛球、桌球、單車和跑步等運動項目備受市民歡迎,成為市民生活中重要的一環;另一方面,香港曾協辦和經常舉辦重要的國際運動賽事,比如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馬術項目、香港國際七人欖球賽等,運動員(包括殘疾運動員)的成績亦日漸提升。

而如今的香港體育,可能將迎來一個「盛事化」階段。這一階段的轉折點,計劃將從一個昂貴的項目——啟德體育園開始。

懶熊體育查閱香港立法會文件得知,立法會初步批准的項目預算為319億港元,手筆之大。相比之下,作為兩支NFL球隊主場的索菲體育場(SoFi Stadium)的造價為50億美元(折合約393億港元)。此外,造價較為昂貴的還有紐約新洋基體育場(Yankee Stadium),合計23億美元(折合約181億港元)。而運營模式與之類似的新加坡體育城,造價在10億美元左右(折合約78億港元)。

縱觀國內的項目,也難以見到如此高的造價:甲級體育中心「蘇州奧林匹克體育中心」的造價為48億元(折合約55億港元),國家體育場「鳥巢」的造價為23億元(折合約26億港元),至今仍未建成的廣州恆大足球場,總投資為120億元(折合約136億港元)。

懶熊體育專欄作家李和利認為,由於是港府投資,所以項目前期資金壓力不大,壓力大的是後期營運考核。啟德體育園的關鍵之處在於後期營運能否成功商業化。

港府對啟德體育園寄予厚望。它給這個項目設立了一個目標——除了推動香港大眾體育和精英體育的發展,更要打造香港「亞洲體育盛事之都」的形象。

一、十餘年磨一劍,將體育園融入住宅社區

啟德體育園(Kai Tak Sports Park)原名啟德體育城(Kai Tak Sports City),地處已停用的前啟德機場,占地28公頃。

項目定位是多用途的超大型體育設施,既能滿足大眾日常使用,又能舉辦國際大型賽事。懶熊體育查閱公開資料獲悉,項目包括一座設有50000座席的主場館——配有開合式天幕及可以移動草皮的世界級多用途體育場館、一座設有5000座席的公眾運動場、一座室內體育館(分別設有一座10000座席的主場和可以容納500名觀眾的副場)以及其他體育設施;另外設有商店、食肆及酒吧等商業配套設施。

關於它的設想,最早可追溯到2009年。

當年年底,香港建築署定出體育場館和附屬體育設施的初步布局,希望在區內引入最多的體育設施。2011年開始,香港政府針對該項目的融資方案和營運模式進行研究,聘請顧問並與跟社會各界進行討論,最終於2015年確定了採用由政府出資,私人機構設計、興建及營運的模式。

在此期間,社會各界討論焦點在於啟德發展區的住宅規劃問題。

港府內部和專業界別一直有意見認為,啟德發展區地處市區,320萬平方米土地只是用以容納9萬人口——相當於3座公共屋邨的人口,這對於缺乏住宅土地供應的香港來講,規划過於浪費。參考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大型體育場地,都不是在市中心建設,故香港發展局提出在大嶼山欣澳填海興建啟德體育園區。

此提議引來香港體育界不滿。對此,港府澄清並無計劃改變興建啟德體育園區的決定。民間社會團體機構亦提出「人文啟德」的規劃方案,建議發展局考慮將啟德體育園區的輔助運動場移動至主場館南面,騰出8公頃土地興建逾11000個公共房屋單位,增加啟德發展區的公營房屋比率至60%。然而,該建議未能夠證明為技術上可行,而且影響啟德作為旅遊樞紐的作用及啟德體育園區的落成時間,最終城市規劃委員會於閉門商討後否決了申請。

關於啟德體育園與周邊住宅的關係,從設計來看,前者並非孤零零的存在,造型也沒有顯得標新立異,保證實用性。從位置上看,啟德體育園不是一個單獨的建築,而是整個社區的一部分,它將成為市民日常生活的好去處,與住宅一起共同促進社區的繁榮。另據懶熊體育了解,啟德體育園以「東方之珠」為設計理念,用珍珠概念塑造場館外觀,場館南面設有偌大的玻璃幕牆,旨在創造一個符合大眾需要的多用途體育設施。

時間來到2016年,啟德體育園開展公眾參與活動。按照最新時間表,項目從原定於2018-19年間竣工,但不斷延期,最初是推遲到2022年竣工。

2017年,立法會財委會批319億港元撥款後,項目展開招標程序,共收到6份申請書。至2018年8月截標時,共有3個財團入標,包括營運亞洲國際博覽館的法國大型綜合企業布依格建築集團(Bouygues Construction)、新世界發展和富力地產集團。最終,2018年12月28日,港府宣布新世界發展領導的團隊中標。

按照港府的說法,新世界發展及新創建旗下Kai Tak Sports Park Ltd.(KTSPL,即啟德體育園有限公司)投得「啟德體育園」項目設計、興建及營運合約,為期25年。政府為此支付近300億港元建築費用。

懶熊體育查閱KTSPL官網獲悉,這是一個由新世界發展領導設立的項目公司,全權負責啟德體育公園的設計、建造及營運等事宜。

項目團隊成員各司其職,包括承建方一個、營運方兩個、設計方三個:

·項目建造上,新世界控股子公司新創建旗下協興工程將負責啟德體育園的興建。

·營運上,啟德體育園指定第一分判商(營運)為SMG,母公司系來自美國的場館管理和服務公司ASM Global;SPORTFIVE(原名拉加代爾體育與娛樂公司,Lagardère Sports and Entertainment)負責體育賽事的營銷事宜。

·設計上,博普樂思(POPULOUS)負責啟德體育園總體規劃以及整個園區的場館設計,包括主場館、室內體育館、公眾運動場及零售店鋪;香港關善明建築師事務所負責制定圖紙等;奧雅納(ARUP)負責落地具體的工程設計。

2019年4月23日,啟德體育園正式動工,但最快也預計要2023年年底完工。後面受到疫情影響,建築進度受阻,工期延長,目前項目再次延期,預計2024年下半年啟用。據港媒《體路》Sportsroad報導,體育專員楊德強稱公眾運動場有望2023年底率先落成,主場館與室內體育館預計延期至2024年完工。

啟德體育園施工地盤(hket發表於2022年5月的報導)。

楊德強稱今次延期最大原因是疫情,承辦商方面目前正採取多個方法追回進度及採取補救措施。至於建設成本,民政事務局2022年6月21日晚上回覆查詢時補充,局方在控制成本方面非常謹慎,一直密切監察工程的進度及支出,沒有預見任何超支情況。

同時,楊德強認為場館延期落成不會影響2025全運會的籌備工作。粵港澳三地將於2025年秋天合辦全運會,這很可能將是啟德體育園建成後承辦的第一個大型賽事。

立法會PWSC162/16-17(01)號文件還提到,當體育園的主場館及室內體育館落成後,香港可以舉辦更高級別的賽事。主場館可舉辦國際足球賽、國際欖球賽(七人及十五人)、馬術賽事、電單車(在香港,指摩托車)賽事和極限運動表演等;室內體育館可舉辦的賽事包括:蘇迪曼杯和湯姆斯杯羽毛球賽、國際乒聯世界巡迴大獎賽和亞洲桌球錦標賽、亞洲籃球挑戰杯和亞洲籃球錦標賽、世界藝術體操錦標賽、亞洲武術錦標賽,以及世界體育舞蹈大獎等。

從2009年初步布局,原定於2014年啟動工程,於2018年至2019年竣工;到現在2019年動工,計劃於2024年正式啟用。前前後後,啟德體育園的籌備工作開展了十餘年。

但不得不說,這個項目對於香港的意義非常重大,建成後將會是全港最大的多用途體育場館、一個世界級體育設施、一座城市的新地標。

二、由私人機構營運,能否取得經營性上的成功

體育場館兼具公益性和經營性。對於啟德體育園,公益性上,能夠用以開展社區體育活動,提升市民生活品質;經營性上,能夠吸引更多尤其是國際大型體育盛事在香港舉行,並吸引世界各地的遊客。

這是在港府推動體育普及化、精英化和盛事化的目標之下,啟德體育園的存在價值。

為了確保項目的經營性,立法會PWSC182/16-17(01)號文件記載,港府為啟德體育園制定了一系列的營運要求和主要績效指標,確保該項目可以達成推動體育發展的政策目標。主要績效指標包括各場地的活動數量及質量須達到承辦商標書中的承諾,以及社區體育設施的開放時間、安排及收費須參照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教育機構和其他非牟利團體同類型設施的收費。在社區及體育用途的收費方面,承辦商必須取得民政事務局的預先批准。

圖片截取自體育委員會關於啟德體育園的進度報告(SC第1/2019號文件)。

李和利對懶熊體育表示,這類項目容易產生公益性和經營性之間的衝突,典型的比如新加坡體育城,它在去年被政府提前從私人機構手裡收回經營權。

2022年6月,新加坡政府宣布終止與體育城私人有限公司(Sportshub Pte Ltd,簡稱SHPL)的公共私營合作(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PPP)協議,改由新加坡體育理事會直接管理。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體理會是在2010年與SHPL簽署了一項為期25年的公共私營合作協議,SHPL預先支付了13.3億新元(折合人民幣約69.47億元)的體育城建築費用,並管理場地和主辦活動。

根據原定計劃,體理會在體育城於2014年建成後,每年支付1.937億新元(折合人民幣約10.12億元)給SHPL,但體理會保留提前收回體育城的權利,不用支付任何賠償金。不過,體理會本次收回體育城經營權之後,將會接過SHPL剩餘的銀行貸款和營運費,並根據體育城的公開市場估價支付一筆費用給SHPL,具體金額不願透露,只說相當於如果體理會繼續履行合約至2035年所須支付的總費用,約合23.2億新元(折合人民幣約121.2億元)。

體育城自2014年建成後,出現不少問題,包括足球場草皮不達標、周杰倫演唱會音響差、建築物漏水等,SHPL高層管理也頻密更動。不過,新加坡體育理事會總裁林德仁曾強調,這些並非政府要接管體育城的主要因素,最主要是為了讓體育城更好地融入「活力加冷」計劃,讓它更貼近民眾,讓人們能在這一帶享有豐富和多元的體育、娛樂與社區活動。

本次負責啟德體育園的體育營銷的SPORTFIVE亦參與過新加坡體育城的營運。在2020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SPORTFIVE曾提到,它與新加坡政府從競標、搭建、場館運營、賽事引進和商務開發等領域進行全方位合作,幫助新加坡體育城開拓商務合作機遇,促成華僑銀行、佳能、可口可樂等國際品牌的贊助合作引入,並開發WTA新加坡年終總決賽、世界七人制橄欖球、ICC國際冠軍杯、周杰倫、瑪麗亞·凱莉演唱會等國際綜合文體賽事及演出。

目前,香港體育最顯著的問題是體育場地不足。

根據《香港經濟日報》於2021年8月發布的一則報導,民建聯在7月曾透過電話,成功訪問695名12歲或以上香港居民,調查結果顯示:逾60%人認為體育設施不足,又認為當局興建設施的速度慢;亦有近40%人指最近預約康文署收費設施時感到困難。負責調查的鄭泳舜認為,市民近年對社區體育設施需求殷切,但本港場地不足的問題嚴重,促請政府多管齊下解決問題,又要求檢視早前打擊「炒場」措施的成效。

啟德體育園的出世,正是為了解決這些問題而來。對於這個大體量項目,它的目標是服務於全港市民以及來自全世界的遊客。再者,它有利於對香港城市體育形象的整體打造。

交由專業性頗強的私人機構長期營運,併合理化解公益性和經營性的衝突,促成商業化進程,這是啟德體育園的營運之道。那麼,這種商業化設想是否可行?

立法會PWSC205/16-17(01)號文件曾記載了關於政府營運和市場營運的討論,最終的意見認為,在DBG(設計及興建,再由政府營運)模式下的商業設施對租戶和消費者的吸引力較DBO(設計及興建,再由市場營運)模式遜色,租金回報和承租率也較低。

營運顧問估計零售餐飲設施及停車場收入,DBO模式較DBG模式平均每年高出一倍左右——以2025年計(假設2022年按時竣工),根據營運顧問的估算DBG和DBO模式下零售餐飲設施及停車場收入(未扣除開支)分別為2.61億港元和5.49億港元。

港府將會重點關注啟德體育園的營運成效,考慮到項目有約20年的營運期,政府計劃在首十年進行一次中期檢討,如果承辦商的綜合和累積表現欠佳,政府可以加罰甚至行使終止合約權。

立法會PWSC153/16-17(01)號文件亦記載了這一討論:假設啟德體育園主場館、室內體育館及公眾運動場交由政府直接管理,政府營運有關場地的預計成本將會有多少,等等。

從下圖的數據可看出,總的來說,政府營運收入相對較低,虧損金額較少;企業營運收入高,但面臨的虧損金額也相應更多。

立法會的討論中,港府還假設體育園從2022年下半年開始營運,預測了首五年的收入。在DBO模式下,營運顧問預期體育園在穩定的市場情況的情況下,每年均可獲得盈餘(與政府分帳前計算),由首年的5100萬港元逐步增加至第五年的2.91億港元。

圖片截取自立法會CB(2)1330/16-17(01)號文件。

營運收入的主要來源為零售餐飲設施及停車場,和主場館及室內體育館的場地租金。具體來看,零售餐飲設施及停車場營運收入主要包括室內體育館大樓下的零售租金收入;主場館包括活動機構所支付的場地租金及商務包廂的年度租金;室內體育館則包括活動機構所支付的多用途主場租金和市民租用場地的租金收入。

具體來看,體育園的經營狀況受到零售餐飲設施租金收入的影響較大,受主場館及室內體育館的場地租金影響較小。以2025年為例,當零售需求、活動需求任一出現下跌15%,體育園營運仍有盈餘,但前者盈餘會比基本方案下跌約1億港元(或少39%),後者則下跌約4000萬港元(或少15%)。

圖片截取自/立法會CB(2)1330/16-17(01)號文件。

當活動及零售需求均下降15%,承辦商將在首年2022年取得收支平衡而不是盈餘,而之後年度會取得少量盈餘。當下降30%,體育園在首五年的營運將每年錄得虧損。如果情況持續惡化,承辦商將面臨周轉困難。

在利益分成上,港府則當起了「包租公」。立法會PWSC162/16-17(01)號文件提及,在營運階段,承辦商須以自負盈虧方式營運整個啟德體育園(包括社區體育設施和休憩用),並須向政府定期繳交固定款額,以及就營運收入(包括銷售總額)與政府分帳。

照此來看,將啟德體育園交由私人機構營運,最大的優勢就是私人機構能夠靈活調動更多資源,在確保社會效益的同時,將啟德體育園的經濟效益最大化。而這能否成為一個可行的商業模型,為其他體育場館樹立一個典範呢?

縱觀全港,可容納4000人或以上的大型體育場地共有11個,這些項目大多由港府運營。當中,多用途場館除了香港大球場(40000人)、紅磡香港體育館(12500人)等少數,難有與啟德體育園相似的項目。

香港大球場是目前全港最大的戶外多用途康體場地,於1955年12月3日啟用,1994年3月重建完成及啟用,前身為政府大球場,主要用於足球運動。它曾承辦了1956年亞洲杯足球賽、1995年皇朝杯、賀歲杯、2009年東亞運動會足球比賽決賽及巴克萊英超亞洲杯等多個大型足球賽事,以及2009年東亞運動會七人欖球比賽、每年的香港國際七人欖球賽。此外,它現為港超球隊、香港足球代表隊的主場。

紅磡香港體育館是香港以至亞洲首屈一指的娛樂表演場地之一,於1983年4月27日開幕,該館為2009年東亞運動會賽場之一,也是43座參與幻彩詠香江的代表建築物之一。自啟用以來,除舉行體育賽事外,亦承辦本地及國際大型活動、會議及音樂會。它更是香港流行音樂最具代表性的演出場地,在香港體育館舉行個人演唱會,被視為香港歌手演藝事業上的一個里程碑。

11個香港大型體育場地(其中加路連山球場為非政府擁有體育場)。

一直以來,二者都是承辦香港大型賽事及活動的「主角」。如今,這種「主角」光環恐要易主。

當採取DBO模式的啟德體育園落成之後,原本在香港大球場舉行的大型賽事都會移到此地。未來,香港大球場亦會重新定位,轉型為公眾運動場,為啟德體育園讓路。它將進行改建,座位數目會由現時4萬個大減至9000個,保留真草球場供足球及欖球比賽之用,亦會加設符合國際標準的田徑比賽設施,包括環繞真草球場長400 米的跑道,日後可供學校或團體舉辦運動會。

如約推進的話,啟德體育園一定會成為大型賽事來港舉辦的首選之地。而在此之前,如期竣工、儘快驗證DBO模式的可行性無疑是重點。對於內地近年因重大賽事而興建的許多新場館和城市而言,從它構思到落地再到運營的過程,也將提供另一種視角和思考邏輯下的寶貴借鑑。

聲明:本文來自懶熊體育www.lanxiongsports.com。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