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種子也能造成國家危機,各國間的「種子大戰」究竟有多激烈?

歷史求知所 發佈 2024-04-10T12:53:23.403933+00:00

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種子戰爭?一粒粒微小看似不起眼的種子怎麼會引發一場「戰爭」?一場看不見實際戰場、沒有硝煙但又事關重要的「種子戰爭」正在全球範圍內打響。

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種子戰爭?一粒粒微小看似不起眼的種子怎麼會引發一場「戰爭」?一場看不見實際戰場、沒有硝煙但又事關重要的「種子戰爭」正在全球範圍內打響。

大眾可能對種子的重要性缺乏基本認知,其實,農業這個領域相當特殊,它的特殊性在於,農業整個發展模式是簡單固定的。

年復一年地按照育種、播種、施肥、收割、加工的模式進行,總結來說就是全產業鏈布局,繁育推一體化。

大公司有精力有成本投入,越研發越賺錢,越賺錢越研發,小公司小作坊被擠壓得機會寥寥,因此,種子的重要性體現了出來。

打響第一槍

在布魯塞爾,關於種子的議題率先打響第一槍,是關於一項可能導致種權徹底壟斷的法律。

在歐洲議會中,一位比利時代表語重心長地表示:「在各位認知中,有哪種產業在全球僅由約二十家公司掌控嗎?

或許有人會說『有,銀行業啊!』那些銀行的確左右各國政府,主導全球金融體系,但你們知道嗎?

食品工業也正走向這種模式。各位又是否知道,哪種產業已經全面一體化,也就是所有從業者都提供相同的產品?

有人又會說『有啊,銀行業!』但其實,食品業又何嘗不是這樣呢?」

確實,從這裡到雅加達、從東京到巴西,食品業要大家都吃一樣的東西,他們要人們為大自然的饋贈掏腰包。

比如在法國,表象下美不勝收的金黃麥田,一切都已被建冊列管,只有註冊過的小麥或玉米產品才能合法銷售。

在官方的農作物品種目錄中,記錄了它們的名稱、特性、更重要的專利人。那麼種權到底應該屬於誰?他們是屬於全人類還是一樣可以化作商品?

這個問題似乎可以在多年前關於種子的資本混戰中窺得先機。在大眾看來,中國是完完全全的農業大國,我們有著面積遼闊、肥沃的土地,有勤勞能幹的廣大農民。

近年來更是將新型農業機械投入生產,看似農業一直處于欣欣向榮的態勢,但實際上,中國還有很遠的路要走。

比如,80年代,中國還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產國,但在中國加入WTO之後,中國大豆在自由競爭市場中,卻完敗美國大豆。

從此國內大豆進口量每年都在遞增,隨之而來的成本也在增加,反轉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進口國。2020年大豆進口量甚至達到了國內大豆生產量的5倍——1億噸。

又因為大豆是食用油、飼料的主要原料,因此中國的食用油、飼料以及養豬成本嚴重受控於四家公司:美國ADM、美國邦吉、美國嘉吉、法國路易達孚。

世界前十的農化公司,全在美國和歐洲,背後原因其實再簡單不過,農業的發展,一部分靠天時地利,另一部分靠人和。

雖然我國幅員遼闊,但地形以丘陵為主,極少出現類長三角地區的大片平原,人均耕地少,並且無法整合在一起,無法實現大規模的機械化生產。

每家每戶的一畝三分地甚至還成為了外出務工的鄉下人心底的最後一層防護,心裡想著如果在外面掙的不如意,至少回家還有田地可以讓自己溫飽。

而反觀美國和歐洲,由於地廣人稀,一位農場主輕易坐擁數以千公頃的農田,這樣的大片平原,在歐美比比皆是。

也許會有人問,這麼大的土地面積,維護運營起來,成本也會是居高不下,特別是精密機械造價高昂。

但是人們忘記了經濟學中的規模經濟:當土地足夠廣,產出的糧食足夠多,平均到每一粒糧食的生產成本,運用精密機械的成本反而比人工播種要低得多。

因此,相應低廉的售價在市場上的競爭力就彰顯出來了。

大農場主賺了錢就得以繼續投入購買更多更先進高效的機械從而形成良性循環,長此以來,亞洲絕大部分地區普普通通的農民更加望塵莫及。

多年來的困境

科研經費不足,幾乎可以涵蓋中國所有行業,但農業不一樣,全世界前五十的種子公司,研發經費加起來還達不到美國龍頭企業——孟山都的七分之一。

而國內幾千家種子公司的產值都比不上一家孟山都,這足以看出,不是不想投入,而是真的捉襟見肘。而孟山都,則是這場種子戰爭的主角之一,這就要談起孟山都的發展歷史。

先來看看孟山都如何壟斷吧,首先研發出高產出、低產量的種子,再以優惠的價格吸引農民購買。

但是為了最大的產出,一定要搭配本公司的化肥、農藥,最好是使用一整套設計好的解決方案。

但樸實的農民們想不到的是,正是這些化肥、農藥,抑制了田地里其他農作物的發展,這時孟山都再推出特製的轉基因種子。

從此開始循環,收穫源源不斷的利潤。這就是「得種子者得天下」,甚至現在的孟山都已經不怎麼研發新種子,手握N項專利,穩定持續靠智慧財產權掙錢。

這時,在農業巨頭面前,只有兩條路,要麼將自己無止境擴張,要麼溫水煮青蛙等著被淘汰,孟山都選擇了併購擴張的這條路。

第一次是縱向併購,20世紀末,做農藥的孟山都第一次收購種子公司,開始進軍種子行業;第二次是橫向併購。

2003年左右,做單一品類種子的大企業併購生產其他品類種子的小企業,形成種子行業全覆蓋,當時的中國為了加入WTO付出了高昂學費。

因為大豆貿易,和華爾街、美國農業巨頭進行了一場混戰,混戰過後,農業巨頭格局初步顯現:孟山都、先正達、杜邦、拜耳、陶氏、巴斯夫。

到了2013年,這六大農業巨頭占領了世界農藥市場的75%,種子市場的60%。兩年後,農業大國巴西爆發了經濟危機。

全球幾乎每個區域的農化市場都出現顯著下滑,但是縱向的產業鏈和橫向的品類已經重組完成,農業巨頭已並無可並。等待各位大佬們的,是有史以來最複雜、最龐大的跨國超級併購。

首先做出決策的是孟山都,2015 年連續三次收購要約,行業老大最先考慮的當然是行業老二先正達。

先正達出身瑞士,平時最是看不上美澳這類鄉土氣息濃重的國家,當然最後的結果也是兩家並未達成合作關係。

雖然確實缺乏經濟支撐,但是高傲的身段不允許他們低下頭。而孟山都並沒有多少挫敗感,老二不合作,那自然將目光轉向另外一家巨頭——拜耳。

但此時,一個重大消息傳出:杜邦和陶氏合併了。這樣一來,孟山都瞬間從行業老大的王位上跌落下來。

拜耳也重回氣勢高地,雖然拜耳在農業方面涉足不多,但是其背後的拜耳集團卻是個橫跨化工、醫藥、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的巨型集團。

孟山都眼睜睜看著拜耳反客為主,連續對自己報價三次,最後以660億美元的價格將自己成功收入麾下。

陶氏杜邦大合併,拜耳吞併孟山都,此時的先正達無人問津,更顯冷落,但此時中國,出手了。

端牢飯碗

央企中國化工集團看到了先正達身上巨大的潛力,同時也對先正達提出三次連續報價。

並且提出三個讓先正達感受到被尊重的條件:

1、全現金收購,全力解決先正達現金流斷裂的現實問題;

2、2、保留管理層,給足了歐洲人面子;

3、收購是純財務投資,不起控制作用,先正達對中國的鼎力支持怦然心動。

在經歷一系列困難解決後,央企中國化工以將近500億美元的價格成功與先正達達成交易,當然,這個價格也是中國目前為止海外併購金額最大的一筆。

自此,世界種子格局初步穩定,拜耳孟山都以及杜邦和陶氏整合而來的科迪華牢牢占據兩大霸主的位置。

僅這兩家公司,就占據了世界種子市場的50%,剩下的是先正達、巴斯夫、利馬格蘭和科沃斯。

但種子戰爭才剛見端倪,去年,俄烏對立攪得國際風雲變幻莫測,但同時,俄羅斯還同時遭受歐美國家帶來的種業制裁。

即使俄羅斯手上有張小麥出口的王牌,但面對接踵而至的針對打擊,還是應付得不是那麼得心應手。2022年時候,德國拜耳集團曾宣布這樣的決策。

暫停向俄羅斯和白俄羅斯的「所有非必要業務」。那麼非必要業務指的就是種子、農藥等農業物資。

2023年及以後,是否持續供應這些農業物資,完全取決於俄烏局勢如何發展。俄羅斯即將可能面臨最壞的打算是原本穩定進口的口糧種子極有可能面臨斷供。

而斷供對於俄羅斯來說,影響可不小,由於俄羅斯常年長期進口德國拜耳等歐美公司提供的進口種子,再加上拜耳也就是孟山都的種子有其特殊性。

一旦斷供,本地生產的農作物根本達不到原有產量,立竿見影被影響到的就是俄羅斯的糧食安全以及人民最基本的飽腹問題。

問題嚴重甚至直接影響全球油料市場。

其實,在拜耳發表聲明之前,位於美國的全球四大糧商中的嘉吉和阿徹丹尼爾已經表示,會縮減在俄羅斯非必要活動並且停止投資。

跟中國一樣,俄羅斯在種子方面嚴重依賴進口,統計顯示,目前俄羅斯玉米種子進口份額占大約六成。油菜籽為88%,甜菜近100%。馬鈴薯、大豆、向日葵和油菜等種子占主導地位。

由此可見,這場針對俄羅斯的種子戰爭中,俄方毫無疑問地處於弱勢,但一個國家挺身而出願意幫助俄羅斯,是誰呢?印度。

印度挺身而出的原因不難理解,因為它也曾深受孟山都「禍害」,當時的孟山都為了打開印度市場,以高出市場24倍的價格收購了印度最大的種子公司。

在短短几年後,印度全國95%的棉田都在種孟山都公司的轉基因棉花,這家行業巨頭以星星燎原之勢快速卷進印度市場。

這讓印度一躍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產棉國。可基因改造作物的成本實在太高昂,壓得印度弄名喘不過氣來。

當他們試圖尋找國產傳統種子作為替代品時,卻發現孟山都早已壟斷了種子市場,根本沒有國產種子的生存空間。

令人窒息的現實

在法國《種子戰爭》的紀錄片中,記錄了當時真實又殘酷的現實景象:在開放轉基因棉花到2011年為止,印度已有超過30萬農民被債務所逼。

喝農藥或者上吊輕生,有數據統計印度農民的自殺率高達每30分鐘就有一個。

這樣的經歷讓印度感同身受此時正被種子制裁的俄羅斯,它竭盡所能將俄羅斯需要並且自己能夠出口的基礎作物大批量出口到俄羅斯,而且儘量用盧布結算。

同時考慮到地緣政治,目前300多家企業也停止和俄羅斯的合作, 俄羅斯將進口更大份額的中國種子,這對中國來說不是一件壞事。

雖然看到俄羅斯種子自給率增長,來源廣泛,多家退出的歐美種子公司又陸續回去。但是供應更穩的中國,成為了首選,據俄羅斯農業銀行稱,該份額還會迅速增長。

這樣的決策會讓中國收穫一筆可觀的收入,若將這筆資金投入種業創新和農業高新技術發展,中國或許可以做到「彎道超車」。

畢竟中國在種業目前也是高度依賴進口。在中國種業,有「兩個 80%」——我國80%的種業科技人員集中在科研單位,而80%的種子企業缺乏自主創新能力。

我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育種隊伍和論文成果,但這些成果在發表後往往沒辦法及時投入生產實踐,成為「鐵皮櫃裡的成果」。

種子競爭的本質是科技創新的比拼,種業企業首先必須是科技領先型企業,這需要好幾代人的共同努力。

近年來,最高層也對種子問題愈發重視,從「太空種子」的研發就可見一斑。新的育種技術可以讓我們的傳統育種技術快速追上國外的水平。

如今我國利用航天技術進行育種,效果驚人,早在我國第一次把種子送上太空時,就可以培育出200多個新品種,並且種植面積超過了240萬公頃。

在未來我們可以探索出更多新型育種技術,培育出更多更優異的品種,我們的種業會發展得越來越好,從而推動我國農業產業快速發展。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