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城尉遲寺出土最大的陶製品,住在裡面冬暖夏涼,堪稱古代高科技

歷史解密坊 發佈 2024-04-10T13:22:09.345046+00:00

在蒙城尉遲寺內,出土過一件特大的陶製品,它也被稱作是「世界最大的陶製品」。更有趣的是,如果人住在裡面,可謂是冬暖夏涼,稱得上是「空調房」。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

在蒙城尉遲寺內,出土過一件特大的陶製品,它也被稱作是「世界最大的陶製品」。更有趣的是,如果人住在裡面,可謂是冬暖夏涼,稱得上是「空調房」。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安徽省亳州市蒙城縣內,有一處特殊的小村子,村子的名字叫作許瞳鎮畢集村。根據考古專家的考證稱,該村已經有近五千多年的歷史,它是原始社會新石器晚期的聚落遺存。考古專家發現遺址的地方,又被叫作尉遲寺,相傳該寺廟曾經是唐代時期所建,專門用於紀念尉遲敬德於此處屯兵。

考古專家們在對遺址進行考察時,驚訝地發現了一個特殊的文物,它是一件陶器,一件尉遲寺內最顯眼的陶器,一件令世界專家都為之震撼的陶器,它就是「陶房子」。什麼是陶房子?沒錯,就是以陶製成的房子。

尉遲寺內的陶房子,共有73間之多,它們被分成14排、18組,總建築面積約為1200平方米,這些「陶房子」大小不等,有獨立式的,也有相互連接在一起的,其功能性十分明確,看來這些房子如現代房間的客廳、臥室、雜物間一樣,每一間房子內都別有洞天。

考古專家對尉遲寺內的陶房子進行了科學的考察和研究,經過多次會議商討之後,終於得出了一個令人震撼的消息,就是尉遲寺內的陶房子,本身就具有傑出的代表性。考古專家稱,古人建築房子時,基本都會採用四種主要的建築材料,包括竹、石、木、土,因為以上原材料都是可以就地取材的自然物質。

當時人類社會的生產水平十分低下,故此而言,當時的人們也只能是對竹、石、木、土進行粗糙的加工,將其蓋成房子以後,就能為族人遮風擋雨,也能避免自己被野獸們偷襲。尉遲寺內出土的陶房子,幾乎刷新了世界考古學家的認知,甚至不少外國專家在聽到這個消息之後,就立馬對此進行了討論,甚至認為憑藉當時的技術,古人是完全不可能製造出此類房子。可是當房子近在眼前的時候,考古專家們又不得不豎起大拇指,對其加以了極大的褒揚。

陶房子聽起來有趣,但是本身並不存在太多的缺點,甚至陶房子的出現,幾乎是當時時代變革的產物,它的出現,讓人類的生存機率變得更大,不僅能夠遮風擋雨,更是能夠輕鬆抵禦猛獸的進攻,讓人們有了生存的大本營。

討到這裡,可能不少讀者都會感到好奇,幾千年前的古人在製作陶房子時,究竟是出於何種目的呢?答案是很明顯的,就是古人想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溫馨的港灣,而不是風餐露宿在野外,提心弔膽的進行休息。

陶房子的優點究竟有哪些呢?一直以來,這個問題困擾著許許多多的人,但是在專家給出確切的答案之後,眾人才恍然大悟,原來陶房子的優點實在是太多了。

陶房子的第一個優點,就是其本身是連在一起的,也就是說,陶房子在受到外力的情況下,其本身並非是一個點受力,而是一個整體的面受力,從而大大分解了來自外界的壓力。尤其是在地震之中,如果有人會住在陶屋子裡,就完全不必擔心自己的處境,因為陶房子永遠都會塌陷,除非是有人蓄謀破壞。否則的話,陶房子就是房子中極品的存在。

陶房子的第二個優點,就是陶瓷屋子本身隔熱性極強,是其他建築材料完全無法比擬的。在冬天的時候,陶房子內不冷,而在夏天的時候,陶房子裡的溫度會不熱,彷佛是一件超級自然冰箱,可謂是好處多多。

既然陶房子的優點如此之多,古人又為何沒有強烈建造陶房子的欲望呢?其實箇中原因也很無奈,就是陶房子本身的製作過程極為複雜,需要用陶土塑形為房子的模樣,後在屋子裡點火,將其徹底烤乾。可是烤房子也是存在技巧的,在烤房子的過程中,必須要掌握好火候,而且還要核准燒制時間,一旦時間超過,就會令陶房子開裂,造成功虧一簣。此舉就類似於古代時期制瓷時的燒窯技術,絕非外行可以輕鬆明白的道理。

談到這裡,我們不得不承認,古代先民的確很聰明,我們相信,在地下,還有當時人類創造的奇蹟,等著我們去發現,還是希望考古專家們多多努力,為所有人提供一場來自於視覺的盛宴。

參考資料:《安徽故事》 黃夢著 安徽出版社出版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常山趙子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