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校園文化里的「鄙視鏈」:為什麼書呆子不受歡迎

myschool明熠教育 發佈 2024-04-10T13:23:26.799253+00:00

數年前,美國紐約時報在一篇文章「Nerd vs. Jock」中,談到了美國校園文化里的鄙視鏈:Nerd和Jock這兩個標籤,在美國校園文化里經常被用來描述兩種截然相反的人。Nerd是那些可能對某一知識領域非常在行,但缺乏社交能力、內向害羞的「書呆子」。

數年前,美國紐約時報在一篇文章「Nerd vs. Jock」中,談到了美國校園文化里的鄙視鏈:NerdJock這兩個標籤,在美國校園文化里經常被用來描述兩種截然相反的人。


Nerd是那些可能對某一知識領域非常在行,但缺乏社交能力、內向害羞的「書呆子」。Jock則是擅長體育,外向而自大,憑著自己體格強壯或人緣好,喜歡欺負別人的「運動員」。


本文來源:紐約時報


紐約時報文章表示:在美國校園尤其是美國高中的「鄙視鏈」中,除了上述兩個標籤之外,還有以下角色:


Cheerleader:通常為女性,外表迷人,但缺乏內涵,常常與jock被視為一對。


Poser:喜歡模仿人緣好的人,為了融入集體願意做任何事。


Emo/Goth:喜歡穿黑色、迷戀哥特等暗黑亞文化、成天擺出一幅「抑鬱」模樣、認為自己與眾不同。


Preps:來自富裕家庭、穿著精緻,將來可能考入名牌大學成為社會中上階層的學生。


Loner:沒有朋友的邊緣人物。


紐約時報指出,這些標籤大多都是對不同個體過於簡單且不準確的概括。比如,拉拉隊員從事的是一種強度高、難度大,也很危險的運動,把她們簡單地概括為空洞的花瓶更多體現了對女性的偏見。


除此之外類似的偏見或刻板印象還有:亞裔男性往往被貼上「Nerd」標籤。在大學招生系統中,他們常常因此被置於劣勢。例如此前哈佛大學被披露在申請人的「個性」評估上一直對亞裔申請人打出低於其他族裔申請人的評分


在「積極人格」、親善力、勇敢、善良和「廣受尊敬」等性格特質上,「只會讀書」、「不善交際」的亞裔學霸難以獲得哈佛招生人員的青睞。


紐約時報另一篇觀點文章「Jocks Rule, Nerds Drool」認為,傳統的nerd形象正在被推翻。他們憑藉自身的聰明的才智和獨特的優勢,從學生時代的弱勢上升成為了以科技驅動的經濟市場中的贏家,例如馬克·扎克伯格、埃隆·馬斯克等。


儘管如此,很多書呆子或者學霸在學生時代由於處在鄙視鏈的底端,不可避免地留下心理陰影。這也可能成為部分成功的nerd成年後沒有用正確的方式施展自己的力量的原因之一。


關於科技業大佬對書呆子現象的描述和見解可閱讀保羅·格雷厄姆所著《黑客與畫家》一書。格雷厄姆為矽谷著名創業孵化器Y-Combinator創始人,程式設計師、博客和技術作家,擁有哈佛大學應用科學(計算機方向)博士學位,並在羅德島設計學院和佛羅倫斯繪畫藝術學院學習過繪畫。


格雷厄姆本人在學生時代也是個書呆子,他在書中從親身經歷探討了包括「書呆子」在內的很多問題。


本書第一章「為什麼書呆子不受歡迎」,向讀者介紹了美國校園等級文化或者鄙視鏈現象,並從一個善於獨立思考的書呆子或者天才的角度分析這種文化現象發生的內在動因。以下內容源自《黑客與畫家》第一章,供讀者參考:


黑客與畫家,作者:格雷厄姆,譯者:阮一峰


為什麼書呆子不受歡迎


初中時,我和好友里奇畫了一張學校食堂的餐桌分布圖,每張桌子都標上了人氣指數。這件事的難度並不高,因為選擇坐在一起吃午飯的人,受矚目程度往往都很接近。


我們把所有桌子從A到E分成五等。


坐在A桌的人不是校足球隊的成員,就是啦啦隊的成員。而E桌的人好像都有一點輕微的唐氏綜合徵,那時我們管這種症狀叫「弱智」。


我和里奇在D桌。一般來說,只要你不是外貌猥瑣,這就是你能分到的最低檔次的桌子了。我們把自己的桌子列為D桌,倒不是故意謙虛,而是無法自欺欺人。因為學校里每個人的級別都是明擺著的,我們想騙自己也騙不了。


我後來認識很多人,讀書的時候都被稱為書呆子。從他們身上我發現,「書呆子」與「高智商」有強烈的正相關關係。而這些人在中學裡都是不受歡迎的學生,你越喜歡讀書,就越不受別人的歡迎,因此「書呆子」和「受歡迎」之間,有一種更強烈的負相關關係。這樣看來,「高智商」似乎導致了你不受歡迎。



為什麼會這樣?要是你眼下還在讀中學,你一定會覺得這個問題很蠢。無可爭議的事實就是,除了這樣以外,似乎很難想像還能有什麼別的結果。


但是,的確會出現別樣的情況。比如,在小學裡,聰明的學生就沒有受到排擠。再比如,畢業後踏上社會,聰明也不是一件壞事。而且,據我所知,在大多數國家,事情也沒有如此嚴重。只有在典型的美國中學,做一個聰明的學生才是一件麻煩事,你的日子會很不好過。這究竟為什麼?


解開這個謎的關鍵是把問題換一種提法。為什麼聰明的小孩沒有讓自己變得受歡迎?如果他們真的很聰明,為什麼找不到受歡迎的訣竅呢?他們在標準化測試中表現得這麼好,為什麼就不能在這方面也大獲成功呢?


有一種觀點認為,其他小孩妒忌聰明學生,所以聰明的學生不可能受到歡迎。我倒希望這種解釋是對的。回想起來,要是初中里真的有人妒忌我,那麼他們一定費了很大力氣才把這種妒忌隱藏得無法發現。而且,在任何情況下,如果聰明真的令他人妒忌,這反而會招來女生。因為女生喜歡被其他男生妒忌的男生。


在我就讀過的學校,聰明根本就是無足輕重的一樣東西。同學們既不看重它,也不唾棄它。如果別的事情都相同,那麼大家還是願意自己變得聰明一點,因為這總比做個笨人好。但是總的來說,智力在大家心裡的分量遠遠不如相貌、魅力和運動能力的分量重。


所以,如果智力本身與「受歡迎」無關,為什麼聰明的小孩一直不受同齡人的歡迎呢?我認為,答案就是他們真的不想讓自己受歡迎。



如果當時有人告訴我這個答案,我一定會嘲笑他。在學校里不受歡迎,你的日子就很難過,有人甚至因此自殺。所以,要是你跟我說,是我本人不想受歡迎,那就好比你在說,我在沙漠裡快渴死了,卻又不想喝水。別搞錯了,讓自己更受歡迎,這才是我要的。


但是事實上,我並不是那麼強烈地渴望這個。我更想追求的是另一件事情——聰明。這不僅僅意味著在學校得到好成績(雖然某種程度上這也挺重要)。我真正想要的是,能夠設計奇妙的火箭、寫出漂亮的文章、理解編程原理。一句話,我想要做偉大的事情。


那時,我從沒試過將夢想分門別類、一一排序。要是我真做了,就會一眼看出聰明是排在最前面的。如果有人許諾,使我一舉成為全校最受矚目的學生,代價是從此智力平庸(請允許我在這裡自命不凡),我是絕不會答應的。


雖然「書呆子」飽嘗不受歡迎之苦,但是為了解除痛苦而讓他們放棄「聰明」,我想大多數人是不會願意的。對他們來說,平庸的智力是不可忍受的。不過,要是換了別的孩子,情況就不一樣了,大多數人會接受這筆交易。對於很多人來說,這反而是更上一層樓的機會。即使是那些智力排名在前20%的學生(我在這裡假設智力可以測量,那時的人們似乎都相信這一點),誰不願意用30分的成績換來別人的友愛和欽佩?


我認為,這就是問題的根源。「書呆子」的目標具有兩重性。他們毫無疑問想讓自己受歡迎,但是他們更願意讓自己聰明。「受歡迎」並不是你在課後時間隨便做一做就能實現的,尤其是在美國的中學中,在這裡,所有人為了個人魅力都會進行激烈競爭。


書呆子不受歡迎,因為他們想要更聰明


文藝復興時期的代表人物阿爾伯蒂有一句名言:「任何一種藝術,不管是否重要,如果你想要在該領域出類拔萃,就必須全身心投入。」


我很想知道,世界上是否還有人比美國的中學生在塑造個人魅力方面更加孜孜不倦、精益求精。


相比之下,美國海軍的海豹突擊隊成員和神經外科的住院醫生都成了懶漢。他們至少還有假期,有些人甚至還有業餘愛好。但是,一個美國的青少年在醒著的每一分鐘,都在琢磨怎樣才能更受歡迎,一年365天,天天如此。


我並不是說這些青少年有意這樣做。某些人確實是,小小年紀就成為了權謀家,但是大多數人不是。我在這裡真正想要表達的是,青少年每時每刻都想融入群體之中。



舉例來說,青少年往往很關注服飾。他們這樣做並不是有意讓自己贏得大眾,他們的目的只是要穿得好看。但是穿給誰看呢?無非就是其他小孩。同伴的意見成為他們判別事物的標準,這不僅體現在衣著上,還體現在他們做的幾乎每一件事情上,就連走路的姿勢也不例外。所以,他們為了把所有事情「做對」,所付出的任何努力,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實際上都等同於努力在使自己變得更受歡迎。


書呆子沒有認識到這一點。他們沒有認識到「受歡迎」需要付出如此之多的努力。一般來說,對於那些高度困難的領域,只有身處其中的人,才能意識到成功需要不間斷(雖然未必是自覺的)付出。


舉例來說,大多數人似乎認為,繪畫能力與生俱來,畫家就像高個子一樣,是天生的。事實上,大多數「會畫」的人,本身就很喜歡畫畫,將許許多多時間投入其中,這就是為什麼他們擅長畫畫的原因。同樣的,受歡迎也不是天生的,而是要你自己做出來的。


Gateway高中的象棋俱樂部,1981年。左上角的人就是我(格雷厄姆)


書呆子不受歡迎的真正原因,是他們腦子裡想著別的事情。他們的注意力都放在讀書或者觀察世界上面,而不是放在穿衣打扮、開晚會上面。他們就像頭頂一杯水來踢足球,一邊踢球,一邊拼命保持不讓水灑出來。其他人都在一門心思玩足球,遇到這樣的對手,自然能夠毫不費力地擊敗,並且心裡還奇怪,對方怎麼如此無能。


就算書呆子心裡想著變得與其他小孩一樣受歡迎,做起來卻是難上加難。因為那些受歡迎的小孩從小就在琢磨如何受歡迎,打心底里追求這個。但是,書呆子從小琢磨的卻是如何更聰明,心底里也是這樣追求的。這都是受父母的影響,書呆子被教導追求正確答案,而受歡迎的小孩被教導討人喜歡。


到目前為止,我一直把「聰明的學生」和「書呆子」當作同義詞,好像它們完全可以換著用。事實上,只有在我上面談到的這種環境中才能這樣使用。所謂「書呆子」,其實只是指這個人的社交技能不夠強。但是,你到底需要多「強」的社交技能,取決於你所處的環境。在普通的美國學校中,成為「強人」的標準高得嚇人(或者至少是十分特別),即使你不是很「呆」的人,相比之下,也只能算是呆子了。


僅有很少的聰明小孩,能夠分配出足夠的心思,去關心如何讓自己受歡迎。他們往往碰巧還具有俊俏的外表、運動員的體格,或者受人矚目的兄弟姐妹。不然的話,你就別無選擇,只能成為書呆子了。這就是為什麼聰明的小孩在青少年時期,比如11歲到17歲,有著一生中最糟的人生經歷。人生的這個時期比其他任何時期更多地受到你的受歡迎程度的影響。


在孩子的世界,不受歡迎=被欺負


11歲以前,小孩的生活由家長主導,其他孩子的影響有限。孩子們不是不關心小學裡其他同學的想法,但是後者不具有決定性影響。小學畢業以後,這種情形開始發生變化。


到了11歲左右,孩子們逐漸把家庭生活當作尋常事了。他們在同伴中開闢了一個新的世界,並認為那個世界才是重要的,比家裡的世界更重要。實際上,如果他們在家裡與父母發生衝突,反而能在那個新的世界中掙得面子,而他們也確實更在乎那個世界。


但是,問題在於,孩子們自己創造出來的世界是一個非常原始的世界。如果你聽任一群11歲的孩子自行其是,最後就會發生小說《蠅王》中的情景。我同許多美國孩子一樣,在學校里就被要求閱讀此書。這可能不是巧合,有人可能希望藉此向我們指出,我們這些孩子就是「野蠻人」,我們自己創造的世界是一個殘酷和愚蠢的世界。


對當時的我來說,領會這些意思有點太難了。雖然這本書讀起來讓人覺得完全可信,但是我一點兒沒有讀出文字背後的意思。當年,他們還不如直截了當告訴我們,我們這些孩子就是「野蠻人」,我們的世界愚不可及。



要是不受歡迎僅僅意味著不受到關注,書呆子們可能覺得還能忍受。不幸的是,在學校里不受歡迎等同於被歧視和被欺負。


為什麼會被歧視和欺負?所有現在還在學校里讀書的人可能會又一次覺得,怎麼會有人問出這麼蠢的問題。怎麼可能會有其他結果呢?當然會有其他結果。一般來說,成年人就不會去欺負書呆子。為什么小孩子會這樣做呢?


一部分原因是,青少年在心理上還沒有擺脫兒童狀態,許多人都會殘忍地對待他人。他們折磨書呆子的原因就像拔掉一條蜘蛛腿一樣,覺得很好玩。在一個人產生良知之前,折磨就是一種娛樂。


孩子們欺負書呆子的另一個原因是為了讓自己感到好受一些。當你踩水的時候,你把水踩下去,你的身體就會被托起來。同樣,在任何社會等級制度中,那些對自己沒自信的人就會通過虐待他們眼中的下等人來突顯自己的身份。



但是我認為,孩子們欺負書呆子的主要原因也與追求「受歡迎」的心理有關。怎樣才能讓自己更受歡迎?個人魅力只是很小的一方面,你應該更多地考慮如何結盟。秘訣就是不停地設法使自己與其他受歡迎的人變得關係更密切。沒有什麼比一個共同的敵人更能使得人們團結起來了。


這就好比一個政客,他想讓選民忘記糟糕的國內局勢,方法就是為國家找出一個敵人,哪怕敵人並不真的存在,他也可以創造一個出來。一群人在一起,挑出一個書呆子,居高臨下地欺負他,就會把彼此聯繫起來。一起攻擊一個外人,所有人因此就都成了自己人。


這就是為什麼最惡劣的以強凌弱的事件都與團體有關的原因。隨便找一個書呆子,他都會告訴你,一群人的虐待比一個人的虐待殘酷得多。



難怪聰明的小孩讀中學時往往是不快樂的。他們有其他的興趣,沒有多餘的精力用來使自己更受歡迎。你在其他地方有所得,就會在這個地方有所失。不受歡迎使得書呆子成為全校攻擊的目標。令人驚奇的是,這種噩夢般的情景並非出自任何有預謀的惡意,而僅僅因為這個特殊的環境。


書呆子,像被塞進中學的成年人


對我而言,最糟糕的日子是初中。孩子們內部的世界剛剛形成,一切都很嚴酷,聰明的孩子與普通的孩子,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慢慢開始顯露。幾乎每一個和我討論過的人都同意,人生的最糟糕時期是在11歲到14歲。


在我讀的學校,八年級的時候(也就是我12~13歲的那一年)曾經發生過一件引起轟動的事情。有一個老師在等校車的時候,偶然聽到一群女生在議論某個書呆子如何被欺負,她深感震驚,第二天就向全班發表了言詞懇切的呼籲,請大家不要如此殘忍地對待同學。



她的呼籲並沒有產生實際效果。那時,最觸動我的是,她居然對這件事感到震驚。這是不是意味著她以前對此一無所聞?她覺得這一切是不正常的?


沒錯,成年人不知道孩子們內部發生的事。認識到這一點很重要。在抽象意義上,成年人知道孩子的行為有時是極端殘酷的,這正如我們在抽象意義上知道貧窮國家的人民生活極端艱難。


但是,像所有人一樣,成年人不喜歡揪住不放這種令人不快的事實。你不去埋頭探尋,就不會發現具體的證據,就會永遠以為這件事是抽象的。


公立學校的老師很像監獄的獄卒。看管監獄的人主要關心的是犯人都待在自己應該待的位置。然後,讓犯人有東西吃,儘可能不要發生鬥毆和傷害事件,這就可以了。除此以外,他們一件事也不願多管,沒必要自找麻煩。所以,他們就聽任犯人內部形成各種各樣的小集團。根據我讀到的材料,犯人內部的關係是扭曲、野蠻、無孔不入的。處在這種人際關係的最底層可不是好玩的事。


總體上看,我就讀的學校與上面說的監獄差不多。校方最重視的事情,就是讓學生待在自己應該待的位置。與此同時,讓學生有東西吃,避免公然的暴力行為,接下來才是嘗試教給學生一些東西。


除此以外,校方並不願意在學生身上多費心思。就像監獄的獄卒,老師們很大程度上對學生是放任自流的。結果,學生就像犯人一樣,發展出了野蠻的內部文化。



可是,為什麼離開學校以後,真實的世界卻能友好地對待書呆子呢?


答案似乎很簡單,因為那是成年人的世界,他們都成熟了,不會把書呆子挑出來欺負。不過,我覺得這不是主要答案。監獄裡的成年人不也照樣以強凌弱嗎?而且很顯然,上層社會的闊太太之間也是如此,在曼哈頓的某些地方,女性之間的交往聽來就像高中時代的延續,同樣充滿了各種算計和勾心鬥角。


我認為,真實世界的關鍵並非在於它是由成年人組成的,而在於它的龐大規模使得你做的每件事都能產生真正意義上的效果。


學校、監獄、上流社會的女士午餐會,都做不到這一點。這些場合的成員都好像關在封閉的泡沫之中,所作所為只對泡沫內部有影響,對外部沒有影響。那麼很自然地,這些場合就會產生野蠻的做法。因為它們不具備實際功能,所以也就無所謂採用的形式。


當你所做的事情能產生真實的效果,那就不僅僅是好玩而已了,發現正確的答案就開始變得重要了,這正是書呆子的優勢所在。


你馬上就能聯想到比爾•蓋茨。他不善於社交是出了名的,但是他發現了正確的答案,至少從收入上看是如此。



書呆子不是失敗者

他們只是在玩不同的遊戲


在這場激烈的人緣爭鬥中,書呆子並不是唯一輸家。他們不受歡迎,只是因為他們分心去干別的事了。還有一些孩子則是主動放棄,因為他們對這個過程感到厭惡。


青少年都不喜歡孤獨一人,即使具有叛逆心理的青少年也是如此。所以,當他們選擇退出這個系統時,他們往往會一群人一起退出。在我讀過的學校,叛逆心理的主要焦點在於毒品的使用,尤其是大麻。這幫孩子穿著黑色的演唱會T恤,被稱為「怪人」(freak)。


怪人和書呆子屬於同一個聯盟,他們之間有很多相同之處。雖然在怪人的群體中,絕不學習是一個很重要的價值觀(至少看上去如此),但是從整體上看,怪人還是比其他孩子聰明。我本人更多地屬於書呆子陣營,但是我有很多怪人朋友。


怪人使用毒品,是為了建立他們之間的社交紐帶,至少一開始如此。因為毒品是非法的,所以一起使用的話,就創造出了一種共同反叛的標誌。



我在這裡並不是說糟糕的學校教育是孩子使用毒品的唯一原因。只要你碰過毒品,一段時間以後,毒品就會自行推動你的行為。而且毫無疑問,有些怪人使用毒品的根本原因是為了逃避其他問題,比如家庭問題。


但是,至少在我的學校,大部分孩子使用毒品的主要原因是出於叛逆心理。14歲的孩子開始抽大麻,並不是因為他們聽說這樣有助於忘記煩惱,而是因為他們想要加入一個不同的團體。


不當的管制導致叛逆,這並不是新鮮事。即使毒品本身就是麻煩的來源,學校本身依然無法推卸主要責任。


校園生活的真正問題是空虛。除非成年人意識到這一點,否則無法解決這個問題。可能意識到這個問題的成年人,是那些讀書時就是書呆子的人。你想讓你的孩子讀八年級的時候和你一樣不快樂嗎?我可不想。那好,有什麼事是我們可以做的?肯定有的。現行體系中沒有什麼事是必然的。它是現在這個樣子,大部分是因為沒人去改變它。



你也許會說,成年人很忙。觀看孩子在學校的文藝表演是一回事,著手改革教育制度又是另一回事。可能只有少數人有精力從事改革工作。那麼我要說,我覺得最難的部分,其實是能否意識到你該做什麼。


還在學校里讀書的書呆子不應該屏息凝神,等著全副武裝的成年人某一天乘直升飛機從天而降來拯救你。也許會有這麼一天,但是肯定不會很快到來。任何對生活立竿見影的改變,可能還是來自於書呆子自己。


哪怕你什麼也改變不了,但是僅僅是理解自己的處境,也能使得痛苦減輕一些。書呆子並不是失敗者。他們只是在玩一個不同的遊戲,一個更接近於真實世界狀況的遊戲。成年人明白這一點。成功的成年人,幾乎都聲稱自己在高中屬於書呆子。



對於書呆子來說,意識到學校並非全部的人生,也是很重要的事情。學校是一個很奇怪的、人為設計出來的體系,一半像是無菌室,一半像是野蠻洪荒之地。它就像人生一樣,裡面無所不包,但又不是事物的真實樣子。它只是一個暫時的過程,只要你向前看,你就能超越它,哪怕現在你還是身處其中。


我在這篇文章中發表了一些刺耳的意見,但是我對未來是樂觀的。我們認定無法解決的難題,事實上完全可以解決。青少年並不是洪水猛獸,也並非天生就不快樂。這一點對於青少年和成年人,應該都是令人鼓舞的消息。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