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華縣皮影演出中的趣事

華州文史薈萃 發佈 2024-04-10T13:46:42.374753+00:00

華縣古為華州,號稱關中東府,文化底蘊深邃。兩千六百多年前古鄭在此立國,物阜民豐吃穿不愁,自然條件得天獨厚。

華縣皮影

作者:劉高潮


華縣古為華州,號稱關中東府,文化底蘊深邃。兩千六百多年前古鄭在此立國,物阜民豐吃穿不愁,自然條件得天獨厚。百姓一有閒暇,相聚狂歡跳舞,「歌呼嗚嗚」。在此產生的大量民歌「鄭風」「鄭聲」,卻被孔老二視為「浮靡」之音,整「詩經」時悉數刪去。但先祖喜愛音樂的天賦刪不掉,自唱自樂的習俗代代相殷,並凝成中國戲苑一枝奇葩——碗碗腔皮影戲,曲調十分優美動人。解放初進京匯演,周總理大加讚賞認為此曲源於華山之麓華州之地,與中華一脈相承,建議定名為「華劇」。

華縣皮影 張濤攝

華縣人愛唱戲,尤以皮影見長。全縣村村社社都有皮影班子,光馳名中外的不下10餘家。唱皮影省事簡單,木軲轆大車為台,四角立四椽,頂上苫張蘆席,車側掛塊白綢幕,當間吊盞汽燈,鑼鼓一鳴,驢皮刻制的影人被挑出場,開戲啦!一般三四人一台、一個拉胡琴,一個敲鑼打鼓彈三弦,一個挑簽子(影人靠簽舞動),剩下打雜。不設專人,誰逮住誰唱。主曲碗碗腔,兼揉眉戶、遏功調,生丑淨且一個老男人聲,該粗則粗,該細則細,裝啥像啥,插科打諢全在粘板。

華縣皮影戲演出後台「五人忙」 張濤攝

文革中華縣通電,皮影改用電燈,亮光把人影色彩映得更是絢麗多姿。後來台中安個麥克風,一隻高音喇叭能把唱腔樂曲傳遍方圓幾百丈,再後來有心人把驢皮刻制的山水雲霧、樓台關寨布景,換成水彩幻燈打到影人幕上,藝術真實效果大增。當然再改也有不足,記得有晚演《紅燈記》,鳩山槍斃李玉和,當槍一響挑簽人著急,簽棍把鳩山頭勾掉了,惹得台下哄堂大笑。第二天有人告到公社,主任嘴上喊嚴懲不貸,實際過後連問都不問。這種純屬娛樂中的笑話太多了,反映歸反映,誰也不當真。

文革中華縣皮影藝人在田間地頭唱樣板戲 張韜攝

華縣人愛看戲,逢年過節麥罷秋收,紅白喜事祝壽賀居,開業奠基慶典紀念等活動,只要唱皮影觀眾總爆滿,台下黑鴉鴉一片。

看戲數小孩最積極,天沒黑就搬凳子占地方,給老人選最佳位置。但戲一開便纏著大人要吃東西。因燈火通明的場子四周,全是賣瓜果梨棗,炒粉漏魚,涼皮餄餎,豆花丸子,肉夾饃羊雜碎的小吃攤,那熱鬧勁不亞於逢集趕會。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華縣皮影演出盛況 張濤攝

電視再好也拴不住姑娘小伙的心,他們來看戲乾淨利落,從不帶座,燈下碰面打招呼,嘴上說看演啥戲,心裡各想各的目的,燈黑開戲嘩地少了一半,你若去黑旮旯溺尿,保准能撞見好幾對摟得緊緊的戀人。

中年人把看戲當解乏,男人下田歸來喝罷湯,端個茶壺茶缸台下一蹲,三五一堆邊喝邊聊邊聽戲文,台上鑼鼓喇叭一急,伸長脖子瞪圓眼啾,台上稀鬆老哥們便拉家常,你進了啥良種,他務了那園果樹,誰剛把嘣嘣車換大轎,誰又進城販鮮貨,唸的全是發財經。平時太忙,好不容易湊一塊,諞得忒熱火。

只有婦女看得認真,入神動情時,一顆瓜子嘴裡噙了半天也嗑不下去。聽那婉囀蒼涼的唱腔,看那粗獷誇張的動作,曲曲折折的劇情早把魂兒鉤走了。老年人更是看得死去活來,影人哭他抹淚,影人笑他咧嘴,台上皮影的遭遇,仿佛道儘自己一輩子的酸甜苦辣,人生如戲啊!咋不入迷呢?

華縣痴迷的皮影戲觀眾 張濤攝

華縣人愛刻戲人。挑選上好的驢皮牛皮,拋光熟淨,起薄晾硬,畫好才動刀。驢牛皮堅韌難刻,但柔性好,鉤斷絲連久折不壞。刻人體講究刀法形式,女性刻成梅花紋蓮花紋,或水波魚紋,男性刻做龍紋雲紋,十字紋套卍字紋。頭像則仕女眉清臉秀,文臣相貌堂堂,奸賊黑中鏤白,武士盔甲點金。刻好塗彩著色,油浸蠟滲,達到人物通體透亮,玲瓏如玉。

華縣人人能畫能刻,當然有好壞高下之分。我上小學時,連學校燒水的飲事員都刻出了名。學生沒牛皮就用硬紙,醫院要個小藥盒,斷鋸條磨個刃,刻成的影人照樣演戲。柳枝張刻的皮影造型俏拔,刀功細利,深受縣人喜愛,當地各團用不了,銷往省外,改革開放後被國家外貿公司定為出口創匯藝術品,成了發家致富的來源之一。

華縣皮影工藝品 網友供

各級政府將華縣皮影定為國寶禮品,贈送國際友人。縣上成立了皮影協會,支持發展,多次組團出訪歐美、東南亞諸國,和港澳台地區。看了華縣皮影表演的藍眼金髮洋女人,高興得把華縣藝人的老臉都親紅了。

1998. 12. 10

原文來源:《華岳風情》

原文作者:劉高潮

整理編輯:華州文史薈萃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