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大利用鉛同位素方法 揭示漢代青銅資源產地對國家政治經濟策略的響應機制

大皖新聞 發佈 2024-04-10T14:18:35.347273+00:00

大皖新聞訊漢代青銅資源產地對國家政治經濟策略有何響應機制?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史與科技考古系、科技考古實驗室在漢代青銅器鉛料產地研究中取得新進展,課題組利用鉛同位素方法揭示了上述問題。相關成果發表在國際著名考古學刊物《考古學與人類學科學》上。

大皖新聞訊漢代青銅資源產地對國家政治經濟策略有何響應機制?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史與科技考古系、科技考古實驗室在漢代青銅器鉛料產地研究中取得新進展,課題組利用鉛同位素方法揭示了上述問題。相關成果發表在國際著名考古學刊物《考古學與人類學科學》上。

秦漢時期中國已經進入鐵器時代,青銅器發展進入了衰退期,逐漸失去了禮器的功能,但銅器仍然在社會生活中廣泛使用。漢代銅器製造業仍然是當時重要的手工業部門並具有相當大的規模,對銅、錫、鉛資源的消耗量巨大。即使漢代已經有了較為豐富的文字史料,但其中對漢代礦產資源開發歷史的專門記述較為零散。在鑄銅手工業專門化的漢代,不同地區、不同種類青銅器是否共享金屬資源,亦或是具有不同的青銅礦料供應體系尚未可知。

研究涉及遺址的分布圖。

課題組對平度即墨故城、界山漢墓、江都大雲山漢墓、閩越王城、邾國故城等遺址出土的西漢早期至新莽時期銅器展開了合金成分和鉛同位素分析,器物種類包括銅容器、車馬器、兵器、銅鏡、錢範、錢幣和度量衡器等,綜合以往發表的中國和日本出土漢代青銅器鉛同位素數據,全面探討了西漢不同時期青銅器所用鉛料的產地問題。

結果顯示,西漢時期青銅器所用鉛料均為普通鉛,鉛料的區域性差異不明顯,但西漢早期到中晚期鉛料產生了明顯的集中化趨勢。早期青銅器使用的礦料較為複雜,而西漢中晚期的青銅器則較為統一,與長安地區漢鏡和日本西漢鏡的礦料基本一致。青銅器礦料的變化很可能是對西漢中期漢朝經濟政策轉變的響應。西漢中期,為了穩定經濟和打擊匈奴,漢武帝實施鹽鐵官營政策,地方採礦鑄銅的權力被禁,重要金屬礦產資源的開採權收歸國有,青銅器生產也由中央政府統一管理,國家對金屬手工業的管控模式決定了該時期的金屬資源流通模式。

西漢中晚期,為了解決國家財政問題,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削弱地方諸侯國的實力,漢武帝實行國家壟斷的經濟政策,國家統一管理手工業生產,生產原料由國家經營,銅器的生產經營方式發生變化,地方諸侯和富商基本退出銅器的生產領域,銅器的製造由政府專控。鹽鐵官營政策下,原料由政府專控,但專控並不意味著只有都城長安生產青銅容器,各地的工官仍然在政府控制下開展生產。據《史記·平準書》,漢武帝於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實行「鹽鐵官營」政策,由鐵官管轄各地作坊,冶銅業也收歸政府管理,設立銅官,禁止民間私自采鑄。各地工官和諸侯國內專設府庫所需原料不能自己開採或者從民間購買,只能從官方途徑獲取。

「鹽鐵官營」政策下,中央政府統一管理手工業生產及資源的分配,這使得東方沿海的諸侯國與長安生產的銅器的鉛同位素特徵相同。經與各地鉛礦鉛同位素核密度圖對比,西漢中晚期鉛料可能產自豫西小秦嶺地區。該地處於長安與洛陽之間,便於國家控制和分配礦料資源。因此,西漢時期青銅器鉛同位素比值的變化反映了西漢王朝的經濟政策由自由經營向國家壟斷的轉變。

據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考古實驗室長期致力於夏商周金屬資源產地研究,近年將研究範疇下探至秦漢時期,試圖探究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與發展過程中的青銅礦料流通和資源控制問題,相繼在Archaeometry、AAS等刊物發表多篇重要成果。這是鉛同位素方法在古代政治經濟歷史研究中的又一次重要實踐。

本研究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山東大學、大英博物館、南京博物院、平度博物館和閩越王城博物館合作完成。

大皖新聞記者 陳牧

編輯 張大為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