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賓之戰(十):漫長而艱難的征途

不負人生優雅 發佈 2024-04-10T15:11:45.656831+00:00

1942年的5月,當美國在菲律賓的軍隊向日軍投降的時候,麥克阿瑟將軍的「I Shall Return」的誓言看起來就像是一個勇敢的夢想。

頭條@不負人生優雅的原創歷史軍事故事。(謝絕搬運)

漫長而艱難的征途

1942年的5月,當美國在菲律賓的軍隊向日軍投降的時候,麥克阿瑟將軍的「I Shall Return」的誓言看起來就像是一個勇敢的夢想。

「這條回去的路,」麥克阿瑟自己也承認,「看起來漫長而艱難。」但是,將軍將決心變成了持續的動力:在兩年半的時間裡,他的西南太平洋戰區指揮的部隊,從弱到強,已經將巴布亞島和紐幾內亞島東北部的大部分地區的日本人消滅殆盡。

1944年初,麥克阿瑟將軍麾下的美澳聯軍,剛剛在新不列顛島重新獲得了盟軍牢固的立足之地,日軍在這一地區的核心基地-拉包爾,也在他和哈爾西的聯手絞殺下成為了一個枯藤上的爛瓜。

將軍的心情肯定並不愉悅,因為在這兩年多的時間裡,他僅僅朝著目標前進了280公里;這裡距離菲律賓群島還有1600公里,離馬尼拉還有2100公里。

麥克阿瑟將軍毫無顧慮地表達了他的不滿,他通過所有的途徑向他的支持者們訴說著他自認為遭遇的各種不公平的待遇;他頑固地認為,他被華盛頓以羅斯福為首的一群政客們故意困在了這個角落裡,他被孤立,被遺忘,而且,他們還不斷地奪走他獲得勝利的機會——「或許美國的歷史上從沒有一位司令員如此孤立無援過。」

統計數據駁倒了麥克阿瑟那毫無根據且極具煽動性的指控:在戰爭的頭兩年,華盛頓向太平洋戰場派遣了比歐洲戰場更多的軍隊和戰艦,以及幾乎相同數量的戰鬥機。金上將並不是一個不識大體的官僚,恰恰相反,正是在他敏銳和高瞻遠矚的調度下,太平洋戰場才得以在不影響「歐洲優先」的戰略下源源不斷地獲得越來越多的軍事裝備。

麥克阿瑟將軍憤怒的真正根源在於他所預見並正在一步一步變為現實的戰略方向爭議。當尼米茲和麥克阿瑟的進攻路線事實上已經形成競爭時,他們倆代表的不同軍種的競爭明顯日益加劇。而所有的高層決策者,幾乎都傾向於尼米茲的中太平洋進攻路線。

而在海軍官員們看來,麥克阿瑟是一個愛說大話、無可救藥的笨蛋,總是譁眾取寵。除了他們對麥克阿瑟個人的不滿以外,海軍官員們也對麥克阿瑟的司令部很有看法。他們認為麥克阿瑟的那些作戰參謀們受困於「陸軍思想」,並不善於處理大多以遼闊大洋為競技舞台的戰爭。

麥克阿瑟關於海軍新型戰略和戰術的理解的確令人無法恭維。對防守嚴密島嶼的正面進攻,海軍強大的特混艦隊穿越中太平洋的戰略抉擇,在他看來全然是浪費時間和人力。

他堅持的「經典的包圍戰術」——迂迴繞過敵人的要塞,包圍他們,使其喪失作戰能力,『攻其薄弱所在,使其中途夭折』的戰術,在本質上和海軍的「蛙跳」戰術如出一轍,不管麥克阿瑟如何稱呼,他的部隊即將在1944年的頭8個月裡,大膽運用這一戰法並從中受益。

麥克阿瑟指揮的美澳聯軍將橫掃紐幾內亞北岸1100英里,打穿日軍的重重阻礙,踏上重回菲律賓的歸途。

菲尼斯特雷嶺的夢魘

太平洋戰爭爆發初期,菲律賓、荷屬東印度群島、緬甸以及馬來亞的淪陷引起的震驚使得盟軍無暇他顧,幾乎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這幾個地方。而日本人在西南太平洋地區的擴張卻沒有多少人關注。

日本人從澳大利亞、英國和荷蘭人手中奪取了拉包爾、索羅門群島、紐幾內亞的東、北海岸,還有俾斯麥群島及其周邊的眾多島嶼。這些太平洋上的島鏈,除了讓日本人直接威脅到澳大利亞的生命線以外,還讓他們的絕對防衛圈擁有了極大縱深的前衛防線。

麥克阿瑟重返菲律賓的路線將沿著紐幾內亞的北部海岸線前進,到達島嶼的西部後,再向北跨越一系列連接菲律賓南端的島嶼,在這條長達1200英里的進攻路線上,日軍精心在各個節點布下了防禦基地,作為輻射整個北部海岸線的控制點。

這條防禦線東起馬當,中間經過了荷蘭蒂亞(今天的查亞普拉),最後一直抵達西北部的馬諾夸里。

荷蘭蒂亞在戰前就是荷屬西紐幾內亞的首都。日本人將其設為部隊和物資進入西南太平洋 的主要轉運中心。為了保護這裡的港口和設施,日本人修建了三座機場,並且在城市周圍的山上修築了完備的防禦工事。

可以說,麥克阿瑟在紐幾內亞海岸線上的首要目標就是荷蘭蒂亞,奪下它之後,他就計劃轉向北進攻,越過海洋,兵鋒直指菲律賓。

這條路線並非一路暢通,馬當,韋瓦克、艾佩塔等等大大小小的防禦要塞或者節點都盤踞在海岸線上;而在盟軍占領了萊城後,日軍第18軍的成千上萬的士兵避開了盟軍的包圍網,沿著海岸線或者從山區向北撤到了馬當——第18軍的司令部。

如果這些日軍順利撤退,並和馬當的齊裝滿員的部隊會合,估計沒有哪支盟軍部隊願意看到這種局面;澳大利亞第九和第七師分頭追擊這兩股向西撤退的日軍。

然而,一直到1943年12月底,被追擊的和追擊的軍隊都沒能實現他們的目標。雙方同時捲入了與第三方的作戰之中——紐幾內亞的可怕的地形。

這是個可怕的鬼地方,想要在這裡展開任何軍事行動,都會面臨極大的障礙和阻礙:沿著海岸線,是雜亂無章生長的紅樹林;沿途遍布沼澤, 到處都是陡峭無比的懸崖絕壁,必須借用繩子才能攀越;而在內陸,高達4160米的菲尼斯特雷嶺,則喚醒了戰士們1942年翻越巴布亞島歐文斯坦嶺的夢魘;這裡的地形比海岸線還要令人絕望,不是令人頭昏眼花的高地,就是深不可測的峽谷,密不透風的原始叢林覆蓋了所有的低海拔地面。

從1943年10月初開始,澳大利亞第7師對著菲尼斯特雷嶺沿途的日軍據點發動了進攻,而日軍雖然大部分部隊已經撤退,但是他們仍然在每個關鍵的高地和路口設置了掩護部隊——一個名叫歇奇山的頂峰爭奪戰,無疑就是這場戰鬥的最好代表。

高達1500米的歇奇山,牢牢地把控著一條通往海岸線的通路,而這條路也正是撤退的日軍部隊的唯一退路,日軍當然不會輕易地讓澳軍攻占這裡;通往山頂只有一條小路,這條小路開在如同刀鋒一樣的山脊上,兩側都是懸崖峭壁,一次只能讓一個人通過;而日軍在山頂架起了機槍,兇猛的火力完全封鎖了通路。

一隊又一隊的澳大利亞戰士攀上懸崖,試圖攻下頂峰:他們不停地往上爬著,中間要躲到無人占據的山體縫隙裡面喘息或者躲避日軍的子彈,日軍在山脊上設立了一系列的小據點,居高臨下地射擊著攀爬的澳軍士兵。被擊中或者踩空的士兵根本無法在山坡上立足,他們往往會倒下、順勢滾下山坡,直到消失在戰友們的視線里。

沿著羊腸小道緩慢而艱難地向上蠕動的澳軍部隊,在接近山脊時,他們會同時扔出好幾個手榴彈,迫使日軍的據點後撤,然後他們再趁機爬上山脊,往往是還沒有喘過氣來,日軍的機槍就把好些個士兵打倒了。

澳軍士兵付出了巨大的傷亡,推進的速度卻是以米來計算的,在這種該死的地形里的戰鬥,經常是「面對面」的:一個澳大利亞士兵趴倒在小道上,和20米外的臥倒著一個日軍士兵展開對射。

這場在山區的戰鬥,從1943年10月份,持續進行到了1944年元旦,戰鬥仍然沒有結束,12月初,第41師團的第239聯隊突然向澳軍發起了反擊,猝不及防的澳軍吃了個大虧,戰況開始膠著起來。

1944年的1月2日,美軍在賽多爾登陸,從背後截斷了撤往馬當的日軍的退路,麥克阿瑟指望從西邊登陸的美軍和沿著海岸從東邊來的澳軍一起,圍殲賽多爾的日軍,結果因為天降大雨,登陸的美軍部隊進展緩慢,日軍基本上都撤走了。

日軍的第18軍司令官,安達二十三中將得知美軍在賽多爾登陸的消息後,立刻乘坐潛艇前往塞爾,指揮被阻隔在當地的第20和第51師團撤退。

這兩支部隊必須經過一段海岸線後,再通過菲尼斯特雷嶺北坡的密林地帶,徒步向馬當撤退;這些倒霉的日軍部隊,前一段剛剛翻越了薩拉瓦克山,在萊城又被打的七零八落的,現在又得帶著2000多傷病員,繼續鑽林子了。

撤退的日軍部隊遇到的最大問題不是別的,仍舊是給養不足;為了讓這支一萬餘人的部隊順利撤退,拉包爾冒險派出了潛艇運送糧食,而第4航空軍也給他們空投了部分糧食,即便如此,分配到每個士兵手裡的糧食人均也不到5kg,而他們需要在叢林裡面艱難行進300公里,至少需要一個月的時間才能夠撤回馬當。

在轉入內陸的叢林之前,他們必須經過很長的一段距離的海岸線,一路上,美軍飛機反覆地猛烈轟炸並用機槍來回掃射。進入叢林後,日軍仍舊不得安寧,他們必須在遍布崇山峻岭的熱帶雨林中開闢出一條道路,一路上,他們不得不更加深入內陸,因為需要避開澳大利亞的巡邏部隊。

一如既往,最大的敵人是叢林和飢餓的威脅。雖然這些日軍部隊臨出發時帶上了所有的食物,但是數量仍舊遠遠不夠,一名第51師團的軍曹經歷了艱苦跋涉倖存下來後,回憶起可怕的叢林經歷仍舊不寒而慄:

「前進的路途中不斷有已死和正在死去的戰友。我們沒有新的制服和靴子,因此我們會從死去的戰友身上扒下他們的並占為己有。有些時候,我們會搶來那些依然活著但是已經無法再行軍的戰友的衣服和靴子,我們對他們說,『你已經不再需要這樣好的靴子了。』他們睜著遲滯無神的眼睛,無助地看著我們做著任何事情。我們甚至搶了他們的水壺。『不要拿走我的水壺,我還活著。』戰友掙扎著。天啊!真不知道那是什麼世道!」

劈林開路,一路減員超過4000人。3月1日,第二十師和第五十一師終於到達馬當,他們足足走了近50天。看到他們終於到達,安達多少有些安心,當他打算重整旗鼓對抗盟軍的進攻時,麥克阿瑟的部隊越過了俾斯麥海,在馬當北部240英里的地方再次登陸。

前衛線的完全崩潰

阿德米勒爾群島,就如同哨兵一樣扼守住了通往俾斯麥海的北方門戶,是阻止日軍向拉包爾運送部隊和物資,以及從拉包爾向紐幾內亞進行運輸的絕佳戰略要衝。

但隨著麥克阿瑟在紐幾內亞北部沿海的進攻,阿德米勒爾群島發揮了意想不到的大作用——以它為基地,美軍的海空力量可以更加容易地進攻紐幾內亞的日軍基地。

阿德米勒爾群島小島環繞,中間是太平洋上最佳的港灣之一,西德勒港口:它有20英里長6英里寬,足以容納規模龐大的艦隊。

長達50英里的馬努斯是群島中最大的島嶼,島上有日本人修建的一座飛機場,並且有足夠的空間來擴張設施;它附近有個較小的羅斯尼古拉斯島,上面也有一座野戰機場,而且周圍平坦的地形還可以建造更多的飛機跑道。

原來的計劃是1944年4月進攻阿德米勒爾群島,但是在中太平洋部隊高歌猛進的刺激下,麥克阿瑟已經不願意再等待下去了。

3月24日傍晚,麥克阿瑟決定29日向阿德米勒爾群島發動襲擊。這次軍事行動是如此的倉促,居然只有四天的準備時間,以至於擔任這次行動的旗艦「菲尼克斯」號巡洋艦從接到通知到離開布里斯班僅有兩小時的時間。

當命令送達的時候,大多數的船員都放假了,他們在岸上的酒吧、餐館、海灘等尋歡作樂的地方散得哪裡都是,巡邏隊發瘋似地轉遍了布里斯班所有的酒吧,手提擴音器播放著召喚歸隊的信號。有些遲到的水兵不得不臨時徵募港口的小船,這才把他們及時送回了軍艦。

在途中,還有另外一個震驚正等著他們——為了和其他的海軍支援艦艇會合,3月27日,「菲尼克斯」號在紐幾內亞東南角的米爾恩灣停下來;隨後,麥克阿瑟本人登上了「菲尼克斯」號,他剛剛從布里斯班飛過來。

當「菲尼克斯」繼續向北航行時,軍官和士兵們漸漸發現麥克阿瑟並非傳說中的那樣冷漠、傲慢:他和藹地答應拍照的請求,詢問他剛剛吃的玉米布丁是怎麼做的,而讓他們感觸最深的是,將軍在聊天的時候提到的有關艦艇運轉的眾多問題都相當專業。

所有人都知道,麥克阿瑟將軍在以前僅僅搭乘過一次海軍的作戰艦艇——1942年初,他乘坐魚雷快艇離開了菲律賓。

當然了,將軍親自登上「菲尼克斯」號可不僅僅是為了改善自己在海軍心目中的形象,他還有更重要的責任。

雖然偵察機飛行員報告說阿德米勒爾群島沒有日軍活動的跡象,麥克阿瑟還是謹慎地將這次襲擊定位為「火力偵 察」——如果對方防守嚴密,他的部隊將全力以赴;如果對方並不強 大,那麼就派出占優勢的兵力進攻即可。

只有麥克阿瑟在現場才能夠做出決定戰役進度的抉擇。

3月28日,一則令人不安的消息傳到了「菲尼克斯」號上,海軍的偵察員在前一天乘坐皮划艇上岸偵察後,得出了一個簡單的結論:「這裡有鬼子!」

島上到底有多少日軍?誰也不知道,麥克阿瑟決定繼續進攻,他讓騎兵一師乘坐登陸艇,在艦炮的掩護下,直接衝上了登陸點,沒有前期鋪天蓋地的轟炸和火炮壓制,這一手,完全讓日本軍隊措手不及。

阿德米勒爾群島作為優良的艦隊停泊地,日本人也深有體會,自從西南太平洋的盟軍部隊發動攻勢以來,他們就一直想要加強這裡的防衛力量,無奈幾次大規模運兵都被美軍的空軍和潛艇部隊給幹掉了,損失慘重後,只好就近從新不列顛和拉包爾基地各抽調了一個步兵大隊,趁夜偷偷用機動艇送到了群島上,群島駐守部隊的指揮官是輜重兵第51聯隊隊長江崎吉雄中佐。

除了日軍的海岸部隊零星開火還擊——在「菲尼克斯」號和其他護衛艦的炮火之下很快就沒有動靜了,2月29日早晨第一騎兵師的登陸幾乎沒有遭到抵抗。

江崎吉雄原以為美軍會直接進攻西德勒港,他將主力部隊都部署在了港口,當他意識到進攻港口只是個佯攻後,一切都太遲了。到了下午1點,美軍已經控制了灘頭陣地和附近的機場。

下午,麥克阿瑟親自登上海岸,感受戰爭形勢。他在灘頭陣地巡遊的時候,停下來看了看兩名日本士兵的屍體——他們在半小時以前剛剛被打死。「我喜歡看到他們這個樣子」,他說了一句,繼續往前走。

一位陪同他視察的軍官試圖阻止他走向灘頭陣地邊上的叢林,「就在幾分鐘前,我們擊斃了躲在裡面的一名狙擊手」。麥克阿瑟回答,「很好, 對他們就得這樣」,然後接著朝那個方向走去。

很顯然,真正走上戰場的麥克阿瑟打算徹底擺脫1942年時,他在巴丹半島的部下嘲笑他的綽號——「防空洞道格」。

經過2個小時的視察,麥克阿瑟興致勃勃,準備進一步實施他的計劃。「火力偵察」部隊留在阿德米勒爾群島,全殲敵軍。他告訴部隊指揮官威廉·蔡斯准將:「死死咬住他們,可別讓他們跑了。」

當天晚上,麥克阿瑟乘坐「菲尼克斯」號返回紐幾內亞,只有兩艘海軍驅逐艦為其護航。於此同時,日軍對灘頭陣地發動了一次又一次瘋狂的進攻。美軍緊縮防線,依靠著海上驅逐艦隊的炮火支援守住了陣地。

兩天後,美國人的援軍到達。

3月5日的晚上,日軍集結了所有的兵力進行了最後一次大規模反撲,一波接著一波,沖向美軍的槍口,然後被密集的子彈和橫飛的炮彈破片一片片地擊倒;令美國人難以置信的是,一小隊日軍挺著刺刀向前衝鋒的時候,居然沒有狂喊「板載」,而是唱著英文歌曲《德克薩斯內心深處》。

這是第一騎兵師的第一次實戰,就如同在索羅門群島的其他戰場上一樣,日本人的小伎倆讓他們大吃苦頭——日本兵把電話接入了美軍的電話線,一個日本軍官用英語命令排長趕緊撤退,還準確無誤地叫出了他的名字。

這名排長不疑有他,果真帶著他的部下撤退了,日軍隨即從這個口子裡沖了進來;這是一個血腥的夜晚,對雙方都是一樣的:美軍的防線被撕開了好幾個口子,但是他們用迫擊炮和大炮徹底炸散了日軍的衝擊部隊。

黎明到來的時候,機場上到處都是日軍的屍體,已經喪失了主要作戰力量的日軍撤回了叢林。後面的日子裡,日軍再也沒有發動過大規模的夜襲了。

麥克阿瑟拿下了阿德米勒爾群島,美軍陣亡326人,日軍被消滅了3280人;盟軍指揮部裡面一片讚揚的聲音,麥克阿瑟被稱為傑出戰略家。即使是他在海軍中的死對頭-金上將也稱讚這次行動是「漂亮的機動戰」。

而對於日本人來講,這是個糟糕的消息,阿德米勒爾群島的失陷,意味著他們自說自話的「絕對國防圈」東南方向的前衛線徹底崩潰,拉包爾被完全孤立,美軍現在已經可以在紐幾內亞的北部海岸線上,對於任何一個地點發起「蛙跳」攻擊了。


感謝閱讀,喜歡這個故事的話,請點個讚吧。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