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天下的歷史由來

蟲蟲讀歷史 發佈 2024-04-10T15:29:52.805154+00:00

一部《封神榜》,武王伐紂的歷史人盡皆知。為什麼不可能,因為周朝,國就是家,沒有血脈關係,普通人根本沒機會。

一部《封神榜》,武王伐紂的歷史人盡皆知。我也幻想具備法力,在新朝立功受封,但那個時代,現實根本不可能。

為什麼不可能,因為周朝,國就是家,沒有血脈關係,普通人根本沒機會。

為什麼會形成國就是家,我們先來看看,商朝末年社會發展情況

商王朝時代,諸夏諸戎共處。沒有壓倒性實力部落,大家在共主的協調下,儘量和平共處。顯然這時國家不是哪一個家庭的。

商王就是天下的共主,嚴格來說僅僅是部落聯盟首領,對各部落的控制比較弱。各部落承認共主的領導地位,履行進貢、征伐出兵,共主不干涉部落內部事務。

各部落有遊牧的、農耕的、商品生產的、商業貿易等多種生產方式並處,所以諸夏諸戎共處,共主是領導者和協調者。

周部落的實力

周部落在商王朝的西方,遠古是神農氏故地,主要從事農業生產,部落定居,收入穩定,到商朝末期,成為一個經濟比較富裕的地區,部落實力慢慢超越其他部落。

周武王利用商王朝對東夷作戰,採用突襲方式,打敗了商王朝及其支持的勢力,以周代商,取得了天下,史稱西周。

西周進行了史無前例的分封,如何分封?簡單一句話,國就是家

我們來看看,周武王初次分封的結果,當時國還不全算是家

周武王在取得政權後進行了分封,顯然這次並沒有滿足新舊勢力的欲望。武王病死,成王即位,周公旦輔政。新舊勢力管叔、蔡叔、紂子武庚、徐奄等部落,以周公欲篡位自立為藉口,起兵反周,三年才被平定。

周武王的初次分封,是在各部落以及商王朝殘餘還有很強實力的情況下,還不能做到分封的徹底。隨著叛亂被平定,周公進行了第二次分封。

再看看周公第二次分封,絕對是周王朝實力的體現,夠全面,夠徹底,也打碎普通人立功受封的美夢,國為家庭所有

特點一:血脈為紐帶,家就是國

受封的姬姓王族最多,封地位置也大都較為優越。其它就是個點綴。

史載周公「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焉」,其它還有,

姜姓,宗親,共5個諸侯國,如姜子牙,武王的岳父;

媯姓,虞舜後代,共4個諸侯國;

姒姓,夏禹後代,共2個諸侯國;

子姓,商湯後代,共4個諸侯國;

贏姓,少昊後代,共3個諸侯國;

那原來的幾百上千的小諸侯國主,怎麼辦,居住地被劃入了封國,乾脆投靠諸侯做個卿大夫,當然不行,只能做個附庸,慢慢被吞掉,成為自由民,不做奴隸就不錯了。

為什麼不行,因為有周王朝的宗法制。

分封制和宗法制緊密相連,核心是嫡長子繼承制。

周天子的王位由嫡長子繼承,各庶子分封為諸侯。

諸侯由嫡長子繼承,各庶子封為卿大夫。

卿大夫的封地里由嫡長子繼承,各庶子封為士。

對於異姓有功的貴族,則通過聯姻,成為甥舅,分封為諸侯,成為了血脈關係。而「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使得這種血脈關係更加鞏固。

血緣為紐帶,與國家制度結合。於是,舉國上下形成了以周天子為核心,由血緣親疏不同的眾諸侯國競相拱衛的等級森嚴的體制。家天下,天下是一家的,真不是亂說的。世世代代的血族統治,萬里江山遂成一家。

特點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國就是家

周王朝將諸侯的爵位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級。諸侯一般將中心區留給自己統治,其餘分封給親屬——卿大夫,稱為「采邑」;卿大夫再將自己的采邑分割,分割給士,稱為祿田。這也許就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道理吧。

分封導致原有的部落消亡,分封了各諸侯國,諸侯國又產生了眾多采邑(邑、關)。采邑產生了無數祿田(鄉、亭)。中國人開始以國為氏、以邑為氏、以關為氏、以鄉為氏、以亭為氏,姓氏遍地開花。

分封也使遊牧部落諸戎不得不退出華夏。重農抑商,商業文明讓位給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從歷史的經驗來看,遊牧和商業民族更具有冒險、創造和侵略性,農耕文明塑造了中華文化謙和與保守的特點。

幾千年後的今天,我們在根據姓氏追溯祖先起源時,到底我們是卿、士還是卿、士的家臣,封地內的自由民、奴隸?我還是比較喜歡現在。

那個時代,如果先祖不是周王室本家或姻親,即使有功,最多也就是吃俸祿的家臣罷了,在國就是家,家就是國的時代,普通人真是八百年不能翻身。

封神演義裡面的受封,大多不是血親、姻親,顯然是根本做不到的。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