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如何影響社會生產生活?

光明網 發佈 2024-04-10T16:21:33.224812+00:00

作者:周宏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ChatGPT是什麼?是一種基於數據訓練的人工智慧聊天機器人。從構詞看,Chat是聊天,GPT是生成式預訓練轉換器(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

作者:周宏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ChatGPT是什麼?是一種基於數據訓練的人工智慧聊天機器人。從構詞看,Chat是聊天,GPT是生成式預訓練轉換器(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ChatGPT訓練所需的大量文本數據,主要來自書籍、文章、網站等廣泛而多樣的文本,含有不同的內容和寫作風格;採用人類反饋強化學習的方式,如人提問機器回答、機器提問人回答,通過長時間的對話訓練,不斷疊代使模型逐漸產生對生成答案的評判能力,對各種輸入問題瞬間生成類似「人」的回答,或寫出人們想要的幾乎任何書面材料,包括商業計劃、廣告活動、詩歌、笑話、計算機代碼和電影劇本等。

ChatGPT的核心是生成式人工智慧技術(AIGC),對其研發已經歷幾十年的積累,現已進入爆發式發展階段。1950年,英國計算機專家艾倫·圖靈(Alan Turing)設計了一種被稱之為模仿遊戲的測試,用以判斷計算機能不能像人一樣進行「思考」,或讓人們相信計算機總有一天會像人一樣思考。20世紀50年代到90年代是AIGC的萌芽階段,此後由實驗室向實用階段轉變。經過20世紀90年代到21世紀前十年的發展,進入快速發展階段,深度算法不斷疊代,生成內容「百花齊放」。

作為全新的人工智慧聊天機器人,ChatGPT被認為正在掀起新一輪「AI革命」。「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它能根據讀到(或學過)的知識和各種邏輯程序,對人提出的問題給出全新的表達,比大多數人甚至專家還「聰明」,學富五車、才高八斗、滿腹經綸都不足以描述其「博學」。

ChatGPT雖然很先進,是「活字典」,是移動「大百科全書」,但尚未能完全替代人,仍有局限性:只能根據給定的訓練數據信息,如某些單詞或詞組出現的概率生成文本,無法理解「字裡行間」的含義或語境;只能提供受過訓練的信息,無法回答訓練數據之外的問題;還會生成包含冒犯性或不恰當語言的回答,以至於人工智慧初創公司通用智能(General Intelligent)的首席技術官喬希·阿爾布雷希特(Josh Albrecht)說:「令人印象很深的地方在於,技術人員能在現有基礎上添加相關操作,以防止其一直說冒犯性的話或瞎編東西。」

由此,ChatGPT不可避免地帶來兩個問題:一是科技倫理問題,二是收入分配不均問題。了解人工智慧技術及其應用的最新進展,以利於理解人工智慧的潛在益處和風險,努力確保它被公平公正使用,防止對社會產生潛在的負面影響等。《自然》雜誌給出了進一步研究需要關注的五個問題:務必要對模型進行持續校對;制定問責制與規則;投資於真正開放的大語言模型;擴大辯論範圍;擁抱人工智慧的好處。ChatGPT會設置多層道德底線,兼顧科學和倫理,約束「經濟人」行為,以保持「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特性。

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進步,很多工作和行業將受到影響。ChatGPT在格式化、標準化、邏輯框架設計和非顛覆性事項上的價值毋庸置疑,將對具備相應功能施展的工作,如一些研究文章需要的文獻綜述、「應試教育」、「死記硬背」產生替代作用,進而會令很多八股寫手、作業型導師和大綱式研究生導師、科層式管理人員、照本宣科人員的崗位安全感與崗位價值受到質疑。其革命性意義在於可以將教育推向更一般的「勞動者生產」範疇,勞動者泛化為「人機融合」,在未來一段時期內倒逼現有人才結構進行前瞻性調整。

創新技術只有用於經濟社會活動和人們的日常生活,才能產生巨大的生產力。20世紀80年代科學家在展望21世紀時,提出將得到包括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環境保護、海洋等迅速發展的六大技術。當時科學家還「看不上眼」的網際網路技術,如今卻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社會生活和組織方式,並促進了工業網際網路、物聯網、車聯網等產業發展;從遊戲技術延伸的「虛擬」現實,也已廣泛用於旅遊、安防教育等領域;人工智慧已成為未來科技的發展重點。

人工智慧的影響會越來越大,市場潛力也隨之擴大。ChatGPT涉及算力、算法、算策、連結等多項功能,是人類社會經過實業革命、金融業革命後進入信息產業革命階段的產物;它從數據讀取、機器學習、深度學習,到數字解決方案支持、成果呈現形成的系列算法模塊集成,試圖將人們對人工智慧技術的關注從算力要素、算量要素吸引到算法要素上來。一旦與腦機接口等技術相融合,就會吸引越來越多的忠實用戶,人工智慧也將贏得全球的社會經濟主動權。

當然,ChatGPT只是一種應用場景,在涉及信息安全時需分級管理。一旦出現模仿相關學科的先進知識或經驗產生「集成創新」,對經濟社會的影響更是巨大的。人工智慧的技術突破,有望在真正意義上實現機器適應現實世界、解決複雜問題、與人類交流協作等目標。如果區塊鏈、元宇宙等只是強調「去中心化」功能,應用場景將受到很大限制,理由也非常簡單:誰都是「主人」怎麼監管?因此,只有研究應用場景,才能形成相關的產業化應用。

展望未來,隨著以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3D列印、區塊鏈、生物技術等構建起來的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大規模定製、動態供應鏈、智能生產和服務、精準推送等將成為現代產業的特點,並改變全球經濟發展和大國競爭模式。

來源: 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