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戰爭爆發後,恩維爾開啟了對軍事大權的掌控

松鶴文史館 發佈 2024-04-10T17:17:27.893559+00:00

與德國在軍事戰略上的衝突與協調。歐洲戰爭爆發後不久,李曼.馮.桑德斯被任命為第一集團軍的指揮官,經常參加奧斯曼帝國的高層會議,但他只是顧問,而不是政策制定者。

一、與德國在軍事戰略上的衝突與協調

歐洲戰爭爆發後不久,李曼.馮.桑德斯被任命為第一集團軍的指揮官,經常參加奧斯曼帝國的高層會議,但他只是顧問,而不是政策制定者。事實上,他在一些戰略問題上的建議多次被恩維爾和其他土耳高級軍事領導人所忽略或駁回。曼拒絕離開君士坦丁堡,為恩維爾提供了對高加索軍隊進行個人指揮並發動第一次大規模進攻的理由。

恩維爾想套用德軍在坦能堡成功包抄俄軍的戰術,希望在高加索也能發揮同樣的作用,但遭到李曼的反對。他再三強調安納托利亞東部山巒疊嶂,公路稀少路況不佳,在冬季行動極其困難和危險,驟降的氣溫士兵根本無法忍受,更不用說戰鬥。

「恩維爾駁回李曼的意見,說道「一場漂亮的勝戰可激發中亞地區的伊斯蘭熱情,進而打通由阿富汗去往印度的通道。」於是,12月6日思維爾和他的德國參謀長德里希.布隆薩特.馮.舍倫多夫將軍,前往外高加索戰線。

瓦根海姆認為這一決定「過於糟糕」,因為恩維爾必須留在首都坐鎮指揮以防外患。考慮到恩維爾在土耳其政府中的重要地位,瓦根海姆對他前往偏遠的外高加索前線的擔憂確實合理。同時,這位大使把此事歸咎於自己與李曼的長久不和,因為此前雙方矛盾重重,瓦根海姆並沒有向恩維爾力薦李曼,而是一直要求柏林派遣戈爾茨將軍前來代替李曼。

12月16日,瓦根海姆向德國外交部傳遞了一份報告,稱「事實上,恩維爾掌握了高加索地區的指揮權,很多重要的問題都由恩維爾決定,這會給我們帶來極大不便。在奧斯曼帝國司令部,李曼的影響力不可小覷,但鑑於我們的緊張關係,他是不可能和我交流意見的。而且,他還將我們的(德國)武官視為敵人。」

外交部對他的抱怨還是無動於衷,並稱作為大使的第一項任務就是要重新修好與李曼的關係,瓦根海姆立刻暗示這根本不現實。「最後,戈爾茨和君士坦丁堡的一些其他德國軍官再三勸說,加之德皇指責,李曼於1915年1月初同意與大使館恢復個人關係。但後來的事實證明,和解只是暫時的。

當瓦根海姆和李曼在君士坦丁堡還處於不斷爭吵時,恩維爾及其第三集團軍陷入了一場可怕的災難。在獲得初步勝利後,他在亞美尼亞山區雄心勃勃的進攻被困於冰雪之中。到1915年1月初,他的軍隊備受凍瘡、飢餓、疾病折磨以及敵軍的打擊,被迫撤退,倖存者只達10%-20%。

關於在高加索災難性潰敗的所有消息都對公眾作了隱瞞,但是奧-德軍隊高層中,恩維爾的慘敗引發了一場爭吵。一直警告不要在高加索陣地發動任何冬季攻勢的李曼,要求思維爾的參謀長布隆薩特.馮.舍倫多夫辭職,但恩維爾堅決不同意。李曼對恩維爾不辭退布隆薩特耿耿於懷,馮.萊比錫上校指出,布隆薩特作為恩維爾的助手和李曼的下屬,非常盡職盡責。

由於李曼的「嫉妒、懷疑」,導致其與恩維爾將軍關係緊張。不久之後,恩維爾親自連線德皇,稱比起李曼他更需要布隆薩特,而且如果人員必須要變動,被免職的應該是李曼。

德意志帝國司令部沒有立即回復,對上述問題採取了暫時迴避的姿態。急於避免爭吵升級成政治危機,瓦根海姆勸李曼不要節外生枝。他指出,解僱布隆薩特只會增加德國人為這次外高加索災難負責的可信度。

恩維爾也意識到了潛在的麻煩,在雙方達成和解的幾周後,恩維爾派遣李曼前往外高加戰線。但再次遭到李曼拒絕。駐君士坦丁堡大使館的德國官員穆蒂烏斯提醒李曼:「政治關係比軍事成就更重要,當前要做的就是恢復對土耳其軍官,尤其是對陸軍部長的信任。如果你能明白這一點,你和恩維爾的關係自然會改善。」而在1918年夏,奧-德雙方又因高加索發生戰略衝突。

1917年3月,沙皇政權被推翻.對戰爭的厭倦和革命的宜傳在俄國四處瀰漫。接下來的幾個月,俄方前線軍事紀律惡化,在中東戰區的俄國士兵開始「自我遺散」。

面對俄國武裝部隊的士氣崩潰,在東安納托利亞的土耳其軍隊幾乎可以毫不費力地重收失地。這對失掉耶路撒冷後狀態降至谷底的奧斯曼帝國而言,是個翻盤的絕好機會。

11月,布爾什維克黨掌握政權後,提出要與同盟國立即停火土耳其政府希望能夠與其簽訂停戰條款,讓俄軍從所有奧斯曼帝國的領土中撤退。12月15日,恩維爾在一封私人信件中向德國外交部建議,他和他的同僚們都非常期待德國能夠積極支持奧斯曼帝國實現這些目標。

駐奧斯曼帝國大使馮.伯恩斯托夫告訴德國外交部,恩維爾的要求只是沉迷於與德國討價還價的「典型東方」做法。因此,柏林表示不願支持。但是德國在高加索地區既沒有足夠的軍事實力,也沒有任何其他手段來阻止土耳其人追求他們的目標,為了繼續保持奧斯曼帝國對同盟國的忠誠,體現德國在前幾年為土耳其軍隊做出的貢獻,柏林沒有明顯過激行為。

然而,恩維爾帕夏極力試圖加強奧斯曼帝國在高加索地區的實力,不顧德國的反對,開始他的收復計劃。沙皇俄國分崩離析後,產生了喬治亞、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三個行省,奧斯曼帝國意圖收復這三大行省。

1918年4月,恩維爾率軍進入巴統,接著又占領卡爾斯,下一步就是還在布爾什維克控制下的亞塞拜然首都巴庫。巴庫石油儲量豐富,是高加索地區最有價值的城市。由於德國急需石油資源,而且自戰爭以來就把巴庫占為己有,所以德國決定立即封鎖奧斯曼帝國向巴庫的推進。

我再次請閣下尊重布列斯特條約確定的邊界,否則我必須保留做出進一步決定的權利。閣下很清楚,我一直熱烈支持你的興趣和願望。但從現在起,我不僅無法做到這一點,而且土耳其違反條約義務的行為將使我完全不可能與閣下合作。」

「對此,恩維爾回復「撤退到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線,即1877年邊界,是不可能的。如果德國一再堅持,我會提交辭量。」恩維爾的威脅在德國產生了令人警醒的效果,因為很明顯,一旦他下台,奧斯曼帝國和德國之間的聯盟關係就會變得比現在更加緊張。

因此,儘管在喬治亞的一些地區,前進的土耳其軍隊和德國哨兵之間爆發了直接的敵對行動,但德國最高統帥部立即緩和了他們的不滿情緒。此時,恩維爾繼續向巴庫推進。在成功收復高加索地區的領土後,卻被英國軍隊突破了其在巴勒斯坦的防線,分散了兵力,恩維爾的這次「孤注一擲」後來更多地被看做導致帝國滅亡的草率舉動。

多如果這場戰爭持續的時間更長,高加索問題可能會導致兩個盟國之間的公開決裂。毫無疑問,柏林反對奧斯曼帝國恢復1877年高加索地區邊境,是出於對高加索地區戰略立足點和原材料的渴望。

恩維爾深知德國意圖,更加堅定將高加索併入帝國的想法。如果沒有英軍的阻礙,奧斯曼帝國很可能會成為一戰的勝利者,恩維爾也會被頌讚為目光深遠,保護國家東部領土的卓越政治家。」此外,恩維爾限制德國軍事影響力還表現在對德國軍官的任命上。

二、對德國軍官職權的限制

對於恩維爾,德國軍事統帥埃里希.馮.魯登道夫在與這位盟友打交道時,深感其專橫傲慢,認為土耳其所有的武裝力量(包括海軍)的指揮由恩維爾全權負責。恩維爾除了器重一些部長和CUP政黨中的主要人物外,再無他人。

雖然他的總部在1914年之後充斥著德國軍官,但除了恩維爾明確授權給他們,沒有任何一個人對土耳其軍隊掌有長時間的指揮權,包括李曼.馮.桑德斯、布隆薩特.馮.舍倫多夫、漢斯.馮.塞克特。

儘管李曼將軍和他的軍官們都被賦予對軍隊、師或軍團的指揮權,但很少能夠影響到奧斯曼帝國的整體軍事行動。儘管如此,李曼還是不斷地發表意見。甚至被派到巴勒斯坦後,他一直強調,土耳其人在高加索地區是在浪費時間。

德國在1914-1918年期間對戰爭總體指揮的影響程度有很大差異,是因為恩維爾在所有重要問題上都保留了最終控制權。當恩維爾帶兵前往高加索戰線期間,瓦根海姆向德國外交部發送了一份秘密電報,抱怨「李曼根本不與我們溝通,恩維爾不在首都,馮.德.戈爾茨在1914年12月又不主管土耳其軍隊。

現在萬事難行,因為很多重要的軍事決定都需要恩維爾的批准。」馬李曼雖先後在君士坦丁堡、加里波里半島、巴勒斯坦擔任土耳其軍隊指揮官,但他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能夠參與土耳其戰爭的戰略策劃,或者至少在恩維爾總部里擔任高級顧問,可惜都被斷然拒絕了。

恩維爾直截了當地告訴李曼:「你沒有權力下達重要命令,關於供給,尤其是德國方面的金錢,只能由陸軍部長分發,任何人不得參與。」

1914年12月,陸軍元帥馮德戈爾茨受邀回到土耳其,在君士坦丁堡擔任土耳其高級指揮官的特別顧問,但恩維爾很快就厭倦了他,抱怨他太老,太優柔寡斷。在君士坦丁堡任職6個月後,這位年邁的德國陸軍元帥非常高興地接受了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的一項前線任務,負責土耳其第六集團軍,不久之後便死於班疹熱。

另一位在戰爭期間被調往土耳其的著名德國將軍埃里希.馮.法金漢同樣受到約束,雖然曾擔任德國陸軍部長、總參謀長,但法金漢發現很難有效地控制他所管轄的土耳其軍隊,強烈要求回到東歐指揮部,那裡更適合他。

事實上,恩維爾不願讓任何一位德國高級將領在他的司令部擔任官職,但身邊又不乏官銜較高的德國軍官。直到1917年12月他才啟用了德國上校弗里德里希布隆薩特馮施倫多夫擔任土耳其第三集團軍參謀長,古澤為副參謀,此時司令部的很多部門都是由德國校級官員領導的。

​古澤認為恩維爾並沒有親德傾向,「他對德國的真誠和友誼並非感情用事,只是簡單地承認我們的共同利益和德國人強大的能力。他知道土耳其需要支持,但他更樂意在完全沒有外國勢力的影響下行事。」

「當布隆薩特被召回德國時,他的崗位由少將漢斯.馮.塞克特代替。然而,不管是布隆薩特還是塞克特,都沒有能力將土耳其人推向德國人既定的方|向。從土耳其人把命運投向同盟國那一刻起,德國最高統帥部盡其所能,將奧斯曼帝國的軍事資源最有效地增補同盟國在歐洲各個戰場上的軍事行動。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