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煥冤案始末,作為敵對首將,乾隆為何要大規模平反明末將領

青寒墨客 發佈 2024-04-10T18:22:36.751772+00:00

就在努爾哈赤信心倍增意欲一舉擊潰明軍之時,一位名不見經傳的明將僅用一萬多兵力,就把十幾萬清兵打得找不著北,努爾哈赤也因此重傷不治而死。

明朝末年,清太祖努爾哈赤頻頻進犯遼東,眾多明朝將領死於清軍的鐵蹄之下。

就在努爾哈赤信心倍增意欲一舉擊潰明軍之時,一位名不見經傳的明將僅用一萬多兵力,就把十幾萬清兵打得找不著北,努爾哈赤也因此重傷不治而死。

這位令清兵聞風喪膽的將領就是袁崇煥,他的出現讓風雨飄搖、內憂外患的朝廷看到了一點希望

沒想到,袁崇煥最終竟被崇禎皇帝以叛國罪處死,而朝野百姓對此無不拍手稱快,皆認為他這個賣國求榮之人死得其所。

更沒想到,一百多年後,清朝的乾隆帝竟然竭力為這個前朝敵將平反,追認袁崇煥為明朝的忠良將領。

袁崇煥真的是被冤枉的嗎?乾隆帝為何要這麼做呢?讓我們掀開歷史的面紗一探究竟。

01毛遂自薦,力平遼東之亂

大明江山到了明熹宗朱由校手中時,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攪得朝堂烏煙瘴氣,各種矛盾激化,最為突出的還是後金對明朝的不斷侵擾

而朱由校卻整日沉湎於木工製作之中,朝政任由閹黨把持。他甚至聽信魏忠賢等人的讒言,處死了有勇有謀的遼東經略熊廷弼。

清太祖努爾哈赤藉此機會,率領大軍加大對明軍的攻擊力度,使得明王朝一片慌亂,一時竟找不到合適的將領替代。

這時,有個叫袁崇煥的主事(官職)私下找到時任兵部尚書的孫承宗,他說:「只要你給我兵馬和軍餉,我可以負責守住遼東。」

原來,對軍事十分著迷的袁崇煥得知遼東局勢危急後,專門跑到關外視察了幾天。然後,他結合所習得的用兵之法,研究出一套應對方案。

那些被滿清大軍嚇得六神無主的大臣喜出望外,紛紛贊同讓袁崇煥前去一試。明熹宗此時也只得死馬當活馬醫,答應了袁崇煥的要求。

袁崇煥帶著一些隨從出關後,連夜策馬趕往遼東。一路上荒草萋萋,士兵屍骸隨處可見。

通過實地觀察,袁崇煥最終決定把軍隊駐紮在寧遠,並準備採取「主守後戰」的方略守護遼東,也就是先做好防守,然後尋機攻擊滿清兵將。

隨後,袁崇煥修築了又高又厚的城牆,並置備了火炮、火箭等先進的設施。孫承宗也在附近的錦州、松山等地派駐人馬,以此聲援寧遠。

就在遼東局勢漸漸變好時,魏忠賢對孫承忠產生了猜忌。在他的精心謀劃排擠下,孫承忠被迫辭去所有職務

雖然袁崇煥沒有被此事影響,但代替孫承忠的高第是魏忠賢的同黨,是個庸碌無能之輩,他上任第一件事就要把各路明軍撤回山海關內。

袁崇煥表示決不放棄寧遠,堅決要與寧遠共存亡

高第無奈之下只好給他留了一點人馬,其餘全部撤回關內。

努爾哈赤得知這一消息後欣喜若狂,立即集結十三萬大軍南進,目標就是兵力薄弱的寧遠。

寧遠此時已成了一個孤立無援的城堡,城中總共只有一萬多兵士,與敵軍相比,看似不堪一擊。

可袁崇煥並沒有因此而泄氣,他當眾寫下誓死抗金的血書。在他的激勵下,將士們頓時激情澎湃,表示堅決跟隨袁將軍死守寧遠。

隨後,他讓城外百姓全部撤進城內,並燒掉所有民房,不給敵軍留下糧食和掩體。

同時,通知守在山海關的守將,凡從寧遠逃去的士兵一律處斬。

如此一來,寧遠的人不再有雜七雜八的念頭,一心一意地準備與清軍戰鬥到底。

當滿清大軍終於來到寧遠城下時,寧遠將士已做好一切準備。

他們用箭石、炮火打向攻城的敵軍,來一批打一批。城牆外血流成河,屍橫遍野,而寧遠城依然固若金湯

打過無數勝仗的努爾哈赤氣急敗壞,第二天率重兵親臨城下,他想看看這袁崇煥到底有沒有三頭六臂。

袁崇煥命令炮兵等敵軍離城牆足夠近時,轟向人群最密集的地方。敵軍頓時傷亡一大片,隨後就開始撤退。

袁崇煥率軍乘勝追擊,一直把敵軍趕到三十里開外的地方,此戰創造了以少勝多的奇蹟。

努爾哈赤身負重傷,回到領地後不治身亡。他的第八個兒子皇太極繼位做了大汗。滿清軍隊受到重創,只得暫時休養生息。

02身敗名裂,被施凌遲之刑

兇猛好戰的皇太極表面上與明軍和解,背地裡卻在緊鑼密鼓地作戰鬥前的準備。

為了盡顯新大汗的威風,第二年他就按捺不住,發兵攻打明軍。

袁崇煥胸有成竹,採用城外明軍和城內明軍夾擊的方式,把滿清大軍打得垂頭喪氣,退兵而去。

可勝利並沒有給袁崇煥帶來獎賞,他反而被魏忠賢一黨誣陷失職,只得辭掉官職。

不久,木匠皇帝去世,他的弟弟朱由檢即位,也就是崇禎帝。他上位後立即剷除了作惡多端的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並給蒙冤的大臣平反。

崇禎帝把袁崇煥也召了回來,給他兵部尚書的官職,並把河北和遼東的軍事交給他。

袁崇煥激動之下在皇帝面前誇下海口:五年收復遼東。他因此得到了一口尚方寶劍。

袁崇煥信心十足地再次回到寧遠,重振軍隊,將士們士氣大振。此間,他用尚方寶劍斬殺了虛報軍功的東江總兵毛文龍,就此埋下禍根

毛文龍的部下不滿袁崇煥的做法,投奔了敵人。此消彼長,滿清在增加兵力的同時,對明軍的情況又多了一些了解。

打了敗仗的皇太極很不甘心,在做足準備後,他改變了策略,率領十幾萬大軍繞開防守嚴密的錦州和寧遠,從龍井關繞到河北,直撲北京城。

袁崇煥得到消息後大驚失色,想從半路攔截,卻已經來不及了,只得率軍日夜兼程趕到北京,在郊外就與清軍展開了激烈的戰鬥。

這一仗打得十分慘烈,最後雖然取勝,但明軍傷亡極其慘重

這時朝廷流言四起,魏忠賢餘黨散布了袁崇煥勾結皇太極的消息,稱滿清大軍是袁崇煥故意引來北京的。

緊接著,有兩個太監從清軍的俘虜營里逃了回來,他們向崇禎帝報告,袁崇煥與皇太極有攻打北京城的密約

崇禎大怒,召來袁崇煥,嚴厲責問兩件事:其一為何殺掉毛文龍,其二為何遲遲才趕來北京救援。並不由分說派人把袁崇煥捆綁後投入大牢。

魏忠賢餘黨繼續構陷袁崇煥種種罪狀,崇禎帝聽不進任何勸告,於次年下令以凌遲的方式處死袁崇煥,並抄沒其家產,流放其家人

至於袁崇煥到底是不是被冤枉的,當時沒有人去探求真相。在滿朝文武和天下百姓的心中,他就是一個賣國賊,死有餘辜,應該遺臭萬年。

有史書記載,「時百姓怨恨,爭啖其肉」,可見民憤之大。

但偵探小說里有句話:真相只有一個。袁崇煥事件也是如此,是冤枉還是事實?總有一天會水落石出的。

03為敵平反,清帝意欲何為

袁崇煥死後很長一段時間內,都被人們厭惡和唾罵。直到一百多年後的清朝中期,乾隆帝才為他平反昭雪。

其實,在明末清初,有位名叫談遷的史學家就在歷史文獻中發現了一個驚人的秘密,原來,袁崇煥之死是皇太極利用反間計造成的

皇太極故意透露與袁崇煥訂立密約的假消息,崇禎帝果然上當,除掉了這個皇太極的心腹大患,使得清軍在之後的戰鬥中所向披靡,無人能擋。

踞守在廣東的南明朝廷後來還是為袁崇煥平了反,給他賜號為「襄愍」。可真正令天下人知道袁崇煥為忠臣的還是乾隆帝

作為皇太極的後代,清朝的皇帝應該都知道老祖宗的這段往事,那為何到了乾隆這裡才提出來呢?

其實不難理解,清朝初建時,反清復明勢力還很強大,他們自然不會長他人之氣,而去為明朝的將領翻案。

而到了乾隆帝時,江山已經十分穩固,此時再來為冤屈的明將平反,意義就大不一樣了。

首先,強化明君人設。袁崇煥是明代反清將領,乾隆卻不計前嫌為其平反,反襯了他的大度和清明,以進一步獲得臣民的愛戴。

其次,凸顯清朝的正統性。清朝雖是滿人統治的,但絕大多數大臣都是漢人,百姓也以漢人為主。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個天下沒變,只是改朝換代而已。

而乾隆為明代將領平反,也是故意忽略外族入侵這個事實。清朝替代明朝,就像歷史上每一次朝代更迭一樣正常。

乾隆為袁崇煥平反時,特別強調冤案是因為當時君主的昏庸和朝政的混亂造成的。

這樣一來,他越是誇獎袁崇煥的忠心,就越是反襯明朝的黑暗。而清朝替代明朝是大勢所趨,是理應如此,也是明正言順的。

第三,激發忠君熱情。實際上,乾隆一邊為袁崇煥、熊廷弼等愛國將領翻案,一邊貶低那些叛變過來的明朝臣子。

他這麼做就是告訴天下人,只有忠於君主、不做貳臣的人才是值得稱讚的,否則就為人不恥。

他如此大力宣揚忠君思想,只不過是在鞏固其政權而已。乾隆帝把拉踩之術發揮得淋漓盡致,令人嘆為觀止。

乾隆帝為袁崇煥平反,顯然不是在做什麼好事,而是具有一定的政治目的。

但就事論事,也正是他的這一舉動,才讓後人知曉真相,使一代名將袁崇煥得以沉冤昭雪,他的豐功偉績也才會被後代銘記心中。

參考文獻:
《明季北略》
《明史》
《清實錄》
《清史稿》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