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美國的曼哈頓計劃談起

咱們想的有道理1 發佈 2024-04-10T18:54:14.179733+00:00

珍珠港事件的爆發,使得美國人被迫參戰,但他們不想耗在戰爭泥潭裡,一直在謀求速戰速決的方法。美國軍方得知德國在研究原子彈,就向羅斯福提出了核計劃的建議。

二戰前期,法西斯一度占據了戰爭優勢。珍珠港事件的爆發,使得美國人被迫參戰,但他們不想耗在戰爭泥潭裡,一直在謀求速戰速決的方法。

美國軍方得知德國在研究原子彈,就向羅斯福提出了核計劃的建議。

因為需要大量經費,而且效果不確定,羅斯福總統有些猶豫。

這時候,愛因斯坦給羅斯福寫了一封信,強調鈾元素將成為一種新型的重要的能源,「由此引起的許多問題需要我們提高警覺性,假如有必要的話,政府部門應當採取迅速的行動」。

羅斯福不懂物理,愛因斯坦談的核反應他也不是很明白。但是他知道,決不能讓德國先獲得這種威力空前的可怕武器。

於是,1942年6月,美國陸軍部開始了「曼哈頓計劃」,動員了數十萬人,包括來自世界各地的上千名頂尖科學家耗時3年,耗資超過20億美元,於1945年7月16日成功研製出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

8月6日和9日,美國分別在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投下了原子彈。日本天皇15日宣布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了。

曼哈頓計劃對世界的影響是深遠的,它不僅改變了二戰的進程,也改變了人們對基礎研究的認知。此前,主流學者認為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是完全不想乾的兩碼事,通常認為:「進行基礎研究並不考慮實際目的。」「基礎研究主要是為了科學知識的增加而進行的工作,不考慮實際的特殊應用。」

此後有學者逐漸提出了巴斯德象限:純基礎研究(玻爾象限);應用研究+基礎研究(巴斯德象限);純應用研究(愛迪生象限);探索特殊現象的研究。

有很大一部分研究,屬於巴斯德象限,它著眼於基礎與應用相結合的研究,曼哈頓計劃正是這種研究。這種認識極大地改變了美國乃至世界戰後對科技研發投入的分配。

美國戰後占領世界科技高地的歷程,以及「兩彈一星」實踐,近年來遭遇「卡脖子」技術問題等等,都啟示我們:加強基礎研究是一項刻不容緩的迫切任務。

這樣,我們就很容易理解如下這些高層決策的初衷——

十九大報告中明確要求:「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強化基礎研究,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隨後國務院印發了《關於全面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若干意見》。二十大報告再次強調:「加強基礎研究,突出原創,鼓勵自由探索。」

2月21日,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加強基礎研究,夯實科技自立自強根基。今年兩會首場「部長通道」上,科技部部長強調加大對基礎研究的投入;政府工作報告提到,支持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全國基礎研究經費五年增長1倍。

應對國際科技競爭、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切實保障民生等等,都需要我們加強基礎研究,從源頭和底層解決關鍵技術問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