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沉醉的江南:《郁達夫遊記》發現的風景

上海圖書館 發佈 2024-04-10T22:51:03.464066+00:00

2019年由陳子善先生新編的《郁達夫遊記》匯集了47篇郁達夫先生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寫下的遊記散文,其中包括人們耳熟能詳的《故都的秋》《釣台的春晝》和《江南的冬景》。

該文章首發於微信公眾號:要文獻找上圖。作者:思遠。

郁達夫遊記 專著

著者郁達夫, 陳子善

上海三聯書店 2019

索書號:I266.4/4235-11

2019年由陳子善先生新編的《郁達夫遊記》匯集了47篇郁達夫先生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寫下的遊記散文,其中包括人們耳熟能詳的《故都的秋》《釣台的春晝》和《江南的冬景》。

郁達夫先生1896年出生於杭州城郊山清水秀之地——富陽(現杭州市富陽區),後赴日本求學,並於1933年從上海移居杭州,在隨後的兩三年間受杭江鐵路局和東南五省周覽會等單位和組織之邀,「公費」遊覽了江南名勝,留下了幾十篇山水遊記,並先後出版了《屐痕處處》《達夫遊記》等散文集。因此,在這本新編的散文集中,描述江浙一帶風光的散文占了大半篇幅。

郁達夫先生在書中談到:「旅行,實在是有閒有錢有健康的人的最好的娛樂。」「旅行的快樂,第一當然是在精神的解放;第二,旅行的快樂,大約是在好奇心的滿足。」作者的遊記散文和一般散文重在客觀描述景觀有所不同,字裡行間更加突出「自我的表現」,雖然沒有華麗的辭藻,但和當下的生活與心境緊密關聯,同時關注社會各個階層的生活,充分表達對時局的批判和思考,借著山川美景抒發內心情緒,形成了獨特的散文風格。時值春日,不妨跟著這位90年前的「旅遊博主」在江南的山水中遊歷一番。

杭州

1933年,郁達夫先生舉家遷居杭州,書中形容自己鎩羽歸來,在此地苟活。杭州的春天很短,每當氣溫升高,郁達夫先生仿佛一個「病夫」,晚上睡不著覺,白天頭昏腦漲,本地人稱之為「疰夏」。為了將身體練好,抵禦濃春的壓迫,他日日遊山玩水,暴走爬山,跑遍了整個杭州,留下十幾篇遊記。

提到杭州,人人都說西湖。郁達夫先生作為一個深度游的「資深玩家」,帶著友人爬吳山,暴走城北皋亭山賞梅,去玉皇山登高遠望忘卻世俗煩惱,去之江尋年少友人。除了故鄉富陽,作者大概對西溪是真愛,一年間三次漫遊西溪。郁達夫先生一直對十幾年前第一次的花塢之行念念不忘,當年在松木場放馬山背後養病的他乘坐黃包車,過古盪、東嶽、伴鳳居,又過了風木庵,突想找個清靜之處乞茶喝,車夫將他帶到了花塢。作者筆下,花塢三面環山,一谷之下,竹木蕭疏,清溪蜿繞,庵堂錯落,尼媼翩翩,仿佛進入「世外桃源」。十餘年後與友人坐汽車去心心念念的花塢,卻再也看不到從前的恬淡幽靜,不無遺憾。

雖然作者說自己不是做西湖旅行指南的人,但他在《杭州》一文中借明代高濂《四時幽賞錄》,將杭州人四季的閒事一一列出,大約得到他親身體驗後的高度認同:

一、春時幽賞:孤山月下看梅花,八卦田裡看菜花,虎跑泉旁試新茶,西溪樓啖煨筍,保俶塔看曉山,蘇堤看桃花;

二、夏時幽賞:蘇堤看新綠,三生石談月,飛來洞避暑,湖心亭采蓴;

三、秋時幽賞:滿覺隴賞桂,勝果寺望月,水樂洞雨後聽泉,六和塔夜玩風潮;

四、冬時幽賞:三茅山頂望江天雪霽,西溪道中玩雪,雪後鎮海樓觀晚炊,除夕登吳山看松盆。

浙東

《杭江小曆紀程》和《浙東景物紀略》記錄了1933年深秋郁達夫先生試乘即將於年底開通的杭江鐵路(今浙贛鐵路),從浙江的杭州經過蕭山、諸暨、義烏、金華、江山等地,最終到達江西的玉山,並將這番遊歷寫成兩篇旅行記,詳細介紹了遊覽路線、沿途景點、風土人情和食住交通,後被收錄到杭江鐵路局發行的旅行指南中,大概是鐵路局請名人代言的一種宣傳方式。

隨著作者到達金華北山雙龍洞,一個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如今的喀斯特溶洞裡,通常在岩壁上裝點各式彩燈,既能起到照明作用,又營造了似幻如夢的氛圍。可90年前,作者要點著汽油燈去細細觀察洞頂的岩紋,平躺在小船底才能遊覽里洞,歷盡千辛搨了兩張慶曆四年的題名石刻,滿意而歸。

作者在《方岩紀靜》中提到,在金華的旅館住下,便有身著青布長衫的鄉下先生來兜攬方岩上香的住宿生意,香市盛的時候,每家旅店都患人滿。感嘆江浙一帶商業頭腦之靈活,百年前就在景區周邊發展了配套服務業。文中描寫方岩附近的山:「都是絕壁陡起,高二三百丈,面積周圍三五里至六七里不等。而峰頂與峰腳,面積無大差異,形狀或方或圓,絕似碩大的撐天圓柱。峰岩頂上,又都是平地,林木叢叢,簇生如發。峰的腰際,只是一層一層的沙石岩壁,可望而不可登……」學過地理的人從文字中就能猜出個大概,這方岩恐怕是丹霞地貌景觀,達夫先生雖是作家,但是對於自然景觀的觀察之細緻,描述之精準,眼光之獨到,令人讚嘆。

蘇州

《蘇州煙雨記》雖然是一篇因病中止的遊記,卻記錄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一個清秋的早上,同鄉友人路過作者在上海的家門口說要去蘇州,他當下雖有一篇文字沒有交出來,但跟著友人踏上了去往蘇州的三等車上。文中細緻地描繪了一路上的所見所聞,更多的是作者心中所想。作者從友人家中到葑門、玄妙觀、觀前街、遂園逐一遊覽,在汽車上、店鋪中、茶館裡觀察著其他同行的旅客,免不了將這座封建時代的古城和暫居的上海做對比,稱之為「一個浪漫的古都,街上的石塊和人家的建築,處處的環橋河水和狹小的街衢,沒有一件不在那裡誇示過去的中國民族的悠悠的態度」,感受到蘇州人獨有的風雅趣味,在這裡看出了亡國的頹廢美和悲壯美。

書中除了江南風景,還有不少對北國風光和閩南生活的描寫,每一篇都值得細細品讀。這些遊記散文記錄了郁達夫先生的真實生活,他毫不避諱內心的苦悶孤寂,細膩的筆觸讓人身臨其境。幾十載物是人非,隨著交通方式的變革,曾經花費一天功夫才能抵達的風景,如今只需個把小時。倘若你恰巧在作者筆下的這些地方居住過遊玩過,常常會在文中發現自己走過作者當年走的路,別有一番體會。春光尚好,不妨將這本遊記當做藏寶圖,跟著郁達夫先生遍尋江南。

作者簡介

郁達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達夫,富陽人,現代作家,新文學團體「創造社」的發起人之一。在文學創作的同時,從事抗日救國宣傳活動,1945年被日軍殺害於蘇門答臘叢林。代表作有《沉淪》《故都的秋》《春風沉醉的晚上》等。

他人評述

畫家劉海粟曾評價郁達夫的散文:「達夫的散文,如行雲流水,時映霞蔚。他和古代寫景抒情之作不相蹈襲,而又得其神髓,寫到山水,尤其他故鄉富陽一帶風光,不愧是一位大畫師。他把詩人的靈感賦予了每一朵浪花、每一片綠葉、每一塊巉岩、每一株小草,讓大自然的一切具有性格和情味,再把風俗人情穿插其間,濃淡疏密,無往不美,靈動渾成,功力驚人。」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