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六郎與岳飛同為宋朝忠臣,二人對皇帝的「忠」有何相似之處?

趣史輯錄v 發佈 2024-04-10T22:56:47.663070+00:00

在燦若群星的楊家將中,楊六郎是楊家將小說的主要人物,是楊家將的真正主帥,楊令公智勇雙全,打出了楊家將的軍威,但他「出師未捷身先死」,楊宗保揮師南下,楊文廣領兵征西,是楊門之後的壯舉,在楊業與楊宗保、楊文廣之間承前啟後的是楊六郎。

在燦若群星的楊家將中,楊六郎是楊家將小說的主要人物,是楊家將的真正主帥,楊令公智勇雙全,打出了楊家將的軍威,但他「出師未捷身先死」,楊宗保揮師南下,楊文廣領兵征西,是楊門之後的壯舉,在楊業與楊宗保、楊文廣之間承前啟後的是楊六郎。

如果您喜歡該作品,看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點讚加關注!

二郎三郎陣亡、七郎被亂箭射死,四郎遠在遼國,五郎高居五台山,楊家七兄弟,惟獨六郎出類拔萃。因此,楊家將英雄群象中,楊六郎也是中心人物。《楊家府演義》全書八卷,差不多五卷是來描寫楊六郎。

岳飛是岳家軍的將領,他在中國古代小說軍事將領人物畫廊中,是一個熟悉而陌生的驚天地泣鬼神的藝術形象。作為軍事將領,全書的中心人物,岳飛和六郎有很多的相似之處:首先都武勇超群。

岳飛尚未馳騁沙場時,武勇就非同小可了,在師父周侗的教導下,文武兼修,進縣小考初試鋒芒,能開三百餘斤的「神臂弓」,射技高超,連發九箭皆中一孔。非凡的力和勇給人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後來進京應考比武表現出來的勇敢無畏,給人的印象就更加鮮明和強烈。張邦昌有意刁難,手段和居心都不良。

岳飛面對朝廷的權貴,毫無懼色,從容應對,不僅勇氣百倍、武藝出眾,而且深沉老練。他開始和梁王比武時,既不肯讓步,又不敢交手,只是一味招架,原因不為別的,只是要立下生死文書。待立下生死文書後,雄姿英發,嚴詞拒絕把狀元讓給梁王,使出真本事,將梁王挑於馬下。武藝之高強,震驚京都;義膽之沖天,嚇壞了滿朝權貴。

六郎也是神勇的戰將,在河東界比武中,土金秀與楊文龍比箭、槍,文龍失利,六郎出馬迎敵,走馬連射三箭,都中紅心,然後把弓送給土金秀,連敵方都把他視為神人,其力其勇非同凡響。

其次,都具有出奇制勝的軍事謀略,是揮師為國的統帥。岳飛的深謀,表現在善於組織指揮大戰役上。愛華山伏擊戰,岳飛領兵十萬,紮下營盤,當時金兀朮投入的兵力有三十萬,伏擊才能以少勝多。

在戰役的部署上,岳飛做了周密安排,首先派吉青將金兀朮引到伏擊圈內,然後派四路兵馬分別在東西南北四方埋伏,形成一個口袋。當金兀朮進入愛華山時,岳飛親自迎敵,大敗兀朮,將兀朮趕到黃河邊,三十萬敵軍幾乎全部被殲。可見岳飛不是紙上談兵之輩,而是用兵如神的大將。

在牛頭山突圍戰中,他的戰爭指揮藝術更是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他發布號令,嚴肅軍紀,靈活處理了牛皋想要闖轅門的問題,派人下山運糧草和搬救兵,等到山上糧草充足,山下各路元帥總兵帶領三十萬人馬從四面八方湧來,對金兀朮形成了反包圍的態勢的時候,岳飛才下令突圍,進行這場決戰,結果金兀朮又一次慘敗,六七十萬大軍,只剩下三百六十騎逃回去,岳飛追到長江邊,收復了金陵。

岳家軍戰無不勝,岳飛成為一個深謀遠慮、揮師決戰,以少勝多的三軍統帥。楊六郎招舊部,攻魏府,救朝臣,取幽州,都表現了他大軍的統帥形象。

蕭天佐、土金秀率領十萬大軍團團圍住魏府,真宗驚慌失措,八王叫扯起楊家旗號,從敵人的聞風喪膽顯示他的無敵天下。楊六郎揮師直逼魏府,調兵遣將甚有謀略,先調岳勝領兵五千為先鋒,挫掉遼兵的銳氣,又叫孟良焦贊各領兵兩萬,左右夾攻,然後六郎與八王親帥精兵出擊。

再次,他們都品格高潔,孝敬長輩,愛護百姓士卒,義結天下豪傑。人格魅力是個人品格對於他人和社會的良好影響力,岳飛身為朝廷一品大員,善於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樣極普遍的社會公德貫穿於生活之中,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深得士卒愛戴。岳飛以為君為國盡忠為大義,以為父母盡孝為美德,儘可能兼顧二者。

岳家軍紀律嚴明也是社會所公認的,《大宋中興通俗演義》卷之三「岳飛破虜釋王權」中,寫岳飛大破金兵,駐軍於中村。岳飛還義結天下豪傑,在平亂過程中,義降了吉青、余化龍、何元慶、楊再興、王佐等將,使他們成為抗金戰場上的幹將。

楊六郎也尊敬長輩,厚待部屬。六郎受到冤屈之後,不想管國事,只想雲遊天下,令婆跟他講明朝廷雖然寡恩,但八王相待甚厚,如果不去,「非獨負八王,乃祖乃宗令聞家聲,被汝墜盡矣。汝若不去,氣殺我也。」六郎聽了這番話,還是遵從慈母之命,前往三關尋舊部,重整軍威,忍辱負重,以赴國難。

他對待部屬,情同手足。取幽州之後,功成名遂,部將各奔前程,岳勝不忍離去,六郎安慰他,同時告訴他查點本部軍人:「願隨臨任者,則帶同行;不願者,賞以金銀,著令回家生理。」尊重個人的選擇,去留自便,可謂關懷備至。

小說作者對岳飛、六郎的武勇、用兵之非凡做了淋漓盡致的刻畫,這是他們的形,而他們性格內部的神則在精忠報國。岳飛練就一身文武雙全的真本事,志在血戰沙場,安邦定國。民族奇恥大辱激起了岳飛無比的仇恨,對南侵之敵的深仇大恨,也就是精忠報國之精神力量,使岳飛在抗金前線浴血奮戰,面對權奸的迫害從容鎮定。朱仙鎮大捷之後,岳飛接到催他進京的十二道金牌,他已預感到凶多吉少。

金山寺道悅和尚給他指出明哲保身的良策,潛身林野,就可以保住自己的身家性命。挽回中原陸沉,獻身於國家,表現了岳飛的英雄氣概和堅定決心,也反映了那個時代人民的願望。岳飛對人生命運思考作出的抉擇,也就是對歷史提問做出的回答,報國為重,個人生死置之度外。他含冤受刑,毫不屈服,在嚴刑拷打之中仍不失一統中原之志。

最終一個指揮千軍萬馬的大帥不死於敵人之手,而死在權奸的毒計之中,這激起了千秋萬代的悲憤。岳飛含冤遇難,視死如歸,愛國主義的精神放出光照千古的異彩。不能否認的是,岳飛的報國始終是和忠君聯繫在一起的,正所謂「精忠報國」,他深受儒家思想薰陶,為臣盡忠的正統思想深刻地影響著他的行為。

岳飛拒絕王佐的邀請,不肯到洞庭湖投奔楊么農民起義軍,自己「生是宋朝人,死是宋朝鬼」,不願背國投賊。這個國實際是封建統治者的朝廷,報國便是忠於封建統治階級的君王。朱仙鎮大捷之後,不敢運用「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權力來抗拒秦檜的假詔令,明知其中有奸臣作弄,也要忠於朝廷

張保打欽差,是反抗的壯舉,竟被逼死在漢奸的爪牙手中。牛皋等人領兵報仇,岳飛幽靈還阻止他們向臨安進軍。寧願含冤做鬼,也不讓活著的兄弟替他報仇雪恨。生前死後都不能做逆子貳臣,寧忠君,不抗敵,抗金是在忠君的前提下進行的。岳飛盡了忠,但壯志未酬,留下了千古奇冤和無盡的義憤。

六郎也是忠君愛國的英雄,他在皇帝喜怒無常的難堪處境中,出生入死,馳騁疆場。遼宋晉陽會獵,六郎、八娘、九妹在關鍵時刻,飛馬出陣、出奇制勝,滅了遼國之威風,長了宋國之志氣,真宗「喜而不寐」,要封六郎為高州節度使,六郎卻不受此職,願當佳山寨巡檢,主要是因為佳山與幽州相近,「臣欲伺便,直搗賊穴,收其土地,以絕萬世之患」。

不計較個人地位,而以民族安危、邊庭安危為重,六郎的愛國思想在這裡放射出異樣的光彩。他以抗遼為國為己任,以直搗幽州為軍事進攻的目標,多次向真宗提出向幽州進攻的建議,儘管被真宗否定了兩次,但最終還是實現了這個戰略決戰,贏得了這場戰爭的最後勝利。

六郎的忠君又與岳飛有所不同。六郎出身將門之家,所受到的教養以及楊業忠勇家風的薰染,不能不是維護宋代封建的統治,不能不對宋皇帝表示忠心。

當父親在狼牙谷遇難,七郎又被潘仁美亂箭射死,六郎滿懷悲憤,在五台山跟五郎談此國難家仇,五郎怒氣沖沖,要帶五百僧兵「殺到仁美營中,將老賊碎屍萬段,豈不勝於奏朝廷乎!」六郎趕忙勸說道:「不可,仁美聖上所敕命者,如此殺他,是反朝廷矣。不是伸冤,到去結冤。」為死去的親人報仇,只能在封建統治的合法範圍內,對於朝廷和皇帝,只能惟命是從,不能有二心,可見忠君思想支配著六郎的行動。

焦贊夜殺謝金吾,六郎也受到牽連,焦贊打算武力反抗,六郎則反覆勸說焦贊,不可「違逆聖旨」,幻想三年期滿「伺候赦書,赦除罪名」。皇帝派人去砍他的頭,他明知有冤還是信守「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封建教條。說「小將赤心報國,惟天可表!今本無此事,君王聽信讒言,下命賜死,吾豈敢辭。當砍吾首級,回報朝廷便了」。

六郎的忠心,無疑含有封建的正統觀念。但是黑暗的封建統治,權奸執政,昏君臨朝,忠良之將無處容身的現實使他產生了埋怨。為弟弟父親伸冤,結果潘仁美貶雷州,自己也被流放一年。六郎對這樣不公正的判決大為不滿,對皇上是否聖明產生了懷疑,於是走出午門之外放聲大哭,對八王傾吐怨恨:「臣父子見屈如此,何用命為!」想以死來表達自己對最高統治者的抗議。

可見他的忠,有時還是有限度的當遭受冤屈時,對皇帝的忠就不再是無條件的了。特別是焦贊殺謝金吾受株連判死刑,幸得八王、寇準相助,死裡逃生回家之後,他的思想感情發生了變化。雖然後來六郎並沒有雲遊天下,但這種念頭的產生,反映了他心理的變化。

統治者只是把自己當牛馬使用,何必那麼盡忠呢?他對此感到厭倦,萌發了出世的念頭。這種跟統治者不甚合作的隱退思想,反映了他對黑暗朝政的深深失望,六郎終於發展到對朝廷有二心。這與岳飛被害死後靈魂還要盡忠確有極大之不同。六郎的出世思想後來終於在後人身上實現,文廣舉家上了太行山,再不出仕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