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巨懷長篇小說《 書房溝 》連載(6)王大善人要成為王家第二個一刀王

文化藝術報 發佈 2024-04-11T00:03:48.598989+00:00

《書房溝》是李巨懷先生2003年至2012年曆時十年創作的現實主義長篇小說,2012年1月太白文藝出版社出版。小說描繪了1939年至1949年關中西部渭河邊「書房溝」發生的天翻地覆風起雲湧的歷史變遷。

《書房溝》是李巨懷先生2003年至2012年曆時十年創作的現實主義長篇小說,2012年1月太白文藝出版社出版。小說描繪了1939年至1949年關中西部渭河邊「書房溝」發生的天翻地覆風起雲湧的歷史變遷。作者在《後記》中說:「《書房溝》所描述的是關中西府一個山溝里兩個家族的悲歡離合,有富蔭百姓、名震關中道的王姓人家;有元朝皇族後裔隱姓埋名,伺機東山再起的帖姓人家;兩個家族雖同處一條溝,同飲一溪水,但卻爭名分,搶祠堂,奪水眼,為了爭坐溝內頭一把交椅,搶第一炷香頭,極盡人性之能事,但在中華民族最大的劫難——抗日救國上卻出奇的一致,捐錢捐槍,爭赴前線,表現出難得的民族氣節。」

著名作家高建群先生為本書題詞:「一本《書房溝》,半部寶雞史」。

第三章

王大善人被滿溝的村民在心裡咒個半死的時候,誰都沒有想到他竟然做了一件轟動整個西府地區的壯舉,他要出資給書房溝建一所現代化的新式完小(完全小學的簡稱)。

建學校可不是鬧著玩兒的把戲。要把書房溝有上學願望的孩子全部容下,這個學校起碼得有好幾十間大房,選址、設計、建材、師資一應問題可不像辦私塾般簡單。想當初,書房溝只有一所私塾,還是帖家祖上為了啟蒙帖家後代子孫,在原先龍泉溝最耀眼的龍泉寺邊的半坡台上建了似廟非廟、似民房非民房的十幾間房子。就這光景,也是全縣僅有的三所私塾之一,那個紅火勁兒,溝里溝外的村民羨慕得要死。要不,怎麼能把那叫了幾百年的龍泉溝改叫「書房溝」呢!

王大善人要創辦的這所完小,可是全縣除了縣城完小外的第二所,也是龍中縣唯一的一所新式學校。王大善人可是見過世面的本事疙瘩,走府過縣好幾遭的書房溝村民有幾個呢?他沽名釣譽的想法,在心裡並不占主要成分。說穿了,他是要變著法子與帖家斗,他已經從帖禮志小小年紀就卓爾不群的英姿里感到了危機。他們王家的孩子放羊趕豬掏牛屁眼兒滿溝地跑,而人家帖家的孩子,家裡稍有資財的,都是卯足勁兒供孩子上學。他要奮起直追,他要做成他爺爺一刀王騎馬挎槍打天下都做不到的事情,他要成為王家第二個一刀王,成為西府地區像他爺爺一樣名垂青史的鋼鐵英雄;他也從他爺爺身上吸取了深刻教訓,要做就做點兒與政府不直接對抗、方方面面都舉雙手贊成的坦坦蕩蕩的事情;他要最終超過他爺爺,成為他王家家譜上第二位中興之人;他要叫帖家輸得心服口服,叫他們十輩子都翻不過身來。憑什麼才能徹底地打敗帖家?只有念書才能叫他王家的孩子走得更遠更有出息。

可是,辦學校畢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他粗略計算一下,辦個完小就得花掉他五百兩的鴉片膏子,那可是他從書房溝每一個罌粟果中一滴滴刮下來的,那可是他辛苦兩年絞盡腦汁搜刮來的成果。可反過來一想,他畢竟是王茂德,不是土財主,是見過大世面的,是書房溝頂天立地的大能人。何況辦學校落個好名聲,還能在整個王家甚至滿溝村民和鄉里縣裡討個好彩頭,何樂而不為呢?

書房溝私塾的房屋由於匪患早已人去房空,成了游匪的臨時寄所。帖家的孩子十幾年前就搬進帖家堡的祠堂,整個溝里的其他大小姓的孩子便很自然地輟學了,你總不能都擠在人家帖家的祠堂里嚷嚷吧。

這樣的局面怎能再繼續下去呢?即使帖家堡一把火燒光後,差距卻還是和尚頭上的虱子一樣明擺著。書房溝如果真的沒有學校,還叫書房溝嗎?馳名關中道西府第一保的書房溝的當家人臉往哪兒擱呢?王大善人越思量越覺得他肩上重擔的神聖,血管里的熱血不由得加速流動。

書房溝完小在原來的私塾底子上開始動起來,以村民們難得一見的效率迅速建造著。龍泉寺二十多畝的場院,里里外外堆滿了磚頭、沙石、水泥、鋼筋、玻璃、琉璃瓦,整個山溝的村民可是大開了眼界。幾十輩子的山溝旮旯,哪裡有人見過什麼洋灰(水泥)、鋼筋、玻璃等現代文明的建材呢?一生用慣土坯、木料的村民們,第一次在現代文明的光芒中傻眼了。

建學校的工人就有四十多名,迎門的條形門楣就有一噸多重,是花了十兩煙土從乾縣後山輾轉運進書房溝的。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王大善人就等著在南京的陝西最大的官——書法泰斗于右任題寫的校名了,這可是他親自給他三叔王紳寫信後,王大學士親口答應的板上釘釘的事情。

大多數村民欣喜著,但也有相當一部分村民憂慮著:不用紙的窗戶能叫窗戶嗎?一眼望透的房子叫房子嗎?爭議歸爭議,新學校還是順利竣工,整體上中西結合,外為石拱圓門,窗為拱頂,裡面四合院,四合院又有著徽派建築的硬山牆,與西府建築有著迥然不同的風格。

這個兀自獨立的學校一落成,就與身旁綿延一千多年隋唐時就存在的西府最大的古廟群——龍泉寺形成了天壤之別的反差。然而,書房溝更大的西洋景還在後面。

(未完待續)

本文選自2023年3月6日《文化藝術報》

責 編 | 王越美

審 核 | 吳漢興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