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墓前為何有61個無頭石人?千年無人可解,71年被倆農民解開

秦王不姓秦 發佈 2024-04-11T03:09:47.797058+00:00

乾陵位於西安西北方向的梁山主峰下,兩朝皇帝合葬一室,王羲之的《蘭亭序》和武則天的《垂拱集》和《金輪集》都在墓中。

為了您更好的閱讀互動體驗,為了您及時看到更多內容,點個關注,我們每天為您更新精彩故事、分享不一樣的歷史瞬間!

在考古界有一座墓被稱為最艱難的「三峽工程」!其墓內珍寶之多、挖掘難度之大,足堪比肩秦始皇陵。

它就是埋葬著唐高宗李治和大周女皇帝武則天的乾陵。

乾陵位於西安西北方向的梁山主峰下,兩朝皇帝合葬一室,王羲之的《蘭亭序》和武則天的《垂拱集》和《金輪集》都在墓中。

中科院院長郭沫若就曾經試圖組織挖掘乾陵,結果卻被周總理阻止,主要理由就是:即便進行了挖掘,也很難有效的保護所挖出來的珍寶。

但是即便在陵墓外,依然有許多著名的珍寶,比如武則天的無字碑,和朱雀門外的東西兩側的61尊石人像!

這些石像高度大小和真人差不多,人們習慣地稱其為「蕃像」或者「賓王像」,說白了也就是「外國使者」的塑像。

用「外國人」來守陵墓的門,這一點在考古界非常少見,更奇怪的是這些石像都沒有頭顱。

這一問題千百年來困惑了無數人,但卻在1971年被當地的兩位農民解開了!

那麼,武則天的墓外為什麼會擺放這些「外國人」的石像?這些石像又為何沒有頭顱呢?

讓我們一一解答:

一、從未被挖開的墓

眾所周知,我國漫長的封建君主帝王制度下,誕生了大量的君王,這些君王也伴生了各種形式大小的帝王陵墓。

而與之同時出現的,就是歷史同樣久遠的盜墓賊。這些人光顧了每一個著名的墓葬,漢武帝的陵墓被掃蕩一空,康熙連骨頭都找不全,而慈禧的大殿上房頂的金箔都被刮沒了,但武則天和唐高宗李治的乾陵卻獨獨例外。

乾陵之所以能獨善其身,還要從修建之時說起。想當年唐高宗李治駕崩,武則天便召令當時最著名的風水堪輿大師選擇風水寶地,於是就請來了袁天罡和李淳風二人。

這兩位分別前往九州大地尋找皇帝陵寢的適合位置。當然,他們兩個人也是有秘密任務的,武則天委託他們二人尋找的皇帝陵寢位置,不僅風水要好,還要夠有利於女子的權勢。

二人一路遊歷,最終返回了長安,兩個人所遞交的位置,居然不約而同的都選擇了長安附近畤縣(今乾縣)的梁山。

袁天罡先返回的長安,他說自己在選定好的位置,埋下了一枚銅錢。而李淳風后回來的,他說自己在選定好的地方,則埋下了一根鐵釘。

武則天派使者前往了梁山查看,在袁李二人所指定的山頂之處。刨開了土一看,居然發現李淳風的鐵釘正好穿過了袁天罡的銅錢中心!在場所有人都極度驚奇。

於是,武則天就下令將陵墓修建在梁山之上,因此從風水學上說,乾陵的風水在五千年的皇陵中都是上乘。

即便用現代的眼光來看,梁山是石灰岩質的山峰。峰頭分為三個,其中北峰最高,南北兩座峰頭相對較低,當地群眾戲稱為「奶頭山」。

其實如果我們站在乾陵的位置從東往西看,整座梁山赫然就是一位女性的仰臥軀體。最北面的最高峰是女人頭,南面兩座峰是胸,很多人都說這座山就是武則天的象徵。

所以正是因為在梁山上修建了這座乾陵,所以武則天才成功竊取了大唐的氣運,讓她一個女人得以面南背北登基坐殿!

但無論歷史的真實是如何,但乾陵的氣運確確實實是好的驚人!

從武則天躺進陵墓的那一刻起,梁山就從沒有斷過盜墓賊的光臨。但無論是打單幫的摸金校尉,還是領得大軍的土匪軍閥,通通都沒能得手。

唐朝末年,農民起義軍領袖黃巢是第一個公開對乾陵進行大規模盜挖的人。他率60萬土匪殺進長安之後,先是對長安城進行了一番燒殺搶掠。但很快,他就發現僅靠劫掠根本無法滿足60萬大軍的給養。

於是這群土匪就把眼睛盯上了乾陵,有人對黃巢說梁山西側山坡有大量的碎石,應該是修建乾陵時所剩下的石料,那只怕墓道的入口就在那裡!

於是黃巢大喜過望,當即就派出40萬大軍前往梁山西側開始挖掘。這40萬人都是農民出身,掄鐵鍬挖地都是熟練工,烏泱泱的40萬人愣是將半座梁山給挖開了,只留下一條40餘米深「黃巢溝」!

這座溝至今還存在,也成了黃巢的笑柄。畢竟世人都知道乾陵是坐北朝南的,而黃巢居然跑到西邊去挖……

再後來五代十國時期的耀州節度使溫韜也對乾陵出了手,這個人算是唐朝陵墓的死敵,在挖乾陵之前已經挖了17座唐朝皇陵了。

他的經歷比黃巢還要奇異,溫韜率幾萬人三次上山,可每次上山的時候都風雨大作,只要一下山就立刻雲銷雨霽!以為乾陵有天佑的溫韜,也不敢再動手了。

如果說古代人的技術不夠,現代人居然也挖不開,就感覺十分新奇了!

民國時期西北軍出身的軍閥孫連仲,打著軍事演習的名義把軍隊駐紮在梁山。用炸藥炸開墓道三層豎立石條,可墓道剛剛打開,就從中卷出一股濃煙。剎那間飛沙走石、天昏地暗,當場就死了7個士兵!

最蹊蹺的就是這7個士兵都是山西人,因此就留下了這樣的傳說——武則天是山西人,最恨老鄉來盜她的墓!

也正因為這些原因,乾陵一直被保護的很好,專家估計其內部的寶物應該也都完好的保存著。

二、奇異的無頭石像

雖然以郭沫若為首的眾多專家都主張挖掘乾陵,60年代,陝西省文化部門向中央有關部門遞交了《乾陵發掘計劃》。

周總理看了報告後,直接評價道:「我們不能把好事做完,此可以留作後人來完成。」

到了1973年,郭沫若再次提出要求挖掘乾陵,周恩來再次反對,做出指示「十年之內不開帝王陵。」

為此,郭沫若寫下一句詩——「待到幽宮重啟日,延期翻案續新篇」。

此後,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就有人會提出要挖掘乾陵的要求,但無一例外全部都被駁回。

2000年4月,陝西省政府再次向中央遞交了了一份報告。報告中提到乾陵是喀斯特地貌,地表流水容易滲入,恐怕會引起墓室內的環境惡化,一旦遭遇地震,內部的文物可能會造成毀滅性損害。因此提出進行搶救性發掘。

但文物保護專家們依舊提出了反對,認為喀斯特地貌對於乾陵的影響並沒有想像那麼大,乾陵內部一定有防水防潮措施。

況且乾陵已經經過1000多年的地質變化,地下河流改道和地震也不是沒有經歷過,如果能對乾陵造成影響,恐怕影響早就出現了,如果沒有造成影響也不急於在這短短的幾年。

況且從歷次的考古發掘來看,急於對古陵墓進行發掘,將近50%的考古信息或許會丟失。特別是書畫和絲綢的文物,在墓室打開的一瞬間可能就會氧化損毀。

去勘察和掃描乾陵墓道兩側的四間石室里,堆滿了盛唐時期的無價之寶。甚至連《蘭亭集序》和《拱垂集》等寶物也應該在其中,一旦出現損壞,那將是巨大的損失。

雖然乾陵的墓室不能打開,但是陵墓外的很多石雕石刻,也擁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主墓的朱雀門外是一條直通山下的司馬道,司馬道長約一公里,在其兩側就有大量的石刻。

朱雀門南邊是一對土闕,東北有華表、朱雀、飛馬各一對,再往前則是大片的石人和石馬。

朱雀門外東西兩側還各有一座大碑,左邊是「述聖記碑」,碑文描述的是唐高宗李治的功績,內容是武則天所寫,唐中宗李顯親筆手書。

右面的石碑就是著名的無字碑,碑頂有八條吻螭相交,周邊刻著雲龍紋,但碑上沒有一個字。到底武則天立無字碑是有什麼深意,至今仍然是個謎!

而在無字碑的北面就是開頭提到過的無頭石像,其實這些石像並不是什麼普通的「外國使者」,而是唐高宗時期來大唐的外國藩王!

這61尊藩王像,是唐中宗時期所建造,就是昭示唐高宗和武則天時期,在軍事和外交上的強大。

而這61尊石像背後其實都刻有文字,上面已經寫出了這些藩王的身份,但是由於年代久遠,石像受到損毀和風化,字跡已經不可辨認了。

好在在北宋的時候,有學者進行了考證,為這些石像的身份留下了資料。一直到80年代,武漢大學的陳國燦教授根據北宋資料進行了整理,這61尊石像中有36個人的身份得到了確認。

比如其中有西突厥的幾位酋長可汗,阿史那彌射、阿史那步真和東突厥的首領頡利發,石國王子石忽那、波斯大首領南味、土蕃大酋長贊婆等等。

而這些藩王們,其中有相當一部分石像背後的稱號上,都帶著大唐所賜予的官爵印記。

比如阿史那彌射,阿史那本身就是西突厥王族的姓氏,彌射本人又是突厥的大可汗,但他前面的稱謂則是「故大可汗驃騎大將軍左衛大將軍昆陵都護」。

還有龜茲王白素稽的稱為則是「右驍衛大將軍兼龜茲都督」,之所以呈現出這樣的稱謂,是因為此時很多這些國家的所謂國王,都是大唐的傀儡屬國。

比如這個龜茲,然後在貞觀22年就已經被大唐滅掉了,著名的安西都護府就設立在這裡。而後來的「王」或者「可汗」,是為了穩定當地少數民族的民心而扶持起來的。

根據北宋「四大書」的《冊府元龜》卷970中記載,就有記載大唐朝貢和外交的情況。

比如在顯慶元年,也就是唐高宗李治繼位的當年,五月份,婆岸國遣使獻方物;十月新羅王遣其子右武衛將軍文王來朝。六月瞻國博物遣使獻馴象、犀牛。

在高宗和武則天時期,向大唐朝貢的國家突厥、新羅、百濟、高麗(今朝鮮)室韋、雪山党項、于闐、龜茲、天竺(今印度)、波斯(今伊朗)、大食(阿拉伯)等國接近70個國家。

再考慮到各個少數民族之政權之間的相互消長,與大唐建交的國家應該遠遠超過這個數字。而那61座無頭石像,所代表的六十一蕃王應都在上述諸國中。

可以說,這六十一座蕃王像,之所以被放置在乾陵外,就是初唐興盛外交政策的廣泛真實寫照!

三、石像無頭之迷

那這61座藩王像為什麼會沒有頭顱呢?

這些石像的材質大多為就近採用的石灰岩和沙鋼岩製成,自然風化所能造成的影響有限,應該不會導致其頭顱掉落。

這61尊石像中,除了頭顱掉落之外,還有一部分石像處於歪倒和半身損毀狀態,這些損毀嚴重的事項應該是自然災害造成。

據相關史料記載,明嘉靖三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555年的1月23日。陝西華縣一帶發生地震,地震破壞很大,導致了80多萬人死亡,根據史料記載中的描述,後世的地質學家判斷當時的震級應該在8~11級左右。

而處於震中的華縣,距乾陵只有100多公里,因此乾陵也一定會受到影響,很多歪倒的或半身損壞的石像估計應該是當時造成的。

但是自然地質災害依舊無法解釋頭顱掉落的問題,這個問題就只能向當地的一些民間傳說去求證了。

61尊藩王像當地流傳著4種說法,第一種非常簡單,就是在唐末戰亂的時候,黃巢挖掘乾陵不成,一怒之下就將陵墓外的設施進行了破壞,這些藩王像的頭就是在這個時候被破壞的。

不過,這種說法還是有很大漏洞的,因為黃巢真的破壞石像發泄,那乾陵司馬到兩側的其他石像應該也會遭到破壞,不會只單單對藩王像下手。

第二種說法,就是唐代滅亡之後,有番邦人士來游離中原,去乾陵遊歷的時候發現自己的祖先居然在陵墓外當了個「守墓人」!

尤其是這些石像還都是那些國家的「可汗」或者「酋長」,於是這些番邦人士一怒之下就鑿掉了石像的頭顱。

可是這種說法也有一定的不合理性,如果這些人真的羞憤於自己的祖先給別人「守陵」,恐怕就不會僅僅將石像的頭鑿掉了。

因為石像背後還都寫著這些人的名字,即便石像沒了頭,根據石像的名字也能判斷出這些人是誰。所以他們應該將石像完全損毀,至少也要把背後的名字刮掉才對。

第三種說法,是當地老百姓在夜裡經常聽見奇怪的動靜,種植的莊稼也莫名其妙的被損壞。古代的老百姓迷信,對於無法判斷的事情就只能用迷信的方式來解釋。

他們認為這是陰兵過道,就是這些石頭人成精導致的,於是他們敲掉了石像的頭顱。

第四種,就是在五六十年代的全民破四舊的時候將石像損壞。

根據當時的情況判斷,還是這種解釋更為合理。

那這些石像原本的頭顱應該是什麼樣子呢?

1971年,陝西當地的兩個農民在耕作自家土地的時候,突然挖出來一個大石球,對於文物保護非常有經驗的西安農民,並沒有輕易的將其扔掉, 而是掃掉了上面的泥土,露出了其本來面目——一顆石制人頭!

這個頭顱做工十分精美,雕刻也很精細,顯然不是普通的石雕。

兩個農民立刻聯繫了當地的文物保護部門,當地文物部門的人趕到之後,將石質頭顱拿回去進行了鑑定,認定是唐代初年的作品。

文物部門的人對附近進行了發掘,果然又發現了不少同樣類型的人頭。經過比對之後,這些人頭與乾陵墓前的61藩王像恰好匹配,就是61藩王像的頭顱!

四、結語

雖然61藩王像的身份已經被確認,其丟失的頭顱也已經被找到,但是到底這些石像的頭是因為什麼原因被敲掉的,依舊是個迷。

這樣的迷圍繞著女皇武則天還有非常多,畢竟上千年的封建社會中,像武則天這樣大一統王朝的女皇帝也僅此一位,圍繞著她身上的謎團,可以說數不勝數。

無論是至今尚未打開的乾陵,還是那將歷史玩弄於掌上的無字碑。武則天始終都站在大多數人無法理解的角度,俯瞰著芸芸眾生!

參考資料:

歷史謎案:為何出動40萬人都挖不動武則天墓 今日科苑 2011年第12期

武則天墓為何1300年完好 農家參謀 2011年第6期

武則天墓何時「開門」 王樂文 人民日報 2006年7月25日 第011版

乾陵六十一番王考述 梁子 文軍 文博 2003年06期

乾陵61蕃臣像補考 樊英峰 考古與文物 1989.4

編輯:張墨

責編:林畫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