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最後一個攝政王載灃

賞心閱史 發佈 2024-04-11T06:07:02.220755+00:00

慈禧臨死前為了自己的利益,否定了張之洞立載灃為帝的建議。而是立載灃的兒子溥儀為帝,封載灃為攝政王,同時又讓載灃一切聽隆裕太后的懿旨。但實際上載灃在政治領域是一個軟弱平庸的人。

慈禧臨死前為了自己的利益,否定了張之洞立載灃為帝的建議。而是立載灃的兒子溥儀為帝,封載灃為攝政王,同時又讓載灃一切聽隆裕太后的懿旨。她這麼做,一是名正言順立光緒一脈為帝;二是防止載灃為光緒報仇向自己的家族報復;三是讓自己的侄女隆裕掌權繼續維護家族利益。

載灃進入大眾的視野,進而贏得慈禧的青睞還是來自一件事兒。18歲的載灃去德國為清兵殺死德國駐清朝公使克林德向德皇道歉。德皇要求載灃下跪,載灃拒絕下跪,表現的不卑不亢,有禮有節。這贏得清朝上下的一致好評。但實際上載灃在政治領域是一個軟弱平庸的人。

載灃當攝政王后第一件事就是除掉對手袁世凱。恭親王奕忻的孫子溥偉自告奮勇,準備用咸豐賞賜給爺爺的白虹刀在大殿之上動手。張之洞以北洋軍隊容易動亂為由勸說載灃,使他放棄了這一計劃。不久載灃又以足疾為由,罷免了袁世凱,讓他回家養病。載灃既不能團結袁世凱,又奈何不了袁世凱。最後一招,又是放虎歸山。

載灃又效仿德國,任命皇族掌管禁軍。接著冒天下之大不韙,組建「皇族內閣」。但這些貴族子弟大都是利慾薰心的庸才。重用他們,無疑加速了清朝的滅亡。

武昌起義後,朝廷無人可用,北洋軍隊又不聽調遣。朝廷不得不啟用袁世凱。袁世凱逼迫沒有主見的隆裕將載灃的攝政王罷免,從此載灃再也沒有進入過權力中心。

1931年,溥儀不聽載灃勸阻,去了東北投靠日本人。1934年,載灃等人在長春見到了溥儀。見兒子身不由己,處處受制於日本人,載灃就打算逃離。他裝病絕食,以生活不習慣要挾。最後,載灃回到了天津。臨走前還將子孫們能帶走的全部帶走。

載灃在天津生活非常困難,但即使再窘迫也不接受日本人的高官厚祿。1939年,天津發大水,載灃又回到北京王府。利用人脈在附近皇家寺廟辦起了一所小學,不論出生誰都可以來上學。

1951年,載灃病逝。臨死前還念念不忘自己的兒子溥儀和溥傑,只是可惜他倆還關在撫順監獄。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