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留下半首詩,四百年來無人敢接,朱元璋:這有何難?讓我來

正一品 發佈 2024-04-25T09:08:21.563360+00:00

拋開詩詞水平不談,皇帝都很喜歡在朝堂上吟詩作對,畢竟這既能博得群臣的讚譽,也能在詩壇上揚名立萬,何樂而不為呢?

詩詞歌賦,在唐宋兩朝非常盛行,無論是文人墨客,還是達官貴人,幾乎都能吟誦幾句,就連一國之君也不例外。

拋開詩詞水平不談,皇帝都很喜歡在朝堂上吟詩作對,畢竟這既能博得群臣的讚譽,也能在詩壇上揚名立萬,何樂而不為呢?

就拿乾隆來說,他可是有名的「詩人皇帝」,一生寫詩作詞四萬多首,但卻沒有一首,是被後世人認可的。

與乾隆相比,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的文學水平,明顯就高了不少,他曾寫下半首詩,但400年卻無人敢接下一句。

直到朱元璋成為皇帝後,大手一揮,說道:「這有何難?讓我來!」

趙匡胤的前半句

趙匡胤寫下的前半句為「未離海底千山黑,才到中天萬國明。」

詩句的意思很簡單,說的就是月亮還沒有從海平線升起的時候,大地一片漆黑,但是當月亮升到了天上時,整個大地上的國家都會被照亮。

其實,單從詩句的釋義和文采上來說,並不至於400年來都無人敢接,要問其中原因,還得從這首詩的創造背景說起。

北宋初期,南唐的皇帝和文臣皆善作詩,且常以詩為榮,在他們看來,宋人不過是一些粗鄙的莽夫,只會舞槍弄劍。

特別在與宋朝的來往中,為了取得外交上的勝利,常常試圖用言語,讓對方招架不住。

當時,宋朝大軍包圍金陵的時候,南唐國君派學士徐鉉和宋朝交涉,想要以口舌之辯解決問題。

徐鉉博學多才,能說會道,他見到趙匡胤後,就向趙匡胤吹噓南唐皇帝李煜的才華,說他的《秋月》是出了名的絕世佳作。

趙匡胤一聽,哈哈大笑,說:「這是寒士才會喜歡作的詩,我可不會作。」徐鉉十分不服氣,要趙匡胤也寫一首。

就在群臣面面相覷的時候,趙匡胤悠然吟誦:「未離海底千山黑,才到中天萬國明。」

徐鉉大吃一驚,立馬跪下高呼萬歲。

趙匡胤念出的這句詩,表面上是在寫月亮東升西落的場景變化,實際上是在抒發自己的雄心壯志

月亮指的就是他自己,如今他還沒有一統天下,這天下自然是混亂無比的,可等到他日後問鼎中原,萬國的局面,就會被他終結了

徐鉉是個聰明人,自然能聽出趙匡胤的弦外之音,他明白南唐的命運,終究無法挽回,兩國的談判也沒有存在的意義了。

正是這首詩的創作背景,以及詩中透露出來的那份野心,才讓這首詩近400年來,無人敢接下一句。

畢竟趙匡胤的意向是做天下之主,如果不是身為皇帝的人,接出下一句來,那絕對是死路一條。

朱元璋的後半句

直到400年後,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得知了這首詩的存在,覺得自己與趙匡胤同為開國皇帝,不免有些惺惺相惜,於是便自告奮勇,要補全這首詩。

朱元璋冥思苦想了很久,終於提筆接下:「恆持此志成永志,百戰問鼎開太平」

從朱元璋所作的詩句中,我們同樣能看出他的抱負,為了拯救萬千百姓於水火之中,朱元璋歷經了百戰,才開創下了這太平盛世

不得不說,朱元璋確實算得上是一代偉人了,畢竟從一個人人可欺的乞丐,變成人人跪拜的皇帝,其中的艱辛非常人所能想像。

不過,朱元璋草根出身,並沒有讀過幾天書,所以他的水平與趙匡胤比起來,就相差甚遠了.

很多人認為,朱元璋接的這幾句詩完全就是狗尾續貂,將一篇曠世名作,變成了普普通通的打油詩。

甚至於這後半首詩的水準,許多人還認為這並不是朱元璋的作品。畢竟,這首詩的第一句,是在《後山詩話》中有記載的,而剩下的詩句,都是史書上所沒有的。

但是詩作這個東西,並沒有一個固定的標準,所謂的詩詞水,,也不過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罷了,朱元璋沒讀過書,卻能寫出這樣的句子,已經很厲害了。

兩位帝王合作一首詩,可以說是一段人間佳話了,並且兩人都是開國皇帝,都為國家和百姓作出了很多貢獻。

從某種角度上來說,兩人是真的很有緣分,這場跨越400年的友情,通過這首詩展現到了世人的眼前。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