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古玉精品100件(22)

豫東燕哥 發佈 2024-04-25T09:40:17.714920+00:00

這件玉雙螭耳杯為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的清宮舊藏玉器之一,系明代的工藝,杯高5.2cm,口徑為7.7~10cm。

●085

●名稱:玉雙螭耳杯

●年代:明代

●規格:通高5.2cm :口徑7.7~10cm

●收 藏 者:故宮博物院

這件玉雙螭耳杯為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的清宮舊藏玉器之一,系明代的工藝,杯高5.2cm,口徑為7.7~10cm。

耳杯所用玉料系青玉,玉質較純。耳杯杯體圓盆狀,囗微斂,囗外有陰刻弦紋;兩側有耳為鏤空的螭造型,形體強壯,一側螭頭及前爪伏於口沿,一側在杯口沿下作向上爬狀,形象相近卻又有變化;尾巴分別從後腿繞出貼於各自的一側杯壁,使杯耳的結構在力學上更為合理。耳杯的整體造型別致,結構合理,碾琢細膩,既是雅致的實用品,又是精美的陳列品,不失為明代玉器的代表作之一。

螭為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動物,《說文》釋「螭,若龍而黃,北方謂之地螻,從蟲,離聲,或無角曰螭。」《漢書·司馬相如傳》有「赤螭」,文穎釋「螭,為龍子」;張揖釋「赤螭,雌龍也。」通常人們也將「螭」叫作蟠螭、螭虎、螭龍等,其形象多與虎、豹的形體相似,作為紋樣,最早被用在青銅器的裝飾上,至戰國時才開始用在玉器的裝飾上,一直延續到清代,造型多變,是重要的傳統裝飾紋樣。

●086

●名稱:玉竹筒形杯

●年代:明代

●規格: 高15cm 通寬10.5cm

●收藏者:故宮博物院

這件玉竹筒形杯是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清宮舊藏玉器,為明代的工藝,器高15cm,寬10.5cm。

玉杯所用玉料呈青色,局部有褐色斑紋。其杯體造型為扁圓的三節竹筒形,稍向一側彎曲.顯示著竹的強壯和力度。竹節中間掏膛為杯,最上一節為杯囗,似乎剛剛砍下來;中間一節鏤雕有竹枝和竹葉,生機勃勃;最下一節為杯底、上有削去竹根後遺留下的圓圈紋。竹節間的圓圈凸弦紋富有變化,增強了玉杯的真實感。杯的一側鏤雕折枝梅花為把;在另一側鏤雕一螭虎爬於杯壁,其神態極為生動。玉杯的琢制加工工藝細膩,拋光精到,體現出明代豕玉工藝的高超技術水平,是公認的明代玉雕工藝的代表作之一。

竹是中國傳統裝飾藝術中的重要題材之一,《竹譜》云:「植物之中,有物曰竹,不剛不柔,非草非木,或茂沙水,或挺岩陸。」竹子的生活習性和形體特徵及其實用價值,已成為中國傳統觀象中的重要象徵物。竹歷寒多而校葉不凋,被人們與松、梅並列為「歲寒三友」之一;竹節挺拔而虛心,故又被人們與梅、蘭、菊並列為「四君子」之一,過去的文人多以竹的品行為行為準則,並將其作為賦詩作畫的題材。這一風氣也影響到工藝美術的創作、玉竹簡形杯便是一個成功的例證。

●087

● 名稱:玉雞心佩

●年代:清代康熙

●規格:長 8cm 寬 5.7cm

●出土地點:1962年北京師範大學工地

●收 藏 者:首都博物館

這件玉佩是1962年在北京帥范大學建築工地清代墓葬中出土的,據考證玉佩為康熙年間的作員,較為罕見。玉佩長8cm,寬5.7cm。現藏於兒京首都博物館。

玉佩所用玉料質地上乘、瑩潤潔白、玉佩形體扁平,中心有孔,通體鏤雕錯落有致、層次分明,有上下流動的雲紋,雲紋的造型多有變化,從而使畫面顯得靈活有序,富有生命力。玉佩的琢制加工手法高明,拋光精到細膩,體現了康熙時期的制玉水平。

玉佩的形制系模仿漢代韘形佩的形制製作而成,玉韘在古代被用作射箭用具和配飾,《說文》釋「韘」曰:射決也所以拘弦。以象骨系,箸右巨指」。《詩經· 衛風》中有「童子佩韘」,注曰「能射御,則用韘"、射藝為古代人須掌握的八藝之一,佩戴玉韘是掌握了射藝的標誌。早期的玉韘多有著實用的意義,至戰國時方成為裝飾品。到了漢代,其形制有了更大的變化,玉韘亦成為佩飾的一種,因其外形作成雞心形而被人們稱為「雞心佩」、清代曾大量仿製。韘形佩的裝飾有多種,有動物紋、螭雲紋、龍鳳紋等。通體用雲紋裝飾者是很少見到的。

●088

●名稱:桐蔭仕女玉山子

●規格:高15.5cm,寬25cm,厚10.8cm

●年代:清代乾隆

●收藏者:故宮博物院

這件玉器為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清宮舊藏玉器之一,是清代乾隆年間的俏色玉代表作,通體高15.5cm,寬25cm,厚10.8cm。所謂「俏色」,又稱「巧色」,是指在玉器製作中,將玉料帶有的雜色或雜質巧妙地設計成為作品的有機組成部分,從而巧奪大工,變廢為寶。

玉器所用玉料為新疆和田玉,玉質白,局部留有橙黃色玉皮。作品為立體圓雕而成,中間部位為庭園中的圓門洞,嵌有四扇屏門,其中兩扇活門,中有一縫,似開未開。門內外各立一仕女,一女以手摺花,一女雙手捧物,透過門縫相互窺望。作品的上部及左右利用皮色雕成桐樹垂檐、湖石抱柱;山背有芭蕉叢生。蕉蔭下有石台、石座等,為一幅活生生的江南園林景色。作品的布局合理,設計巧妙,比例適度,琢制精細,藝術性與工藝性在此件作品上達到極高的統一。

玉器的底部平滑,在山石的另一側有弘曆皇帝的御識和題詩,御識文稱:「和闐貢玉,規其中作碗,吳工就余材琢成是圖。既無棄 物,且仍完璞玉。御識。」御詩云「相材取碗料,就質琢圖形。剩水殘山境,桐筐蕉軸庭。 女郎相顧問,匠氏運心靈。義重無棄物,贏他泣楚廷。」未署「乾隆癸巳御題」,「癸巳」即勒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此詩亦被收進《清高宗御製詩四集·卷十三》中,乾隆本人丁「就質琢圖形」句下加注曰:「和閨貢玉,閃琢取鑽心所剩,吳山就其樹,作為是圖。」此汪或可補「御識」之不足。

從乾隆的詩及文中得知,這件作作品利用玉材中心挖去後的剩料,由蘇州玉工琢制而成的。乾隆皇帝非常珍重這件作品,對其匠心獨運的藝術成就和利用"餘材"的作法亦大加讚賞。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