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古城記之海防古城:六鰲千戶所城

鴻源軒圖文廣告 發佈 2024-04-25T13:31:26.324981+00:00

六鰲千戶所城,亦稱陸鰲所城,今稱六鰲古城,位於漳浦縣六鰲半島六鰲鎮西側的青山山腰,山兀起於海灘中,背連大陸,面向大海,側臨浮頭灣、舊鎮港,四周極其空闊。

六鰲千戶所城,亦稱陸鰲所城,今稱六鰲古城,位於漳浦縣六鰲半島六鰲鎮西側的青山山腰,山兀起於海灘中,背連大陸,面向大海,側臨浮頭灣、舊鎮港,四周極其空闊。晴日裡,白雲碧水,銀波閃閃,帆影漁歌,遠山陪襯;星夜中,海風陣陣,輕濤低響,漁火星光,難分難辨。是故有「九龍嶺下日日冬至,六鰲海上夜夜元宵」之說。

六鰲鎮,宋代屬安仁鄉含恩里。元代設青山巡檢司(後改建於漳浦縣十五都浦頭社,嘉靖間移至月嶼堡。)明代屬十五都,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設陸鰲守御千戶所,屬於軍事編制,隸屬鎮海衛。六鰲古城歷代都是海防重地要衝,明代期間對抗禦倭寇入侵起到重要作用。

明洪武二十年(1687年),江夏侯周德興受命管理福建軍務,「經略海上防倭戍守」,經實地考察,在漳州沿海由北而南修建了四座臨海城堡,分別是鎮海、六鰲、銅山、懸鐘,其中鎮海為衛,其他三城分別設立千戶所。明弘治《八閩通志》載:「六鰲千戶所城,在漳浦縣東南十五都。周圍五百五十丈,闊一丈,高二丈五尺,皆砌以石,東西南北各為門,而樓建其上,西北辟水門,女牆凡八百六十又五,窩鋪十又五。」

六鰲所城城牆全部採用長條石砌築,依山勢地形起伏,築於天然岩石上。此城依坡起伏,繞山腰一周,周長1815米、高6米許、厚2米至2.5米,花崗岩條石砌成,呈略顯三角形的不規則圓形,城外以海為濠。城開西南、南、北三門,各門有夯土城樓。又辟有水門,今可見東、西面共5個,用於排洪和戰時應急。還築有墩台、觀察台。臨海建所城環青山山腰,狀如「巨鰲載岳」,命名為陸鰲城,從此青山改稱陸鰲山。

陸鰲守御千戶所,嘉靖年間,衛所鬆懈,倭寇長驅直入內地。嘉靖末年,戚繼光、俞大猷從浙江入閩剿平倭寇後,戚繼光調走,留一部分軍隊駐守福建海防,其中一營人駐陸鰲城外,稱「浙兵營」,曾與銅山土兵營對調。

清代取消軍籍,實行保甲制度,六鰲半島於清初順治年間設陸鰲、龍澳兩保。康熙元年(1662年)「遷界」,村民內遷(部分逃到台灣依附鄭成功),六鰲所城被廢。至康熙十八年「復界」,許多村民沒有回居陸鰲,人口大減。


城中山上之巨石,有「海天一覽」「嵯峨一片石,獨視水中天。大地東南去,群山不敢前」等石刻,乃明代守將所題。城東北隅之外有明代的關帝廟,六鰲山上有天后宮。環城內側,遍栽榕樹,巨蔭蔽日,陰涼肅靜。城北有明代記俞大猷抗倭功績的《憲伯俞公澤枯靖海碑記》。

「武略將軍」石刻


西門,這裡城牆保存較完整。城外坡地,修葺一新,供人們休閒娛樂。城牆上鑲嵌石刻「海天一覽」,巨石鐫刻「武略將軍」,其下小字隸書「管軍副千戶侯」。原來徐氏武略將軍世襲十代人駐守六鰲古城,《漳浦縣誌》載:「徐斌,和州人。祖堅,與子通累功升紹興衛副千戶。斌以永樂間調任。世襲。」

徐斌大概就是世襲武略將軍第一代先祖,從永樂年間到明朝結束的二百年間,子承父業,十代人守衛一座城,這是舉世罕見的感人事跡。現在,徐氏宗親在當地開枝散葉,他們以居住地為名,建立了東海鰲山徐氏聯誼會。


然而,六鰲的武略將軍卻歷久彌堅,愈戰愈勇。徐氏八、九、十世武略將軍徐棟、徐炫和徐堦是傑出代表,三代人前赴後繼,奮發有為。後人為了紀念他們,在城牆上描繪三位將軍的英姿。

崇禎元年(1628年),倭寇在鰲城西南方登陸,徐堦指揮小股軍民引誘倭寇到預設伏擊點,利用石頭陣打擊倭寇,並在海灘上與倭寇生死搏鬥,打得倭寇抱頭鼠竄,登船逃走。崇禎三年(1630年),倭寇侵犯詔安玄鍾湖,徐堦從六鰲出發,經杜潯、雲霄沿路追擊,並在玄鍾湖與倭寇大戰三天三夜,取得玄鍾湖大捷。


清朝初年,為了削弱台灣鄭氏海軍,朝廷實行遷界禁海,《漳浦縣誌》記載:「梁山以南,舊鎮以東皆為棄土。」六鰲所城因此被廢。復界以後,百姓多數沒有回遷。其次,清政府廢除衛所制度,取消軍籍,實行保甲制度,六鰲所城從軍事要塞變成民居駐地,失去了以往的軍事地位。加上所城地處山上,飲水困難,不是宜居之地,漸漸頹廢變成今日的模樣。(以上「武略將軍」資料來源,作者陳旭山)

作者介紹:方港水,1951年6月出生,龍海區榜山鎮崇福人。龍海市第八中學教務處主任,中學高級教師,2011年6月退休。2012年受聘龍海市政協文史委文史員至今,龍海市月港海絲文化研究會理亊。


圖片:方港水 南風僑批錧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