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賈小利,怎及家國大利?【文案】

見史簡談 發佈 2024-04-25T17:29:45.247850+00:00

你是呂不韋,出身於商人世家,年紀輕輕就往來各地,利用信息差,低買高賣,積累萬貫家財的同時,也積累了大量的商業經驗。


你是呂不韋,出身於商人世家,年紀輕輕就往來各地,利用信息差,低買高賣,積累萬貫家財的同時,也積累了大量的商業經驗。

當然,更大的,是你的野心。

一個偶然的機會,結識了秦國質子子楚,驚為天人,你看到了商機。

但由於這個商機前所未有,你也不清楚到底能不能成,你想到了一個人,一個既是精明商人又是你血親的人,你的老父親。

興沖沖的跑回家,問了老父親三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耕田之利幾倍?

老父親認為是十倍。

珠玉之贏幾倍?

老父親認為百倍。

重點來了,立國家之主贏幾倍?

老父親沒說話,只是抬頭看了你一眼,作為一個精明的成功商人,你的老父親,肯定是知道這裡面的利害關係的。

但是看到你那勢在必得的眼神,又不忍打擊你。

你看老父親沒說話,終究還是沒忍住,耕田務農,面朝黃土背朝天,一年到頭,不見得能豐衣足食。

從事商賈,獲利良多,或能富甲一方,但當時的世道,重農抑商,地位低下,不見得能遺澤後世。

而建國立君,潑天富貴不說,澤可以遺世,怎麼著也該嘗試一下。

思慮良久,你的老父親只說了兩個字,「無數」。

得到老父親肯定的答覆,這時候你該想的第一件事,自然是想辦法說服當事人,子楚。

難不成自己建國嗎?怕不是嫌命長。


以你現在所掌握的信息。

秦國質子子楚,身為質子,說白了就是人質,必然不受秦國寵愛。

子楚在趙國的生活,也是極為困窘,就連日常乘坐的車馬,都是破破爛爛,顯然也不受趙國禮遇。

那麼以子楚的角度去考慮,自己好歹也算是大秦王室子嗣,卻生活的連個普通人都不如,怎能甘心。

這就是機會呀,子楚的想法,就是擺脫當下的處境,只要能幫助子楚擺脫當下的處境,何愁大事不成。

你找到了子楚,聲稱能幫助子楚光大門庭。

雖然子楚不信,但也多少明白了你的意思,還是邀請你坐下詳談。

你的想法很簡單,就是秦王已老,保不准啥時候,現在的太子安國君,也就是子楚的父親,就會繼位稱王。

到時候太子的位置也就空了出來。


可是安國君二十多個兒子呀,子楚既不是嫡長子,也不是幼子,母親也不受安國君寵愛,否則也不可能常年被抵押在諸侯國當人質。

如果想要幫子楚競爭太子,起碼得先讓子楚回到安國君身邊呀,也只有這樣,才能跟其他的兄弟站在同一個起跑線上,去競爭這個太子之位。

否則子楚別的兄弟都在安國君身邊,爭這個太子的位置,就子楚遠在諸侯國當質子,怎麼競爭?

隔空競爭嗎?

那時候也沒有wife呀。

可是說的簡單,怎麼回去,能回去早就回去了,子楚的才能,在諸多兄弟中不算出眾,又是扣在趙國的質子,壓根就回不去。

這其實也是子楚一直糾結的一個問題,想擺脫現狀,卻左思右想無能為力。

這辦法不就來了嗎,子楚的才能不夠優秀,你可以讓他變得優秀呀,無法改變子楚自身,還不能給他找些人才出謀劃策嗎?

只要子楚的表現出眾了,就算子楚暫時還不是自由身,這些消息傳不到安國君的耳朵里,但你是呀,你可以替代子楚,前往秦國遊說,一個才能出眾的子嗣,沒有哪個國君不喜歡。


其實這裡你也有私心,安國君二十多個兒子,為什麼獨獨挑了被當成質子的子楚。

不是因為你遇到子楚的時間早。

而是因為你清楚,如果你找的是待在安國君身邊的子嗣,你在這些王室子嗣的心中,頂多就是一個優秀的門客,或者優秀的謀士,原生階層的差距在那放著。

人家是王室子弟,你也就是一個商人,哪怕你再富,在當時那個時代,從事的也是末業。社會地位甚至還比不上農業。

但是子楚不一樣,子楚雖是王室子嗣,但境遇太差,連基本的自由都沒有,如果你幫子楚擺脫了當下現狀,甚至還將子楚捧上了太子之位。

那麼對子楚來說,你可就不是一個單純的謀士了,而是形同再造的恩人吶。

雖不至於像子楚說的分秦國與君共之。

起碼的榮華富貴肯定少不了,而且還是確保能遺澤後世的那種。

尤其關鍵一點,就算找那些離安國君近點的王室子嗣,遊說的流程其實都大差不差,無非就是省力一點,很多事情不用自己親自跑。

可對這種層面的事情來說,過程里出力越多,往往收穫就越多,是成正比的。

如果找的是安國君身邊的那些王室子嗣,能自己親自做的事,還是給自己增加印象分的事,為什麼要找你一個門客代勞?

子楚是沒得選,只能由你代勞。

這就是區別。


想明白了這一點,你也就踏上了前往秦國遊說的路途。

當然,記得給子楚留下500金,用於日常生活,以及結交賓客,要是沒有點東西探路,哪會有賓客願意結交這麼 一個落魄的王室質子,給子楚當食客呢?

等你到了秦國,按理說,想要表現子楚的優秀,指定是找安國君,但安國君是誰呀,沒點本事能當得了太子嗎。

好端端突然有一個人過來找自己,說被他當成質子的子楚非常優秀,豈不是變相嘲諷他看走了眼?

這肯定是不行的。

而你出於商人的本能,意外得知,深受安國君寵愛的華陽夫人,沒有子嗣。

辦法來了。

對華陽夫人來說,比較重視的是什麼呀?

是她自己的美貌。

因為華陽夫人很清楚,如果自己的容顏不再,自己又沒有子嗣,那麼當安國君不再寵愛的時候,自己所擁有的一切,都將會距離自己越來越遠,甚至一朝散盡。

除非華陽夫人能為安國君生下一個孩子,並立這個孩子為安國君的繼承人。


可要能生早就生了,萬一生不下呢?

最簡單的辦法,無非就是憑藉現在自己的受寵,從安國君的兒子裡面,再挑選一個不受寵的,當自己的義子,然後吹吹枕邊風,讓安國君愛屋及烏,把這個義子立為繼承人。

這麼一來,如果華陽夫人以後能有自己的子嗣,那也不遲。

如果沒有,那麼華陽夫人所認下的這個義子,就是華陽夫人未來的靠山,由於這個義子本就不受寵愛,也不用擔心失控,再加上華陽夫人的提攜,自己就會主動依附華陽夫人。

而這些個條件,子楚都滿足。

但是你又見不到華陽夫人,也就沒辦法將子楚推薦給華陽夫人。

當然也不用擔心,就算見不到華陽夫人,也還有華陽夫人的家人存在呀。

所以你耗費五百金,提著厚禮,找到了華陽夫人的姐姐,明面上說的是要給華陽夫人獻禮。

但實則,這些厚禮,就是給華陽夫人的姐姐送的。

為的就是讓華陽夫人的姐姐,能給華陽夫人帶個話。

也就是我前面說的那些,讓華陽夫人清楚自己需要一個義子,而且還要將其暫時立為安國君的繼承人,來規避自己未來失寵後所可能失勢的風險。

順便提一下被扣在趙國的質子子楚,才能多麼優秀,結交的賓客多麼廣泛,然後再說些場面話,什麼把華陽夫人當成自己親生母親看待,想日夜侍奉安國君和華陽夫人之類之類的。

如果從華陽夫人的角度看,確實也再找不到能比子楚更適合做這個義子的,不但不受寵,甚至相當落魄。

暫時將子楚立為安國君的繼承人又如何,以子楚的質子身份,能不能回來還說不準。

那自己就還有為安國君生孩子的機會,實在不行,交換質子就是了。

而且以安國君對華陽夫人的寵愛,自己的夫人沒有子嗣,萬一自己以後先走了,總得給夫人找個依靠吧,何況子楚也是自己的親生兒子,沒理由不答應。


當即刻下玉符,決定立子楚為安國君繼承人。

只要未來安國君繼承了王位,且華陽夫人沒有子嗣,子楚也沒有犯什麼大的過錯,那麼這個太子的位置,基本就是子楚的沒跑了。

至此,大局已定,你憑藉著商人對商機的敏感,對人性的洞察,輕輕鬆鬆就把落魄的質子子楚,捧成了安國君太子位置的繼承人。

剩下的,就是靜待時機成熟,送子楚回歸秦國。

如果單憑子楚自己,想要回歸秦國,基本只有一個可能,就是秦國與趙國交好。

但這個可能也不太可能,要是交好的話,子楚又怎麼還能成為質子。

但是對你來說,不難。

趙國不比秦國,子楚在趙國的身份是質子,說白了就是人質,如果秦趙交好,趙國自然是主動釋放。

如果秦趙交惡,趙國不放子楚還不能跑嗎?

只要跑到秦軍大營,趙國他還管得了嗎?

子楚的繼承人身份,又沒有公開,就算跑了,到時候大不了再另外送一個質子,反正不是子楚就行。

以子楚之前在趙國的落魄,單憑自己,肯定是跑不了的。

但是你不一樣,出身商人世家的你,別的沒有,就是錢多。

而子楚逃跑的時候,所面臨的問題,往往也都是來自趙國下層官吏的監視,或者守城官吏的阻撓。

對這些人來說,或許不是全部,但總有那麼一部分,比較貪戀榮華富貴。

只要提前布局,就不信趙國的守城官吏全部都是忠君愛國且知曉其中厲害的人。


公元前257年,機會來了,秦昭王派兵圍攻邯鄲,子楚的質子身份失效,為了脫身,你也真是下了血本,之前給華陽夫人獻禮,都還只是準備了500金的禮物。

但這次為了脫身,買通守城官吏的時候,拿出了六百斤,不是六百金,是六百斤金,甭管當時的金到底是黃金還是銅,反正不少。

子楚也因此得以順利脫身,回歸秦國。

公元前251年,秦昭王去世,安國君繼位為王,是為秦孝文王。華陽夫人為王后,子楚為太子。

公元前249年,秦孝文王去世,子楚繼位,是為秦莊襄王。

子楚也沒有違約,尊奉華陽夫人為華陽太后,生母夏姬,為夏太后。

而你,也因為一路扶持子楚,並瞻前馬後帶領子楚逃出生天的原因,被子楚任命為丞相,封文信侯,食邑十萬戶。

但誰也沒想到呀,你的野心很大,繼承莊襄王大統的太子嬴政,比你的野心還大,而且你摸不准嬴政的需求。

回顧歷史,你呂不韋,是個奇人。

洞察人性,能精準的抓住人的需求,並憑藉三寸不爛之舍以及之前經商積攢下來的家底,解決這個需求。

但終究有其時代的局限性。

你的老父親告訴你,立國家之主,贏利無數,重在利,不在政,包括你,也是這麼認為。

因為在此之前,分封制下的各路諸侯,他們的發展和崛起,都是這麼過來的。

自然而然,呈現在你眼中的,就是只要秦國強大,那麼這個利,就沒有上限。

所以當你封侯拜相以後,你就會認為只要秦國足夠強大,只要你還認秦王為秦國之主,那麼秦王,就不會對你加以限制。

包括莊襄王的兒子,嬴政。

再者,當你看到魏國有信陵君,楚國有春申君、趙國有平原君,齊國有孟嘗君,他們都禮賢下士,廣結賓客卻毫無影響,甚至好評一片。

你作為秦國丞相,秦國文信侯,食邑十萬戶,難道就不想比個高低勝負嗎?

當然想,所以你也廣結賓客,門下食客三千人,還著書立傳,號稱《呂氏春秋》。


但你唯獨沒想到,你眼中的利,可以讓你呂不韋遺澤後世的大利,對始皇嬴政而言,終究也還是商賈小利。

嬴政的野心,是家國大利,重在政,不在利。

就像始皇曾經說過的,天下共苦戰鬥不休,是因為有諸侯王的緣故。

只有家國一統,民生安定,方為大利。

這是你和嬴政的區別。

所以你的那些個廣結賓客,禮賢下士、名揚四海,在始皇嬴政的眼中,就是與民爭利,謀己之私,跟嬴政的野心,是衝突的。

但是念在你一路扶持莊襄王,功勞甚大,不忍處罰,始皇嬴政最終還是決定讓你遷回河南封地食邑,十萬戶,足夠你遺澤後世了。

但誰知,摸不准嬴政需求的你,沒有明白秦王的意思。

回到封地一年多,又是各路賓客絡繹不絕,而且是來自各諸侯國的賓客,對始皇嬴政來說,他的野心,是家國一統,民生安定。

而今你的所作所為,對始皇嬴政來說,又何嘗不是養虎為患呢?

但還是不忍重罰,只是給你寫信,想再敲打你一下,讓你和家眷遷往當時人煙稀少的蜀地去居住。

這個時候,你才算是明白了秦王的野心,但依舊會錯了秦王的意思。

你把始皇嬴政的敲打,當成了逼迫。

最終飲鴆而亡。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