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一日:夜宿本能寺,吃三島亭和牛,走哲學之道

阿布旅行手記 發佈 2024-04-25T18:07:09.256966+00:00

本能寺大門口/阿布旅行手記攝繼續我們的京都之旅,繼前一天逛了清水寺,再去大阪關西機場接到布丁先生,晚上9點多鐘,我們又從大阪回到了京都(具體點擊:清水寺荒野求生),這次沒有再住西本願寺的宿坊,而是又換了個地方。

繼續我們的京都之旅,繼前一天逛了清水寺,再去大阪關西機場接到布丁先生,晚上9點多鐘,我們又從大阪回到了京都(具體點擊:清水寺荒野求生),這次沒有再住西本願寺的宿坊,而是又換了個地方。

這個地方,便是位於京都市中京區下本能寺前町522號,在日本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本能寺邊上的宿坊。

至於從本能寺宿坊醒來的次日行程,也變得比較隨意。早上本能寺參觀,中午則去吃了上次到京都被拒之門外的三島亭(具體點擊:京都19時),下午則再次回到東山觀光圈,走了著名的哲學之道。

這三個地方,對於很多遊客都不算陌生。尤其是哲學之道,它是京都賞櫻勝地之一,本能寺則更迎合日本戰國史愛好者的口味,三島亭是一家在京都營業上百年的和牛壽喜燒老鋪,都挺值得結合阿布旅行手記的體驗再說一說。


夜宿本能寺

先從夜宿本能寺宿坊說起。

當時為什麼要住一晚本能寺宿坊?並不是因為它的宿坊非常有特色,而是因為一個歷史事件——本能寺之變。

至今仍能記得起2005年森本浩史執導的日本歷史劇《國盜物語》,在劇中,即將統一日本的織田信長夜宿本能寺,卻不料手下明智光秀叛變,在夜晚率兵包圍了本能寺,並喊出了那句有名的「敵在本能寺」進攻口號。

本能寺內的織田信長,獲知明智光秀的部隊反叛後,自知已無生還希望,便唱著自《平家物語》平敦盛之死而來的幸若舞曲:「人生五十年,如夢似幻般,一度得生者,豈有不滅乎。」在火海中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歷史上真實的本能寺之變,織田信長究竟唱沒有唱那首「人生五十年」,不得而知,但本能寺確實在1582年6月的一個夜晚被付之一炬,在火海中,織田信長屍骨無存。而本能寺之變不久,織田信長的另一位部將豐臣秀吉,在天王山之戰中擊敗明智光秀,並在隨後幾年統一了日本。

織田信長從一個被眾人嘲笑的「尾張大傻瓜」到制霸日本多半國土的這一進程,也是日本戰國時代最為迷人的一段,可沒想到,又戛然而止於本能寺之變,天下不屬於織田信長,卻也不是後來統一日本豐臣秀吉的,而是最終落到了德川家康手裡(具體點擊:家康的才能)。這樣一個作為歷史節點的本能寺,無疑對阿布旅行手記有著莫大的吸引力。

說來也奇怪,這座始建於1415年的寺廟,一直處於破壞再重建的輪迴當中。本能寺之變前,它已有兩次重建,本能寺之變206年後,它再被不明大火燒毀,再到1864年明治維新,它又被炮火擊毀,而阿布旅行手記這次要去的本能寺,則已是1928年重建後的模樣。

我們入住的具體位置,當然不在本能寺內,而是緊挨著它北邊的——ホテル本能寺,翻譯過來,就是本能寺酒店的意思。不要說它的名字不像宿坊,它的建築,也完全是現代酒店的模樣,一棟7層的高樓,而它北邊馬路的對面,則是京都市役所,即京都市政府所在地。

但人家確實就是一家宿坊,就比如晚上11點之後不再辦理入住手續。我們從大阪再次回到京都時,已過了晚上9點,又去吃了一頓牛角烤肉,再走到本能寺酒店,已是10點半,想著還沒到11點,應該還有人,但到大門前才發現,它竟然已經閉門了,大堂的燈也處於熄滅的狀態。

再借著路燈和手機,仔細看了大門前的告示,原來還有一個夜晚門鈴的按鈕,按了那個門鈴沒多久,終於從內堂鑽出來一名和尚,這才辦理了入住手續。

本能寺酒店一共有72間客房,有睡床的西式房間,也有榻榻米的和式房間,我們住的則是和式,空間大約10平方米左右,帶一個洗手間,不算很大,也沒什麼歷史氣氛,只是比較安靜,也還算不錯,並且還有大浴池可泡。

第二天起床,在本能寺宿坊吃早飯,它沒有餐廳,所以早上8點,會有穿著和服的服務員,端著漆器餐盤,將早飯送至房間內。這個早飯的味道,也只能說一般,能吃飽,但不至於給人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吃罷早飯,看時間還早,布丁也還沒起來,安娜就去體驗下它的大浴池,這個大浴池,也不是全天24小時的,而是早上最晚泡到10點。

到了浴池,可能因為時間比較晚,所以裡面沒有人,只是進門忘記脫掉拖鞋,徑直就走進去了,剛走到池邊,忽然就聽到一個女性的聲音,用日語喊了一聲「姐姐」,回頭一看,一位身著工作服,兩鬢斑白的大嬸,指了指腳下的拖鞋。這才意識到沒有脫鞋就進去了,又趕緊把鞋子放到了門外。

事後回味,被比你大很多歲的阿姨叫「姐姐」還是挺奇妙的。再後來,對日文了解得更多才知道,似乎日本人對陌生女性客氣一點的叫法,就是叫「姐姐」。這跟在上海鄉下,被六十歲大叔喊「阿姨」,大概算異曲同工。

本能寺酒店的大浴池,儘管不是新穗高溫泉鄉(具體點擊:新穗高泡溫泉)那種露天池,僅僅室內一個10平方米的大水池,但當天內里沒有其他客人,包場的感覺總是很好。在日本過夜一旦習慣了大浴池的存在,恨不得每晚都住有浴池的旅店。

早上10點退房,又到門口便利店買了點零食,然後就去了本能寺內。

和在歷史劇里看到的本能寺似乎很大的感覺不一樣,現實中的本能寺,和西本願寺相比起來,它只能算是座小小廟,它的正門,比預想的要小很多。當天天氣也不是很好,陰天,又因為下了一晚上的颳風和下雨,京都市區的櫻花也被吹落無數,進去後,就看到本能寺之變合祀墓周圍,散落了一地的櫻花花瓣。

當時稍微有點失望,畢竟是櫻花季,遇到這樣的鬼天氣,但看到本能寺內凋零的櫻花花瓣,想到那句「人生五十年,如夢似幻般」,櫻花盛開的時候很漂亮,一夜風雨便會迅速凋落,和織田信長大開大合的人生很類似,倒是很應景。

本能寺內,因為地方小,其實並沒有太多可逛的。如今能記得起的,除了本能寺之變合祀墓,還有個信長公廟,外加一個大殿寶物館,作為外國遊客,也只能說是「到此一游」而已。


三島亭吃和牛

逛完本能寺,也快12點了,阿布旅行手記的下一站,就是距離本能寺步行只有200多米,位於寺町京極商店街上的三島亭壽喜燒餐館。

去吃這家館子,是因為一年前初次來京都時,逛到這兒看到它樓下店鋪里擺賣的和牛肉很好吃的樣子,又看招牌,像是一家老店,於是就想進去吃,卻不承想,因為沒有預約,被一位戴眼鏡的老先生拒之門外,這次提前1個月托在日本的朋友預約了,算是了結上次沒有吃上的念想。

說起三島亭的預約,也是很有趣。

起初呢,三島亭只要預約,有座位就能進去吃,但我們這次,卻發現只有住在日本當地的人才能預約,所以才託了在日本的朋友幫忙。朋友預約之後還反饋說,現在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後來遊客預約的多了,放鴿子的遊客也多了,結果就只能日本當地人才能預約,當時只是不需要提前預付預約金;再後來,它又換了一種方式,即外國遊客可以通過它的網頁預約,但得全額先把飯錢給付了。

大概是因為那會被外國遊客放鴿子很不爽,等我們推門進去,門口接待人員發現我們是外國遊客,當時看我們的表情,已不是上一次那樣的滿臉笑容,而是好像我們欠他錢一樣,不是很開心。

那還能如何,這次我們預約了,人到了,再不開心也得接待呀。

就這樣,我們上了一段木樓梯,被帶到了一個鋪著紅地毯的夾層位置,環境很侷促,當時不免胡思亂想,不會就在這個地方吃飯吧?接著沒多久,證明我們想多了,那裡只是個等待間。

大概等待了5分鐘左右,出現了一位身穿和服的女服務生,將我們帶到了真正的二樓大堂,這是一個鋪著榻榻米的大廣間,大致有十幾張桌子,還是挺寬敞的。當時用餐的食客並不多,五六桌而已,桌子是很亮的八邊形紅色桌面,中間一個電烤爐,只是桌子和凳子都比較矮,看上去有那麼點老氣,筷子也是一次性的。

再看服務生遞給阿布旅行手記的餐單,上面只有兩種價格的單人份套餐,5000日元和8000日元的,我們問,是不是可以選不同價格,比如安娜選5000日元,布丁選8000日元,對方說不行,套餐必須得同一個價格檔次。

又問不同套餐差異在哪裡?對方答曰:肉的品質有差異。

考慮到日本餐廳的午間套餐,比晚上的性價比更高,我們在這兒也就吃那麼一次,就選擇了更貴的8000日元套餐。

定好價格,服務生又問怎麼做,有三種做法,壽喜鍋、烤肉和涮鍋。雖然這家店的招牌是壽喜鍋,但我們沒有選,因為裡面有甜醬油,不是很喜歡吃甜口,涮鍋呢,就是中國人一般理解的火鍋,也沒什麼意思,那就選烤肉吧,看看這家見不到燒烤架的店,是怎麼烤和牛的。

再待我們點的套餐端上來,這才看清楚,兩份套餐1.6萬日元,也就6塊看著比較厚,稍微大塊點的和牛肉,外加一堆很日常的蔬菜,種類倒是挺豐富,有白菜,金針菇、洋蔥、香菇、青椒、南瓜,還有大蔥和茄子。而人家烤肉,用的不是烤肉架,而是一個八邊形的疑似鐵鍋。

那時那個心情,就在想,不是吧,就這麼點,能吃飽嗎?感覺好虧!

然後,服務生開始烤,烤了一半肉之後,再烤蔬菜,再給你把肉和蔬菜夾到盤子裡。

烤好的肉入口,頓時又滿意了起來,因為確實入口即化,香味特別明顯,現在回憶起來,曾經在高山飛騨吃過很多家店的烤和牛(具體點擊:發現飛騨和牛),雖然味道不差,但和三島亭的風味仍然不能比,僅僅入口即化這一點,高山就沒一家店能和它比肩。

吃了烤肉再吃蔬菜,本來想著,這個蔬菜就隨便吃吃吧,又沒想到,蔬菜居然每種都特別甜,能吃出蔬菜那種特有的本味,差不多就是我們在上海,用偏有機的方式種出來蔬菜的味道,此前在其他館子裡,幾乎從來沒吃到過那樣品質的蔬菜。

就這樣烤了兩三輪,肉和蔬菜都吃完了,還真的吃飽了,真是不可思議。吃完之後,又上了一道甜點。之前查過資料,知道這家店夏天的甜點,是夕張的哈密瓜,但現在是春季,自然沒有,還有些遺憾,沒想到它們上的是一道什錦果凍,意外地覺得好吃,滿意度很高。

這時候,才覺得人家收你每位8000日元是有理由的,不算貴!

因為這頓飯的體驗,也讓阿布旅行手記對這家店好奇了起來,後來做功課,才了解到它更多不為人知的一面。

就比如用電鍋而非架子烤,確實是有點老氣,但是,人家從1940年前後就開始電烤了,從這個意義來說,它在當時卻真正是一家時髦的店鋪;同時,這家店確實很古老,1873年就開業了。

人家的自述資料顯示,他們的創始人,原本是會津藩的公家侍從,明治維新後,因為在長崎看到用牛肉做料理的方式,回到京都便開了這家三島亭。在當時,他們就以最高規格為目標來做牛肉,最誇張的時候,他們買下最好的和牛,然後牽著牛到店裡給客人展示。

三島亭的和牛,為什麼能做到入口即化?蔬菜為什麼那麼好吃?直至阿布旅行手記去年查到他們當家人的專訪,才終於揭開謎底。

這位當家人說,他們將A5級別的整塊和牛買回來後,還要在0到-1攝氏度、濕度保持在75到80之間的無塵室,放置1個月熟成,以讓牛肉的血水慢慢流乾淨。這也是不做真空包裝,傳統的熟成方式,它有一個問題,那就是熟成好的大塊牛肉,表層的肉會幹掉,那就只好切掉,只用內層濕度合適的肉。也是因此,他們的和牛肉成本更高。

成本高又如何呢?人家的肉確實風味更濃郁,價格再高,仍然也是要預訂才能吃得上。並且,這些年來,三島亭的套餐價格,還在繼續走高。到去年,已是人均2萬日元的水平,至於我們吃到的8000日元套餐,現在已經沒有了,起步價就是1萬日元。

他們家的蔬菜呢,還是從三島亭當家人的專訪來找答案。

那位當家說,他高中畢業就去修業,當了廚師,如今50多歲又去東京農學院讀了大學,好像還是研究生,專門研究蔬菜。這樣說來,那他們家的蔬菜,想必來路比較高級。

這些年,阿布旅行手記也安排了不少定製用戶在日本各種地方吃和牛,包括最好的神戶牛,以及東京那家川普吃過的Ukaitei(具體點擊:米其林餐廳吐槽實錄),等等,但凡是同時吃過三島亭的,反饋出奇地一致,那就是三島亭的牛肉更好吃,性價比也更高。看來,食材真的才是美味王道。


走哲學之道

三島亭吃飯出來,已是下午2點半,沒想到這頓飯吃那麼久,那接下來去哪裡逛呢?不想太趕路,又是櫻花季,那就坐公交再回東山觀光圈,到京都一個出名的地方賞櫻吧,正好飯後消食,這個地方,就是哲學之道。

哲學之道得名於100多年前,京都大學一位挺有名的哲學教授西田幾多郎,他每天會沿著從銀閣寺(東山慈照寺)到南禪寺的一條小路散步思考。這條小路旁邊,是一條連接琵琶湖,有上百年歷史的輸水渠,水渠兩邊種著綿延兩公里的櫻花,遊客紛至沓來,久而久之,它就成了賞櫻勝地哲學之道。

不得不承認,單聽「哲學之道」這個名字,還是挺有意境,但真正到了那兒,尤其是櫻花季,就會覺得自己特別傻,並且比去清水寺還要傻一些,讓人有一種自己鄉下家門口的油菜花開了,吸引了一群城裡人在田邊的水渠走,還要擺弄出各種造型拍照的那種莫名其妙感。

我們從銀閣寺下的車,再轉至哲學之道往南走,打眼望過去,一路上都是人,人多到看不到盡頭,天上還下著雨,這些雨中的遊客,更像是遊行而非賞櫻,如此場景,真是讓人煩躁。

越往前走人越多,而且大部分人都很興致勃勃,下雨打傘還要在水渠旁邊各種凹造型,但實際上,路人過往匆匆,怎麼看都沒有一個乾淨點的拍攝角度,這人物照還能拍得那麼起勁,實在是無法理解。倒是哲學之道的櫻花,並沒有如京都市區那般被風雨打落,開得非常盛大。

阿布旅行手記也不過是飯後散步消消食,為什麼要和那麼多人擠在一起逛哲學之道?想著,從地上撿起一朵飄落的櫻花,看了看地圖,而後拐入了和哲學之道東邊,與它平行的一條小道上。

這條小道,也是附近居民區範圍的路,往南向南禪寺方向走,慢慢上了一點坡道路,提示著行人,這也是東山的一部分。轉入這條小道,馬上就安靜了下來,路上沒有人,甚至你不會覺得旁邊就是遊人如織的哲學之道。

繼續往南,走了大約兩三百米,左手邊出現了一個茅草屋頂的山門,再看地圖,這是一個叫法然院的小廟,也沒有人進出,那就進去看看。然後進了山門,順著坡道入內。

上去之後就覺得,雖然它是個寺廟,但更像是個茶室的庭院,庭院裡還有個叫「洗心庵」的地方,並有告示牌提示可以進去喝茶,還有茶點提供,嗯,確實是個茶室。只是當時肚子太飽,實在沒繼續吃喝的心思,所以在庭院裡稍微逛了下就出來了。

就算是出來,剛才在庭院裡的印象,仍總讓人覺得眼熟,只是當時沒想起來,直至後來忽然發現,這不就是日本老電影《細雪》裡的那雪子的相親對象,那個京都沒落貴族家的感覺嘛?

再後來,終於發現,日本多次被提名諾貝爾文學獎的大作家,《細雪》原著作者,《源氏物語》現代文譯者谷崎潤一郎的墓地,竟然就在法然院內。或許,他活著的時候,也把法然院的美感寫進了自己的小說里。

法然院內,還有谷崎潤一郎和他太太的墓碑,這也是看別人遊記才發現,墓碑是天然的石頭所做,上面各只有一個大字——「寂」和「空」,那是谷崎潤一郎生前分別給自己和太太題的字。雖然只是一個字,後來翻圖,發現書法確實不錯。現在想起來,仍覺得當時可惜,沒有親眼觀摩,這大概也是京都魅力所在,你去過一個地方,總會錯過了一些東西,以後想起,就會想再去看看。

再順著法然院山門前的小路往南走,身邊也陸續多出了一些行人,繼續往前,又看到一個和法然院山門很像的山門,也是茅草頂,名字叫做「安樂寺」。門口立了介紹牌,還是多國語言,它和免費的法然院不一樣,你進去得交上500日元的參訪費用。當時覺得不划算,就沒進去。

後來查資料,包括更多定製用戶的反饋,又有了新的發現,原來法然院和安樂寺,都是淨土宗的單立寺院,屬於同一個派系,只是前者是師傅建的,後者是徒弟建的。

紅葉季時,這兩座寺廟因賞紅葉而聞名,到時候就不會如櫻花季這會人流稀少,屆時你要到這條路賞紅葉的話,倒是去付費的安樂寺更合適,遊客相對更少一些。至於哲學之道,紅葉季那會倒又變得安靜一些。

在安樂寺門口停留之後,看天色已晚,腳力也有些跟不上,我們就再沒有繼續往南走,而是換了輛巴士前往京都站,當晚準備到大阪去住,這次京都行程就這樣結束了。京都這座城市,如果不是連續住上個十天半個月,無論如何也是逛不完的,時間安排得有限,那就只有下次再來了。念念不忘,總有迴響。

也是因為總有迴響,就算遊記中的人即將前往大阪,但此次要和大家分享的京都行程並未完結,並且還分別是1.5萬字和8000字的兩篇大稿,接下來的兩個周末會繼續更新,可以提前劇透一下,它相關京都老鋪和京都櫻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