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昭襄王為什麼要殺白起?

塞上杞鄉 發佈 2024-04-25T20:00:27.969619+00:00

#歷史開講#秦昭襄王是戰國時期秦國在位最長的國君,從公元前306年一直執政到公元前251年,在位一共56年。

秦昭襄王是戰國時期秦國在位最長的國君,從公元前306年一直執政到公元前251年,在位一共56年。但是他真正親政的時間卻遠沒有這麼久,從公元前306年到前266年一共41年時間裡,秦國大權一直在他母親也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秦國宣太后(羋月)之手,宣太后主政時任用弟弟魏冉、羋戎以及兒子公子悝、公子芾等四貴主政,昭襄王幾乎是被架空,一定程度上造成秦國國內只知有太后和四貴,不知有秦王的局面。直到范睢入秦,昭襄王才在范睢「固干削枝」的建議和策略之下廢宣太后,將魏冉、羋戎、公子悝、公子芾等四貴驅逐出秦國,這才正式收回了大秦帝國的王權。

秦國之所以能最終在秦始皇手上完成統一,功勞最大的三大名相是商鞅,張儀和范睢;但是戰功最大的名將毫無疑問當屬白起無疑,正是白起幾次大規模的殲滅戰坑殺了關東六國大量的有生力量,特別是長平之戰一戰就坑殺四十多萬精銳的趙軍,使得六國無一例外的力量得到極大削弱,為日後秦王政掃清了障礙。

白起,戰國時期秦國名將,兵家代表人物之一,位列戰國四大名將之首,他一生指揮大小戰役七十餘場,無一敗績,六國命喪其手士兵達百萬之多。著名的戰役主要有伊闕之戰、鄢郢之戰、華陽之戰和長平之戰。

伊闕之戰發生於公元前293年,戰場在今河南省洛陽市一帶。此戰,白起僅僅率領了10多萬的秦軍,卻擊敗了韓國、魏國、東周國組建的24萬大軍。

鄢郢之戰,發生於公元前279年到公元前278年。白起率領的秦軍可謂是孤軍深入到楚國腹地。不過,在背水一戰的氣勢下,秦軍不僅攻破了楚國的都城鄢城、郢城,還獲得了楚國的大片土地。

華陽之戰發生於公元前273年,趙國與魏國進攻韓國的重要城池華陽。韓國立即向秦國求救。得知這一消息後,秦昭襄王便派遣武安君白起、穰侯魏冉和客卿胡陽率軍救援韓國。在華陽之戰中,白起率領的秦軍從都城咸陽出發,並且以平均每日急行百里的行軍速度進行長途奔襲。此戰,魏國和趙國的十多萬大軍被白起殲滅。在白起的一生中,幾乎每一場戰役都會追求對山東六國有生力量的殲滅,這為秦始皇一統天下奠定良好的基礎。

長平之戰,開始於公元前262年,並在公元前260年迎來了決戰階段。眾所周知,長平之戰是秦國和趙國這兩大強國之間的戰略決戰。在這場戰役中,秦國一開始沒有讓白起指揮秦軍。不過,趙孝成王怕再拖下去對趙更加不利,遂棄用偏於防守的名將廉頗,而起用趙括代替廉頗。得知趙括取代廉頗的消息後,秦昭襄王暗中換帥名將白起,白起針對趙括急於求勝的弱點,採取了佯敗後退、誘敵脫離陣地,進而分割包圍、予以殲滅的作戰方針,最終獲得戰爭的勝利。總的來說,在長平之戰中,白起殲滅了40多萬的趙國大軍,導致趙國元氣大傷,促使山東六國再也無法單獨抗衡秦國。

可是就是這樣一位戰神,長平之戰成就了他人生的巔峰,但同時也是他敗亡的開始,這裡說的敗亡不是說他軍事上的失敗而指的是他人生的失敗。長平之戰後白起主張趁大勝之機一鼓作氣圍困邯鄲拿下趙國(從日後形勢的發展來看,久經沙場的白起的觀點無疑是正確的),可是當時的秦國相國范睢卻嫉妒白起的軍功,如果因此攻滅趙國那麼白起的聲望將超過他,於是在趙國的遊說和賄賂之下范睢同意趙國割地求和,將相生隙,白起范睢兩人自此不和。

長平之戰的結果是秦昭襄王採納了范睢的意見同意議和,一年之後又重新攻打趙國圍困邯鄲,秦國兩大名將王陵和王齕都無法攻克邯鄲,此時秦王又想到了白起,於是任命他為主帥攻打趙國,可是卻被白起以生病為由拒絕了,在范睢的讒言之下,秦昭襄王賜劍與白起令其自殺。一代戰神就這樣退出了歷史舞台。問題是白起之死僅僅是因為范睢「目無君上,意圖謀反」幾句可信度很低的讒言就逼殺了白起嗎?顯然不是,其實背後有著深層次的原因,那就是軍權!

對秦昭襄王而言,在消除四貴收回王權和政權後,收回軍權是遲早的事情,白起拒絕王命是一個原因,另外一個原因就是王陵和王齕兩員大將都不能攻克邯鄲,很難說這其中有沒有白起在軍中巨大影響力的作用和後果,所以白起不聽王命給了昭襄王一個很好的藉口,可惜的是白起沒有看透其中的厲害關係,以為昭襄王還是要倚重他來對抗六國(六國也確實是被白起打怕了,趙括也說沒有白起他就不怕秦軍),可是白起忘了兩點:第一就是在秦國軍功制度下從來不缺能打仗的名將,第二,在利益攸關的軍權面前,一個再厲害的名將也比不上軍權。所以秦昭襄王殺心一起,白起的結局就可想而知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