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提督抗擊八國聯軍,血染沙場後竟無人收屍

霞光主婦 發佈 2024-04-26T13:39:54.859683+00:00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期間,在天津八里台陣地上,一名清朝高級將領血染沙場!其身邊是幾名陣亡士兵的屍體,不遠處還擺放著幾門大炮。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期間,在天津八里台陣地上,一名清朝高級將領血染沙場!


他的名字叫聶士成,身份是直隸提督兼任武衛前軍總統。其身邊是幾名陣亡士兵的屍體,不遠處還擺放著幾門大炮。

直隸提督為清朝直隸一帶軍事最高長官,品秩為從一品,官級可大得很。可由於清軍戰敗,沒有人在第一時間為他收屍,竟然就這麼曝屍街頭。

在抵禦外敵入侵時,儘管大清朝廷骨頭軟,可百姓們和大清炮隊的將士還是鐵骨錚錚!

01

聶士成是安徽合肥北鄉(今長豐縣崗集鎮聶祠堂)人,幼年父死家境貧寒,與母親相依為命。他的母有烈女之風,七十歲時仍能練武。聶士成受其影響,自小好行俠仗義,後投身軍旅,開始了四十年戎馬生涯。

他先後參與剿捻、中法戰爭、甲午戰爭、庚子之變,戰功卓著,官至直隸提督。

這裡介紹一下直隸提督,其全稱直隸古北口提督,是清代武職官,品秩為從一品,也算是一個封疆大隸了。直隸提督掌管直隸轄區的清軍綠營,負責拱衛京師和守備河北、天津,和山東、山西、河南、遼寧、內蒙古的一部分,權力很大。

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五月二十一日,大沽炮台失守,天津北上聯軍與聶士成部在天津開始交火。

可是,在大沽炮台已經丟失兩日之後,清政府還一無所知,竟然一面命令守軍堅守大沽炮台,另一方面照會各國公使,抗議其強索大沽炮台的無理行徑。

侵略者覺得可笑,不僅不買慈禧太后的帳,還嘲笑慈禧的無能。他們繼續以武力向清政府施加壓力,以圖達到其目的。

02

當時清兵駐在天津的人數高峰時2.4萬人,義和團的武裝民眾達到6萬多人。駐天津的清兵人有總兵何永盛部的練軍、聶士成部的武衛前軍、羅光榮的淮軍。

而攻打天津的聯軍,人數僅有兩千多!

當時聶士成的軍隊裝備優良,據聯軍記者描述:

「聶軍所帶軍械均系極佳之毛瑟快槍,並有極好炮隊,該兵士即將新式各炮安置於天津城內炮台上……」

可以說,如果清兵真有組織的跟他們硬碰硬的話,毫無疑問,聯軍極有可能全軍覆沒,甚至死無葬身之地。

然而,直隸總督裕祿一向看朝廷的眼色行事,在戰與和之間,他是傾向於求和的。這個軟骨頭害怕同洋人打仗,也怕得罪慈禧老太婆,儘管形勢有利,他還是不敢出戰。

7月9日凌晨,侵略軍集中步兵1000餘人、騎兵150人、配備2個炮兵連,向跑馬場、八里台等地進攻,法軍炮隊則提供炮火支援。5點半左右,跑馬場附近的清兵頂不住侵略軍的進攻,退守八里台。聶士成見狀,立即親自帶部分人馬趕到八里台支援。

按理說,像他這樣的高官絕無親臨戰場的必要,但他已抱定必死的決心,試圖喚回民族的鬥志和清廷抵禦外侮的信念。

《清史稿》載:「聯軍之占津、海也,長驅而入,唯(聶)士成阻之:固知必不能敵,誓以一死報耳。」

上午8點左右,侵略軍從四面包圍了八里台。聶士成毫不畏懼,率部與敵奮戰,殺傷敵人數十人。然而,在敵人密集的炮火中,聶士成全身7處受傷(一說為義和fh背後打黑槍),連官袍都變成了紅色,可他仍然揮刀堅持戰鬥,並高呼「殺敵」。

見他血流如注,其營官宋占標勸他後撤暫避,聶士成卻依然奮不顧身,橫刀躍馬挺立橋頭督戰。他向左右表示:「此吾致命之所也,逾此一步非丈夫矣!」

突然,一顆炮彈在他身邊爆炸,他流盡了最後一滴血,倒在了自己堅守的陣地上。

03

聶士成犧牲後不久,八里台陣地被敵人奪占。

由於聶士成曾得罪了義和團,當聶士成率部與聯軍交戰時,義和團人則到聶家抓聶士成的母親、妻子及女兒,聶不得不派兵追趕。而聶部下中的一個營新軍有很多士兵是與義和團串通好的,大叫「聶軍造反」……

這句話,也為其殉國後沒有得到應有的撫恤埋下伏筆!

聶士成部誓死保衛天津城,在和聯軍交戰過程中,他們共殺死侵略者900多人。最後,侵略者用大炮、炸藥攻破了天津城牆。

7月14日,天津城落在了侵略者手中。

天津失陷的根本原因,首先是慈禧的妥協求和政策,猶豫不決,耽誤了反擊侵略者的時機。

其次,則是直隸總督裕祿畏敵如虎,不敢與侵略者戰鬥,坐失良機。

另外,清軍在生死關頭之際,卻和義團人員產生了矛盾,雙方自相殘殺,嚴重削弱了抗擊侵略者的力量。

04

聶士成陣亡之後,屍體在陣地上數日無人問津,實在令人痛心。

直到幾天之後,有幾位好心的百姓將其遺骸收斂。由於天氣炎熱,聶將軍的屍體上爬滿了蛆蟲,讓人不忍直視……

大家湊錢買了副棺木,將聶將軍盛殮之後交到衙門,由其部屬將靈柩護送回安徽原籍安葬。

讓人無法接受的是,當時許多大臣都請求清廷對聶將軍的家人賜恤,卻被載漪、剛毅等阻止。後來,清廷迫於壓力,勉強下了道詔書,稱聶士成「誤國喪身,實堪痛恨,姑念前功,准予恤典」。

腐敗無能的清廷,如此對待這樣一位戰死疆場的提督,實在是寒了天下將士們的心!

想想真是可悲,如此大清國,焉能不亡?

直到聶士成戰死兩年後,到了1902年,北洋大臣袁世凱為聶士成請恤,朝廷才給予聶士成應有的待遇,追贈其太子少保,諡號忠節。

八國聯軍攻陷天津後,一位隨軍記者記載:

「華軍雖眾,皆不足慮,所可畏者,聶軍門所部耳!」

然而,就這樣一位令八國聯軍都忌憚的民族英雄,死後竟然暴屍街頭,實在令人唏噓!

後記

而聶士成的力戰殉國,不僅代表清軍對抗八國聯軍的全面失敗,也象徵著在中國軍事近代化的歷程中,軍事改革所遇到的一重大挫折。

對這些抵禦外侮的英雄,華夏兒女不會忘了他們,人民英雄紀念碑上有他們的英魂,周總理親筆已將他們寫進了人民英雄紀念碑碑文里了。

為記念聶士成,1905年清政府將八里台橋命名為聶公橋,天津紳民在八里台聶士成殉國處建聶公紀念碑,碑正面鐫刻「聶忠節公殉難處」。

2000年,在聶將軍為國捐軀100周年之時,天津市政府在原聶公碑所在地建了一個高4.18米的聶士成銅像以示緬懷,底座上鐫刻一首詩:

將軍驅騎刀光寒,

一躍橋頭此生瞻。

聶公當年激揚處,

多少青松配雨寒。

中華民族之所以綿延數千年而生生不息,就是因為有無數像聶世成一樣的英雄,他們是民族的脊樑,是民族之魂!

圖 聶士成銅像

感謝您的閱讀,文中不當之處,還請指正。

圖片來自網絡

參考資料:《清史稿》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