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軍帽子上的「兩粒扣」,究竟有什麼用?了解後就知有多高明了

南齋孤風 發佈 2024-04-27T06:04:03.464923+00:00

看過抗日和解放戰爭題材影視劇的話,大家會發現一個問題,我軍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佩戴的軍帽樣式不一樣。尤其是夏裝軍帽,種類更是繁多,在世界軍服裝備史上,都屬罕見。

軍威壯,笳聲滅。

看過抗日和解放戰爭題材影視劇的話,大家會發現一個問題,我軍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佩戴的軍帽樣式不一樣。

尤其是夏裝軍帽,種類更是繁多,在世界軍服裝備史上,都屬罕見。

如八路軍時期,官兵的軍帽為直筒圓頂加圍式,帽上沒有帽徽,正前面僅有兩顆扣子。

熟悉當代軍帽的人,可能會有疑問:這兩粒扣子,有什麼作用?

說起扣子的用途,還得從八路軍軍帽說起。

八路軍帽子的由來

隨著日軍對我國侵擾的加劇,國共兩黨為共同抵禦侵略,再次尋求合作。

1937年9月,紅軍按照全國三軍戰鬥序列,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下轄三個師。

這就是人們經常聽到的「八路軍」名稱的由來。

其中,軍服的變化較大,尤其是軍帽。其實,八路軍軍帽,並非我軍自己設計的。

這次軍帽的變化,主要是從八角帽改為直筒圓頂加圍式軍帽。

軍官和士兵的帽子樣式相同,皆鑲有帽徽,帽徽下有兩顆紐扣,帽口後半部分可以向下移動,前邊有帽檐。

我黨諸多領導人,都佩戴過此類型軍帽。

如當時在前線指揮120師主力作戰的賀龍、關向應,留下的影像中,戴的就是這款夏帽。

冬季軍帽,和夏季款式類似,裡邊增加了棉絮,類似蘇式冬帽。

跟大檐帽相比,由於形制的變化,直筒帽帽口佩戴的部位也有所改變。

帽口圍增加,帽檐和帽牆使用相同的材料,不再使用漆皮做帽檐,可能和當時材料欠缺有關。

相較於其他軍帽,這款帽子更加厚實和堅固。

此款軍帽增加了防汗皮,在炎熱易出汗的季節,增加了佩戴者的舒適度。

當時的軍衣類似中山裝,翻領、前開襟且上下綴四個帶蓋口袋、五顆紐扣。

穿軍裝人員,腰間束皮帶或武裝帶。

軍褲有兩種:合體的西褲或接近馬褲。

軍官可以裹綁腿,或穿及膝的長靴。士兵一般都是打綁腿。

八路軍此款軍服,材質選用土布,紐扣多為膠質,顏色以草黃色居多,也有藍灰色。

特別需要說明的一點是,在一些軍事題材影視劇中,如《亮劍》,演員佩戴的軍帽上沒有帽徽。

「兩粒扣」的作用

沒有帽徽後,人們更加關注軍帽上的兩粒扣子。

眾所周知,帽徽是軍隊身份的標誌,那扣子有什麼作用?

一是固定護耳。上邊內容介紹了,冬帽是有護耳的。

如果官兵外出,或行軍過程中戴冬帽,大家會將護耳放下,主要保護耳朵不受凍,還可以為頸部保暖,起到護頸的作用。

護耳還有一個作用,就是降低噪音。

按當時的用材來說,它的降噪,不如現在的降噪耳機效果好。

晚上睡覺,有響聲打擾時,人們可以放下護耳,減少部分持續時間較長的噪聲。

官兵如果在室內,或天氣好,不需要護耳時,這時扣子的作用就顯現出來了。

護耳挽起時,可以扣在帽前正中的兩顆扣子上,既美觀又方便,還可以延長護耳的使用壽命。

二是替代帽徽。按照資料的記載,八路軍軍帽一直是相配帽徽的,鑲在兩顆扣子的上方。

後因皖南事變,葉挺的軍隊被「除名」,並取消番號。

作為對策,八路軍部分隊伍,開始摘掉帽徽。

但在正式場合,軍隊領導人還是會佩戴帽徽出席。

與此同時,上下兩粒紐扣,類似數字8,可以看作是八路軍的身份象徵,與帽徽有異曲同工之妙。

這種設計,的確高明。

八路軍帽徽、軍旗等,正式消失時間,是在1949以後的所有影音視頻和藝術作品中。

需要說明的是,國共合作共同抗日八路軍和蔣介石部隊是合作關係。

換裝後和新四軍軍服類似,是為聯合作戰時,便於首長的現場指揮,但不代表八路軍是其下屬部隊。

誰設計的扣子軍帽?

既然知道八路軍軍帽,是沿用新四軍的制式軍帽,那這個帽子是他們設計的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這個帽子的最初設計款式,來自德國軍隊。

因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歐洲主要國家參與戰爭,無暇東顧。

民國部隊需要尋找外援,德國因對礦產的需求,兩國軍隊一拍即合,達成了初步合作。

德軍人員幫助民國軍隊,進行作戰培訓,並提供現代化武器,中國售賣礦產原料給德國。

可到了1938年,日德聯盟後,這種短暫的合作關係結束。

不過,德軍帶護耳和兩粒扣子的野戰帽,對西北、東北和華北等地的部隊來說,特別實用。

民國軍隊根據實際情況,稍加改動,就成為中國軍隊的制式軍帽。

軍服是軍人身份的外在標誌,軍帽作為軍服的重要組成部分。

它可以禦寒遮陽,又象徵軍人身份。各部隊對軍帽都非常重視。

關於軍帽,還有一個立功的小故事。

一次戰鬥中,為炸掉碉堡,一位戰士想出了辦法:利用軍帽,測量出我方陣地與敵軍碉堡之間的距離,成功炸掉碉堡。

學過初中數學的人應該明白其中的原理,使用的就是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

事實上,除了八路軍軍帽外,我軍還在武昌起義時,用過大檐帽、紅軍時期的八角帽、1948年改編後的解放帽。

建國後,軍帽還出現了各樣式。

沒有帽檐的女士軍帽、水兵帽、源於歐洲的軟式軍帽、執行作戰任務的作訓帽、執行維和任務時戴的貝雷帽等。

軍威徒逗撓,我武自維揚。

不容否認的是,八路軍軍帽早期是有軍徽的。

後因一些原因,再出現在公眾視野中時,它只有兩粒紐扣,再無其他裝飾。

影視劇中,有些八路軍和新四軍的軍帽有帽徽,有些卻沒有。

但從客觀、公允的角度而言,有帽徽才是對歷史的尊重。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