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線化能救AR眼鏡?

雷科技 發佈 2024-04-27T13:19:09.276844+00:00

「有線太麻煩了,限制行動不說,甚至還夾頭髮。」志明向雷科技抱怨道,年後為了獎勵自己,他購買了雷鳥 Air 1s AR 眼鏡,看中就是廠商們宣傳輕便和 AR 觀影體驗,但也感受到了好多年前有線耳機和滑鼠的使用體驗。

「有線太麻煩了,限制行動不說,甚至還夾頭髮。」志明向雷科技抱怨道,年後為了獎勵自己,他購買了雷鳥 Air 1s AR 眼鏡,看中就是廠商們宣傳輕便和 AR 觀影體驗,但也感受到了好多年前有線耳機和滑鼠的使用體驗。


2022 年,國內廠商發布了一系列輕量型 AR 眼鏡,主打輕量化和觀影體驗,包括華為也推出了 Vision Glass 智能觀影眼鏡。在年底的時候,Nreal Air 宣布成為全球首個消費級 AR 眼鏡突破 10 萬台量產的品牌。


但落到實際體驗,AR 眼鏡依然存在大量的問題,尤其是在佩戴上,雖然產品採用輕量化的設計,卻還拖著一條「臍帶」。


圖/LIKEMUSIC


公允地說,現階段輕量型 AR 眼鏡需要外接數據線,一方面是出於續航考慮,另一方面則是數據傳輸和性能限制——輕量化的 AR 眼鏡沒有足夠的空間塞下晶片等一系列硬體,解決不了發熱和功耗等問題,也無法實現低延遲的無線數據傳輸,導致 AR 眼鏡在現階段只能通過有線連接手機的方式獲得強大的計算能力。


還是需要晶片廠商和終端廠商聯發產業上下游一起發力才行。


2月27日,小米在 MWC 大會上正式發布了小米無線 AR 眼鏡探索版,重量為 126g,此外最大的亮點就是「無線」設計。雷軍公眾號的發文中寫道:「依靠自研低延遲通信鏈路及高通驍龍 Spaces,手機與眼鏡通信延遲低於 3ms,全鏈路延遲低至 50ms,媲美有線方案。」


小米無線 AR 眼鏡探索版,圖/小米


小米沒有透露無線 AR 眼鏡探索版搭載的晶片,但合理猜測可能就是高通去年年底推出的驍龍 AR2 Gen 1,其中主打的一大亮點是支持 WiFi 7 無線超低延遲,高通聲稱能讓 AR 眼鏡和智慧型手機或主機設備之間的延遲少於 2ms。


於此同時,高通第二天也在 MWC 上宣布,將基於驍龍 Spaces XR 開發者平台,與包括中國移動在內的全球 7 大電信運營商合作,布局下一代 AR 眼鏡。作為 Meta Quest、字節 Pico 背後的代工廠,歌爾股份也發布了搭載驍龍 AR2 Gen 1 的量產化輕量型 AR 眼鏡參考設計,此前歌爾已經與高通聯合發布了連續兩代 AR 眼鏡參考設計。


驍龍 AR2 Gen 1 量產化 AR 眼鏡參考設計,圖/歌爾


看起來,從電信運營商到晶片、從代工廠到終端廠商,無線化的輕量型 AR 眼鏡已經快準備好了。


下一代無線AR眼鏡


2022 年 11 月,高通驍龍峰會。全球知名 AR 遊戲《Pokémon Go》的開發商 Niantic 展示了一段視頻:用戶戴上無線 AR 眼鏡就,手持控制器走在戶外。


圖/Niantic


頭戴式 VR 的一體化發展趨勢已經強而有力地證明了,無線才是王道,繁瑣的線纜是用戶體驗的一大門檻。對於偏向室內遊玩的頭戴式 VR 尚且如此,作為行動裝置的 AR 眼鏡更是註定了「無線化」的必然。


志明也向雷科技談到:「果然,無線才是王道。」


那場峰會上,高通推出了驍龍 AR2 Gen 1,採用多晶片架構,由 AR 處理器、AR 協處理器和無線連接模塊組成,分布在 AR 設備的不同位置。對比驍龍 XR2 Gen 1,驍龍 AR2 Gen 1 的 PCB 占用空間減少了 40%,AI 性能提升 2.5 倍,功耗還降低了 50%。


在儘量縮小占用空間和功耗的同時,驍龍 AR2 Gen 1 的無線連接模塊 FastConnect 7800,利用 WiFi 7 連接 AR 眼鏡與智慧型手機或其他主機設備,眼鏡端收集的數據和感知結果—— 6DoF、眼球和手勢追蹤等——將傳輸到主機端,由主機端上的晶片進行畫面渲染,再經由編碼器及壓縮,最終傳輸回眼鏡端顯示。


理論上,這一套下來將大幅縮小運動到成像時延(M2P),讓無線AR眼鏡更接近有線連接的體驗,高通也宣稱整個完整過程的 M2P 延遲將小於:9ms。

驍龍 AR2 Gen 1,圖/高通


當然,小米還要考慮很多設計和功能實現,延遲沒有做到高通宣稱的 9ms 也在意料之內,但 50ms 的延遲標準,也足以讓日常操作和大部分遊戲的體驗,基本接近有線連接。


另外從重量上來說,AR 眼鏡告別有線連接意味著需要搭載電池了,必然會對整機重量有所影響。


根據公開信息,上一代輕量型AR眼鏡普遍落在 80g 左右(裸機),Nreal Air 裸機為 79g(不含線纜和鼻托),雷鳥 Air 1S 裸機(不含線與前擋鏡片)為 82g,華為Vision Glass智能眼鏡裸機約為89g。如果加上線纜,華為 Vision Glass 約為 112g,其他裸機重量相近的產品大概也都在 100g 以上。



而從小米的官方介紹來看,小米無線 AR 眼鏡探索版採用了包括鎂鋰合金、碳纖維件、自研矽氧負極電池等大量輕質材料,整機重量為 126g。但考慮到小米沒有透露無線AR眼鏡探索版的電池容量和續航時間,還很難推測接下來量產商用的消費級輕量型,大概會有多終。


同樣的,續航和重量也會是消費者最終選購時關注的重點。與志明的對話中,我們也談到了這一點,他表示:「重量就是兩倍也能接受,但續航就有些糾結了。」


對於整個 AR 產業而言,也是糾結的。


AR還沒有標準答案


一個客觀的事實是,真正的消費級AR眼鏡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谷歌眼鏡、微軟HoloLens、Magic Leap,在過去十幾年AR的發展歷程中已經證明了,做一款真正的消費級AR有多難。


輕便到能佩戴一整天、續航至少支撐日常一天、性能還要足夠強勁以支撐計算處理、近眼顯示的屏幕也要精細到視網膜級……現有的晶片、電池、屏幕和光學方案還無法支持實現。在不能兩全的情況下,AR產業在商業化上不得不分化出兩條實現路徑:


一是從輕量型AR開始逐漸擴展功能、性能和場景;二是從頭戴式MR開始帶來比較完整的AR體驗,再逐步實現輕量化的類眼鏡產品形態。


以Nreal、Rokid和雷鳥代表的國內消費級AR品牌就主打輕量化體驗,大幅削減了功能實現,並讓手機等主機設備提供主要算力,集中在單一或少數場景,代表就是觀影,此外還有米家和拍照,李未可和騎行等。


圖/小米


一方面,除了試驗性項目,大部份AR初創公司在技術實力上遠遠不足以與大公司競爭;另一方面,面對AR產業的「漫漫長路」,初創公司擁有更緊迫的生存壓力,需要更早的商業化支持企業正常運作,繼續投入AR眼鏡的研發,才可能同大公司在AR的賽道上形成競爭。


與之對應的,包括蘋果、Meta在內,基於頭戴式的產品形態,都在試圖實現並完善MR/AR的體驗,建立完整的開發生態。同時,承載AR的設備必然也要變得「日用」,否則也無法承載庫克「智慧型手機般」的想法。而大公司沒有短期的商業化壓力,在技術上也允許一定的研發資源持續投入。


這不是小公司具備的條件,但也不意味著「羊腸小道」就走不到最後。就像Nreal創始人徐馳說的,今天的AR眼鏡賽道,沒有人知道標準答案,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方案和想法,而能夠驗證是否正確的只有市場和消費者。


但毫無疑問的是,至少在觸手可及的未來,AR眼鏡的全面無線化將是一種必然。


題圖來自小米

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未經允許不得轉載,合作事宜請聯繫linxiuliu@leikeji.com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