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遠」艦考古發現的彈藥,再一次證明戰爭關鍵因素是人。

張憶安說史 發佈 2024-04-27T14:25:03.822900+00:00

這次考古發現了大量彈藥,證實當年北洋水師的彈藥是很先進的,並不存在炮彈被做手腳的問題。有博主談過,在19世紀晚期,穿甲彈中保留一部分沙子是很常見的做法。

「靖遠」艦是北洋水師的主力艦之一。於甲午戰爭的大東溝海戰中受重創,後為避免被日寇俘獲,由「廣丙」號使用魚雷擊沉。

這次考古發現了大量彈藥,證實當年北洋水師的彈藥是很先進的,並不存在炮彈被做手腳的問題。

有博主談過,在19世紀晚期,穿甲彈中保留一部分沙子是很常見的做法。我就不贅述。我想說的是,甲午之敗,確實是因為當時中國的人不行。

中日雙方在大東溝海戰中其實並未分出勝負。中方失艦較多,但作為艦隊核心主力的定遠、鎮遠未受重創,艦隊仍保持較高戰力。日寇雖然一艦未失,但多艦遭受重創,並未形成壓倒性優勢。

但日寇在海戰後立刻對受傷艦艇進行倉促修補,還拉出已經退役的舊艦,組織艦隊圍攻旅順威海。表現極為積極。清軍卻一蹶不振,片面避戰保船。甚至日寇已經占領海岸炮台了,還不敢出海決戰,坐困愁城直到最終滅亡。

甲午戰爭的陸戰中也呈現類似形勢。以宋慶為首的清軍一味防禦,對積極反擊海城的依克唐阿部不給任何支援。

農民出身的清軍連保養武器彈藥的基本常識都不具備,大量彈藥堆放在露天風吹日曬,結果是炮彈不爆,槍彈飛出槍口二十步落地……

滿清輸掉甲午戰爭,是制度之敗、人力之敗。是封建制度的農業國敗給半封建制度的部分工業化國家。

幾艘先進戰船、幾杆洋槍洋炮,小規模衝突中也許能起點作用。但如果是國戰,真正決定勝負的永遠是制度,是人的素質。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