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名將高仙芝,為何被稱為「山地之王」?他有絕招讓唐軍飛起來

尋根拜祖 發佈 2024-04-27T18:07:29.082148+00:00

發生在唐玄宗天寶六載的遠征小勃律之戰,至今依然存在謎團。人們實在無法理解,這支2萬人的大軍,是如何翻越帕米爾高原,在興都庫什雪山、激流中跋涉800里?

發生在唐玄宗天寶六載(747年)的遠征小勃律之戰,至今依然存在謎團。

人們實在無法理解,這支2萬人的大軍,是如何翻越帕米爾高原,在興都庫什雪山、激流中跋涉800里?又是如何在生理極限狀態下爆發出超強的戰鬥力?

有人說,即便現代最專業的登山隊也做不到,除非唐軍長了翅膀,所以高仙芝做了一件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事。

也有人說,拿破崙後來複製了高仙芝。但反對者又說,阿爾卑斯山的海拔遠遠比不上帕米爾高原和興都庫什山,他的裝備也遠好於高仙芝,因此高仙芝就是獨一無二的「山地之王」。

小勃律之戰是如何爆發的?高仙芝究竟是如何率領這支遠征軍創下奇蹟的呢?

小勃律在今天的巴控克什米爾吉爾吉特地區,是吐蕃從西邊進入西域(新疆)的唯一通道,因此它也被稱為「唐之西門」。

吐蕃為了控制西域、聯合中亞勢力對付大唐,就必須降服小勃律。

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吐蕃不顧唐玄宗的警告,攻破了小勃律。從此小勃律被迫臣服於吐蕃,周邊的二十餘國見風使舵,也同時中斷了對大唐的臣屬關係,大唐的西大門洞開。

為了修補這個漏洞,唐玄宗數次下令遠征小勃律,但礙於惡劣的地理環境,大軍全都半途而廢,唐玄宗一怒之下接連撤換了三任安西節度使。

天寶六載,在夫蒙靈察的舉薦下,時任安西節度副使的高仙芝接過了小勃律這塊燙手的山芋。

☞分兵三路策略,節糧又提速

唐軍一萬人從安西都護府治所龜茲(今新疆庫車)出發,一路途經撥換城、握瑟德,一個月後抵達疏勒重鎮。

在此稍作休整後,大軍經過二十餘天的跋涉,翻過了喀什崑崙山,抵達蔥嶺守捉城。在這裡,唐軍進行了第一次分兵,疏勒守捉使趙崇玼率一軍,沿山谷從北谷道進軍。

剩餘大軍又經過二十多天的艱苦跋涉,翻過帕米爾高原,抵達阿姆河流域的播密川。在這裡,護密國國王率其部眾加入遠征軍,並在撥換守捉使賈崇瓘的率領下,分軍沿赤佛道挺進。

高仙芝率剩餘的兵馬,在高原上又跋涉二十餘天,抵達噴赤河流域的特勒滿川,在這裡,識匿國國王又率領本部人馬加入。

至此,唐軍由出發時的一萬人增加到兩萬人,分北路、西路和中路三部人馬分頭前進,在約定的時間同時抵達連雲堡。

問題來了,高仙芝為何要分兵?這就要談到軍隊後勤補給問題。

這一路唐軍只行進了800里,時間卻用了兩個多月,平均每天才十幾里路。兩萬大軍如果都在高原上跋涉,兩個月多月的時間,那得多大的一個後勤供應負擔?

分兵的好處就是,只有一少部分人在高原上行軍,攜帶的後勤物資不需要太多,速度也快了。而北路和西路人馬雖然走了彎路,但他們可以通過沿途臣屬國家的幫助解決供應問題。

那麼,為什麼不全都走西路或者北路呢?因為山道狹窄,擠在一起影響行軍速度,也不利於軍事行動的保密性。

可見,在行動之前,高仙芝是做了細緻的工作,分兵就是唐軍「飛起來」的第一招。

☞巧渡婆勒川、強攻連雲堡

連雲堡是個交通要道,它修建在一座山峰上,三面都是懸崖峭壁,只有北面是一塊開闊的平地。要想攻克連雲堡,北面是唯一的攻擊路線,但濤濤的婆勒川大河就橫亘在它的面前。

因為要翻越雪山之巔,因此高仙芝選擇了夏季。但夏季又是雪水融化的季節,婆勒川河水暴漲,川流洶湧,想橫渡過去談何容易?

鎮守連雲堡的是一千多吐蕃兵,南邊十五里處還駐紮著八九千人,與連雲堡形成呼應之勢。如果唐軍選擇強渡婆勒川,吐蕃人一定會半渡而擊。

估計吐蕃人也等著看笑話:你們不是長翅膀了嗎?飛呀!

可就在一個凌晨時分,唐軍真的飛過了婆勒川,他們發出震天的吼叫聲,提著寒光閃閃的陌刀從山下蜂擁而上。

吐蕃人懵了?唐軍連衣服、鞋都沒濕,他們是怎麼過河的?真的長翅膀了?

當然不是。原來高仙芝經過仔細觀察發現,婆勒川也不是總是河水暴漲,當氣溫下降,雪水融化變慢時,水位就迅速降低。尤其是夜間氣溫驟降,婆勒川像個溫順的小姑娘。

於是,唐軍就利用寅時這個寶貴的時間窗口,快速渡過了婆勒川。當然,史書說唐軍「人不濕旗,馬不濕韉」肯定是誇張了。

吐蕃人的輕敵大意,給高仙芝送上了一份厚禮。

渡河才是第一步,拿下連雲堡才是最艱難的任務。為了趕在吐蕃增援之前拿下連雲堡,高仙芝祭出了法寶:大唐陌刀隊。

他給陌刀將李嗣業和田珍下了死命令:中午前拿下連雲堡,否則提頭來見。

李和田皆非等閒之輩,後來都成了一代名將,由他們攻堅克難事情就變得簡單了。二人率領敢死隊,冒著滾木礌石仰攻,斬敵五千餘,俘虜一千人,順利地拔下了連雲堡。

至於唐軍的傷亡,應該也不會小,識匿國國王就犧牲在了這場戰鬥中。

☞置之死地而生,翻越坦駒嶺冰川

鏖戰剛一結束,高仙芝立刻下令繼續前行,目標坦駒嶺。

這下軍營炸鍋了,大伙兒跋涉了兩個多月,又剛剛激戰一上午,這會兒氣還沒勻順了,就又要出發,大哥,高原缺氧哎。

尤其是負責監軍的太監邊令誠,說什麼也不肯走了。咱家是來看住你的,不是來送命的,坦駒嶺整個就是一座冰山,跟你送死去啊?

高仙芝無奈,只好留下一支3000人的老弱,負責伺候邊大爺,剩餘人馬一刻不得停歇,即刻動身,理由是不能給吐蕃增援的時間。

又是三天的艱難翻山越嶺,終於抵達坦駒嶺,眾人渾身直冒涼氣:坦駒嶺全場40里,海拔4688米,山兩側是20多里長的冰川地帶。其上冰川林立,如利刃般指向天空。冰崖似牆,裂縫如網,稍不小心,不是摔死就是埋進冰縫。

上山難,下山更難,根本剎不住腳步,山腳下就是敵人的大營,人家只需要張網以待就行了。

這不讓人送死嗎?沒法打了,士兵們差點譁變。

高仙芝大罵,你們以為本使是莽漢?昨天來了二十多個胡人都看見了吧?那是阿弩越人派來的使者,他們已經決定歸降我大唐了,就在那邊山腳下等著咱們呢?翻過去吃烤羊肉……

原來是這麼回事!士兵們在羊肉香的誘惑下精神抖擻地上路了,他們哪裡知道,那二十多人是高仙芝的群眾演員,所謂羊肉就是「望梅止渴」。

高仙芝沒有別的辦法,必須搶時間,否則等吐蕃的增援一道,幾個月的努力就全部泡湯了。越過坦駒嶺,士兵們在無路可退的情況下,唯有殺出一條血路,這叫置之於死地而生。

☞運氣爆棚,阿弩越來降、切斷娑夷橋

當唐軍越過坦駒嶺時,讓高仙芝瞠目結舌的一幕發生了:阿弩越人真的就投降了!

真是想什麼來什麼,高仙芝的運氣好到爆棚。假如阿弩越人拼命抵抗,即便唐軍贏了,必然會影響下一步的行動——切斷吐蕃增援。

唐軍一萬多人對付小勃律綽綽有餘,但唐軍的對手其實不是小勃律,而是吐蕃。以吐蕃的實力,增援幾萬人不成問題,到那時,唐軍縱使三頭六臂也很難抵禦。

時間就是生命,高仙芝立刻派部下率一隊人馬直奔娑夷河。那裡有一座藤橋,是小勃律連接吐蕃的唯一通道。唐軍飛奔過去,直接將它毀了。

當天傍晚時分,吐蕃增援的部隊就來了,他們望著斷橋唉聲嘆氣了很長時間,只好悻悻而歸。

☞瓮中捉鱉,小勃律王投降

高仙芝包圍了小勃律都城,他一面用唐玄宗的名義招撫降眾,一面將親吐蕃的死硬分子六七人處死,又令人到山裡追捕已經逃逸的小勃律國王蘇失利之和吐蕃公主。

小勃律是個彈丸之國,蘇失利之很快就被逮捕了。高仙芝沒有太為難他,而是將他和王后一起送到了長安。

戰後,唐軍在這裡設立了「歸仁軍」,協助小勃律鎮守,堵死了吐蕃人西進的道路。周邊那二十餘國見勢不妙,立刻再次表示歸順。

至此,高仙芝完成了一項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大唐帝國因這次軍事行動再次威震中亞,高仙芝也一躍成了大唐最閃耀的將星之一。

只是,後人根據史料還原的戰爭過程依然不能全面呈現原貌,比如唐軍沒有登山工具,他們是如何翻越坦駒嶺的?那麼長時間的高原行軍,他們是如何克服高原反應的?

兩年後,高仙芝再次翻越帕米爾高原,俘虜了朅師國國王勃特沒和吐蕃酋長,又攻破石國,俘虜國王。

這一系列的軍事行動,讓吐蕃人和大食帝國都很吃驚,他們給高仙芝起了一個尊號——山地之王。

其實高仙芝何止是「山地之王」,他簡直就是大唐帝國的「西域之王」。在任期間,他將大唐勢力遠遠地伸進了中亞腹地,拓地千里。

有人做過一個統計,從長安出發,到達大唐最西邊,行程足足1.2萬里!

高仙芝能有展現個人才華的舞台,跟兩個人有關,一是時任安西節度使夫蒙靈察,另一個人大家可能想不到——邊令誠。

夫蒙靈察是最早發現高仙芝的才華,並且一路提拔他的貴人。

但小勃律之戰後,高仙芝犯了一個錯,他越過夫蒙靈察直接向唐玄宗報捷了。夫蒙靈察非常生氣,他大罵高仙芝是「高麗奴」(高仙芝是高句麗人)。

邊令誠仗義執言,偷摸給唐玄宗上了一道密奏:如果高仙芝被夫蒙靈察逼死了,以後誰還會為國效力呢?

因為邊令誠的建議,唐玄宗撤了夫蒙靈察,讓高仙芝替代了他,這才有了高仙芝後來的「西域之王」成就。

然而誰有能想到,九年後,邊令誠又成了害死高仙芝的奸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