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法律禁止買賣私鹽,那鹹魚怎麼算?官府這招真是絕了

月陵歷史 發佈 2024-04-27T22:47:41.866149+00:00

不論時境如何變遷,柴米油鹽總是避不開的生活瑣事。不論什麼菜,上從王公貴族,下到尋常百姓,鹽總是不可少的調味料。食鹽是攝入鈉元素的重要渠道,缺少鹽會導致血鈉不平衡,導致頭暈、嘔吐、四肢乏力等等伴生問題,嚴重者,甚至可能危害生命。

不論時境如何變遷,柴米油鹽總是避不開的生活瑣事。

不論什麼菜,上從王公貴族,下到尋常百姓,鹽總是不可少的調味料。

食鹽是攝入鈉元素的重要渠道,缺少鹽會導致血鈉不平衡,導致頭暈、嘔吐、四肢乏力等等伴生問題,嚴重者,甚至可能危害生命。

現代世界衛生組織也建議每個成年人每天食用的食鹽數量不應該少於3克。

或許無法想像,現在廉價的鹽,在千百年前卻是富貴的象徵

廚房裡的黃金—「鹽」

高昂的鹽價令人退卻,但生活現實卻迫人向前。

鹽價如此高是有原因的。

製鹽困難。

受制於當時低下的生產力,製鹽成本高居不下。且鹽中摻雜各種雜質,細鹽更是難以獲取。

曬鹽法直至明清時期才出現,在此之前,煮鹽法才是社會主流。煮鹽耗時耗力,要將鹹水運來,又要耗費柴火。

再加上當時用作容器的鍋盤等物件在普通市民家裡也是重要財產,但是在煮鹽過程中,總被鹽水侵蝕,廢棄率極高。

再者,煮鹽地區不同,鹹水水源的不同,水中摻雜的雜質也不同,因此生產出的鹽總有口味差別,質量也是參差不齊。

煮鹽時時常出現苦水,導致成品摻雜苦味,影響品質甚至直接廢棄。

除此之外,運輸也是一大難題。產鹽地大多分布在沿海地區,而當時的主要居住地多在黃河內陸地區。

為了將鹽運送到市場,不得不跨越漫長的道路。陸路荒草叢生,極其耗費車馬,又有盜寇威脅;水路時間漫長,又容易受潮,損耗極多。又沒有官府統一調度,導致鹽總是供不應求,再加上高價稅收,運鹽商人為了盈利,不得不提高鹽價。只好由百姓承擔後果。

更重要的是,官府壟斷導致市場流通數量的嚴重短缺。

至春秋時期前,允許百姓自己製鹽,自給自足。每次製鹽,損耗頗多,於是就有人將多制的鹽放到市場上售賣。

相較自製,購買更加實惠快捷,品質也好。由此產生了許多鹽商,依靠製鹽售賣成為巨富。

直到齊國宰相管仲獻計「官山海」,也就是最早的鹽業官營制度。

齊國毗鄰大海,方便製鹽,各國都來齊國購買。「官山海」頒發後,依舊允許百姓製鹽,但必須以官府為標準,且由官府上收並統一售賣。

借著這種民間製作,官府售賣的方式,齊國壟斷鹽業交易,積累大量財富,甚至控制鄰國的鹽業發展。

到達秦漢時期,商人地位卑賤,受儒家思想影響,「重農抑商」成為施政綱領。

巨商中以鹽鐵為業的數量極大,為了打壓商業,漢武帝實行徹底的官營制度,不允許民間私自製鹽,賣鹽更是要層層審批。家中賣鹽都要按照人頭計量。

桑弘得重用後,更是主張鹽業國有,大大加強中央集權並攢下大筆財富。在漢武帝去世後,朝堂兩方針對鹽業展開激烈辯論。

桑弘堅持認為,鹽業能為國家帶來巨額財富,支持戰爭開銷,以及打壓商賈,引導農業生產。

其次,暴利行業若不加管制,只會流入地方豪強手中,削弱中央控制,壓榨百姓。

另一派則認為,鹽業作為百姓生活必需,壟斷與高價只會加重農民負擔,也會帶來官商勾結,農民追求暴利而從商,甚至走私等問題,不利於社會安定。

最終,辯論以桑弘勝利為結局,政府並未廢除官營,僅僅針對地方稍作改動,鹽業官營也成了封建王朝代代延續的傳統。

利於保存的菜餚—「鹹魚」

漁業也是古時重要行業之一。魚、肉都是餐桌上的美味,相較於肉而言,當時的漁獲更加低廉易得。

只是,魚離水不行,活魚運輸困難,不易售賣,死魚又容易敗壞,無法保存。魚也不是天天有的。

醃製,就出現在了人們的生活中。

醃過的食物利於長期保存,又別有風味,是百姓屯糧的首選,漁民將活魚製成魚乾進行售賣也能避免運輸困難與損耗。

但是,當鹽成為奢侈品,醃製就顯得不那麼划算。其中使用的大量食鹽恐怕比魚的價格更高。這樣一來,百姓生活又陷入困局。

面對這種情況,政府也有自己的應對方式。

首先,政府決不允許食用私鹽。

實際上,在鹽業官營後,鹽的成本並沒有那麼高,政府統一調節也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運輸損耗。

為了支持漁業發展,政府允許漁民以較低的價格購買食鹽,用於醃製。這樣的漁鹽較直接食用的鹽品質更低,價格低廉。

然而,對投機者而言,這樣易獲取的鹽有巨利可圖,低價購入後充作官鹽,高價賣出,很快擾亂了鹽市秩序。

官府也有應對之法,他們將漁鹽進行染色,這樣從外觀上,兩種鹽被明顯的區分開。

令人措手不及的是,依舊有大量漁鹽流入市場。對於貧窮的百姓而言,漁鹽雖品質較低,但相對價格低廉,比高價鹽更合算。

於是出現了不少漁鹽販子。幹這一行危險係數也低,只需按實數上報,在摸鹽時剋扣些,就能省下不少漁鹽,用以販賣。

在那時,這樣的投機商人叫鹽梟。最有名的鹽梟叫黃巢,他通過販賣廉價鹽獲取利潤,又用財富賄賂官鹽,兩相勾結,黃巢成了地方富豪,甚至擁有了一批地方武裝,與中央對立,造成嚴重叛亂。

為了打擊這樣的鹽商,政府立下更嚴苛的律法,所有製做醃魚的人都需要將魚盡數上交,官府核查數量後才下放漁鹽憑證,讓漁民無法多領取廉價的鹽。

元朝時期,鹽業管控進一步加強,所有購買使用大量鹽的一律以販賣私鹽定罪,又一次加重了百姓的負擔。

清後至民國時期,用剩的漁鹽甚至要重新統計入庫。

專營背後的利與弊

鹽業官營雖然嚴苛,卻是時代的選擇,利弊皆有。

西漢初期,中央疲敝,對各諸侯控制不足,國庫急需充盈。

剛剛通過修生養息的國家不宜加重農民負擔,以免引起農民不滿與民間暴動。

恰好此時商業活動頻繁。

西漢最初民生困難,採取相對開放的政策,各行各業都逐漸繁榮。但是這樣的政策也導致地方巨商不斷積聚財富,甚至培養私人武裝,分割,削弱中央掌控。

鹽業是暴利行業之一,收歸國有後有效阻止財富流入地方強豪手中。國庫充盈,成為地方的經濟後盾與中心,漢武帝時期的中央集權大大加強,從經濟上削弱地方諸侯,加速國家統一。

自從桑弘力排眾議堅持鹽業官營,西漢籌集了大量軍費,國力恢復,民間生活也逐漸好轉。

鹽業官營也從實際上提高商人地位。

在「重農抑商」政策中,商人地位卑微,受到諸多限制,也被普通人看不起。但官營後,商人持有官府憑證活動,甚至受政府召集,專門負責採辦,也獲得了很多便利政策,逐漸邁進「仕」的行列,有了官職。

西漢為官是困難的,且榮耀的,而且打破了商人不可為官的鐵律。

這讓市民開始對商人改觀,尊重商人。

時人為了生活追求財富,也邁入商業,從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商業的發展。

鹽業由政府專門統管,也增強了生產效率。

不同地區產鹽數量,憑證都不同,路上轉運困難。官府用專人管制,大批量生產,由中央協調運輸,減少了運輸損耗,也避免出現地方分配不均的情況。

但是,鹽業專營也帶來諸多問題

專營帶來了難以承受的價格。據記載,貧苦人家一年的積蓄甚至無法買最廉價的鹽。

當時,糧食與鹽的價格達到2:1.

產鹽地多位於沿海地區,那時的沿海人煙荒蕪,離聚居地和農業生產地區相隔甚遠,條件艱苦,鹽水又侵蝕身體,造成潰爛,那時的人們少有願意前往遙遠的鹽場工作的。

最初政府雇員前往,但人員開支又是一筆巨大的費用,鹽價再一次上升,鹽徹底成為奢侈品。

後期,從雇員發展成徵發徭役。農民生活又一次遭受重創。拒絕服徭役代價巨大,但是前往徭役,離家多時,田地荒廢,家人也缺少生活來源,又要飽受哀思。

路途遙遠,勞作艱辛,疲憊與疾病都能帶走性命。

在管理上,也遠遠沒有現代工業的嚴謹。官府的經營漏洞百出,鹽場更是千瘡百孔。

徭役引發底層人民不滿,官員苛刻,壓榨式勞動更是加強了衝突。再加上為了增加勞動者數量,有時官府會將罪犯發配鹽場進行「勞改」。

這些人帶著不穩定與暴力因素進入勞動,久而久之鹽場成為一個堅守不嚴的小型監獄。在矛盾長久的積累後,演變成暴力衝突甚至武裝起義。嚴重影響鹽產量與社會穩定。

再者,雖說鹽業官營,但中央很難完完全全監管地方官員行為。

指定的專員在鹽業上完全「一言堂」,真正掌握地方權利。有不少貪官污吏,他們與商人聯合貪污,把控鹽價與產量,徹底榨乾百姓資產。

天價鹽流通市場,廉價鹽以次充好賣出高價都是常事,危害無窮。

中央政府鞭長莫及,派遣官員也常常被收買,蒙蔽視聽,普通人徹底淪為板上魚肉,為鹽背負重擔。

鹽是生活必需品,但是政府壟斷導致市場鹽供應不足,再加上高昂的稅收與層層剝削,造成鹽價飆升,普通人家幾乎無法獲得鹽。

無法否認的是,鹽業官營也為西漢積蓄大量財富,促進大一統的發展,對後世有深遠影響。

每一項長久流傳的決議都經歷了歷史與人民的考驗,在實踐中得出真理。西漢的經驗也為現在提供了參考樣本。

因此政策總紮根於時代土壤,利弊皆有,不該以一時的,片面的標準去簡單評判好壞。

好在現在的生活不再需要為這小小的鹽粒所奔波。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復甦的春風吹滿神州大地,工業化的發展更是將鹽價壓到最低。

無論是誰,面對著這白如雪,細如沙的鹽,吃一口流傳千年的家常小炒,在氤氳霧氣中感受家庭的溫馨,都會忍不住喟嘆生活的幸福。

讀完這篇文章,大家有什麼意見想法,歡迎評論區討論。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