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中,我軍的炮兵竟然比國軍更強大?

tomcat團座 發佈 2024-04-27T22:51:39.393385+00:00

但在解放戰爭的戰場上,火炮數量少得多的解放軍炮兵卻經常能占據壓倒性優勢,按著國軍炮兵打。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雖然抗戰勝利後的蔣軍裝備了美國武器、接收了關內日軍的全部大炮,顯得財大氣粗。但在解放戰爭的戰場上,火炮數量少得多的解放軍炮兵卻經常能占據壓倒性優勢,按著國軍炮兵打。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作為技術兵種,有兩個因素決定炮兵的強弱:裝備和戰術。

首先來看裝備問題:網絡上長期流傳著一個謠言,說蘇聯紅軍攻占東北後,「把百萬投降關東軍的武器裝備都打包送給了我軍,其中包括幾千上萬門重炮」;某些別有用心的人甚至說「蘇軍提供了大量蘇制武器,讓我軍能開著喀秋莎打國軍」……

好傢夥,咱們倒是想啊!要真這樣,解放戰爭恐怕一年就會勝利。

可是,美國國務院解密情報卻認為,蘇軍占領東北反而「加強了國府的力量」。

不過,日本投降時,國軍主力還龜縮在中國西南部,華北日軍的交通線和城市處於抗日根據地的包圍和分割中。

由於八路軍是唯一一支向偽「滿洲國」發起實質進攻中國軍隊,就頂在偽滿洲國所謂「國境線」門口,所以有機會迅速控制東北、收繳關東軍全部武器:

因此,當時我黨上下對「去東北鳥槍換炮」抱有很高的期待。八路軍炮校出發去東北時,每個學員隊只帶兩支步槍,空著手興沖沖的準備去東北接收大炮。

不料,國府卻搶先和蘇聯簽了條約,通過支持外蒙獨立,出賣大連、旅順的主權,換取了蘇聯支持。

我軍進入東北後,蘇軍不但沒給我們送上大禮包,反而驅逐了長春、瀋陽等地的我方人員:

並一再催促國府趕快接收,還運了3000多步槍、機槍到長春,交給國府的接收大員們組建衛隊。

國府也認為蘇軍占領東北對自己有利,還多次請求蘇聯延緩撤軍,為國軍進入東北爭取時間。

所以,按照美國情報的統計,八路軍在東北只拿到25萬條日本步槍,沒什麼值得一提的重武器,更沒有什麼蘇聯武器,同時還面臨著既沒有武器、國軍又要進攻的危險局面。

幸好,我軍早就養成了凡事靠自己的好習慣。既然沒人送大炮上門,我們就自己撿!

1945年10月開始,我軍派出大批分隊開始了「找炮」行動。日軍投降時,在各地都拋棄了不少大炮、坦克和卡車,所以這次「找炮」行動收穫很大。僅僅在撫順市外就找到了28門日制75毫米高射炮,還在煤礦里找到了50多萬發炮彈。某炮兵團的一個小分隊在牡丹江的冰天雪地中撈出來14門日制150毫米重炮,足夠裝備3個半連;晉察冀軍區也找到52門火炮和大批零件器材——行動結束時,我軍基本上撿出了一支炮兵。特別是東北我軍,共搜集到各種火炮700多門,炮彈70餘萬發,坦克12輛,汽車23台。

不過,這只是帳目數字,撿回來的裝備絕大部分都被日偽軍破壞過不止一次。比如八路軍冀東軍區的炮兵營,全營只有兩門從潰散的偽軍那裡撿來的「滬造克式」山炮,標尺、瞄準鏡和擊錘都被拆了、沒有駐退液,連炮彈也只有34枚。八路們只能發揮祖傳手搓技能,給山炮安上重機槍的標尺和瞄準鏡、找村裡的鐵匠打了兩把小鐵錘代替擊錘、到國統區搞來凡士林和煤油,自己調配了駐退液,把山炮恢復到了作戰狀態。因為沒有炮彈補充,他們每次打完仗都要把所有炮彈殼撿回來,鋸掉裂口部分,復裝上發射藥、底火繼續用,創造了用34發炮彈打三年仗的逆天傳奇。1948年這兩門老爺上交時,又還給上級34 發炮彈,不多不少,唯一的區別是每發炮彈的彈殼長度都比原來短了一截。

這不過是人民炮兵草創時期的一個縮影,這些荒郊野外搜集到而來的半損毀火炮,國軍根本看不上,只有窮慣了的我軍才拿他們當寶貝,堅持依靠幾個技術工人和幾台工具機,在東北建立起我軍第一個火炮修理所,到1946年發展為擁有600 餘人、幾十台工具機的大修理廠,共修理火炮 660 余門,復裝各種炮彈 10 萬餘發,製造了大批器材,向全國各條戰線提供了炮兵建設的起始裝備。

相比我軍的寒酸,國軍僅王耀武所部就在長沙接收了上千門各類火炮,在全國範圍內總共拿到一萬多門日本火炮、炮彈207萬發,還不算美國的援助。發了洋財的國軍在抗戰勝利後迅速編成了十多個裝備美制155毫米火炮和日制150毫米火炮的獨立重炮團,給嫡系配上了140多個軍、師屬炮兵營,彈藥儲備更是財大氣粗,可謂一口吃成了個大胖子。

更重要的是,國軍先後有德國、蘇聯、美國顧問指導,炮兵訓練正規紮實,常規的炮兵戰術和射擊技術遠遠超過我軍。

而解放戰爭初期,我軍炮兵不但火炮全靠撿,炮彈也有限,觀測、通訊設備不全,而且技不如人,大多數都不會搞間接射擊,可謂要啥沒啥。要想戰勝蔣軍炮兵,就必須另闢蹊徑。對此,我軍揚長避短,採用了抵近和直接射擊為主的戰術,貼到敵人臉上打,用「快、准、猛」的「近迫炮兵」戰術來彌補裝備和訓練上的缺陷。

1946年7月的四平夏季戰役,我軍野戰炮抵近到敵軍前沿一千米內,快速瞄準、快速射擊,齊射命中九次之後蔣軍才如夢初醒、慌慌張張的開始試射。而抵近敵人陣地又降低了瞄準難度,試射一兩發就可以命中、直接進入效力射連;遠處的蔣軍炮兵卻試射了7發才命中,這時我軍已打到第16發,早就摧毀目標、完成任務了;同時由於射擊準確,可以毫無顧慮的快速射擊,每分鐘發射炮彈4到5發,火力很猛,敵人炮兵眼看著前沿碉堡群被消滅,卻根本來不及壓制我軍。在這套戰術的加持之下,解放戰爭打了不到一年,東北的國軍長官們就發現共軍火力幾乎與國軍最精銳的部隊相等了。

人民軍隊的炮兵通過這套國軍量身定做的戰術,完全抵消了國軍的炮兵優勢,所以全國戰場上到處都可以看到我軍大炮貼著國軍陣地猛轟的場景,西北野戰軍解放宜川時,山炮陣地離敵軍前沿只有650米;解放遼陽時野戰炮離城牆只有300米到1000米左右。打濟南外城時榴彈炮陣地離城牆1000米左右,打濟南內城時乾脆推到了離城牆80米的地方,國軍俘虜紛紛表示,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你們的大炮就差上刺刀了。

在戰術被對手針對性克制的同時,國軍的炮兵編制又出了問題,雖然他們手上的炮很多,但最大的編制不過是炮兵團,其他火炮則被稀稀拉拉的分給各個師屬炮隊,總數雖然多、力量卻分散。其實早在1935年時,張學良就專門提醒陳誠:以目前國軍的狀態,炮兵編成團不如編成炮兵旅。

在火炮數量有限的情況下,集中起來編成炮兵旅甚至炮兵師,既能在關鍵時刻集中力量,也能加強各個部隊之間的訓練和配合。從抗戰和解放戰爭的結果來看,少帥對炮兵的理解比陳誠、蔣公之流深入得多。我軍正好相反,一有機會就把零散的大炮集中編成炮兵縱隊、炮兵師等大單位,因此在重點方向能形成壓倒性優勢。1947年7月四平夏季戰役時,我軍93門炮參戰,蔣軍卻僅有24門;彰武之戰我方和蔣軍炮兵數量對比達到了10比1、鞍山之戰14比1、遼陽之戰17比1,在這種壓倒性的局部優勢下,國軍的總體數量和訓練優勢根本發揮不出來。

而隨著解放戰爭的發展,運輸大隊長不斷的送快遞,我軍炮兵的技術不斷進步、數量不斷增加,雙方的炮兵力量開始發生之質變。到濟南戰役時,國軍僅有各種炮300餘門,我軍則可以集中500多門炮;在關係東北國軍生死存亡的錦州之戰中,錦州守軍只有野戰炮、榴彈炮70多門,我軍則集中了各類火炮591門,是敵人的8倍;塔山阻擊戰時,國軍有海軍艦炮支援,我軍把迫擊炮和92步兵炮加上也只有一百多門,但卻敢於抵近前沿1000米左右部署,開設了大量炮兵觀測所,不但在陣地前築起了500-1000米寬的火牆,還能準確打到國軍第二梯隊的集結地域,最後用一百多門炮打敗了國軍幾百門炮的進攻;

太原戰役時,國軍總算開了竅,好不容易集中起600多門炮,大部分由閻錫山手下的侵華日軍老兵操作,拉開架勢要和解放軍比試比試,而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我軍攻城部隊早就為這些老鬼子準備了1300多門大炮,編組了11個炮兵群:有壓制敵人炮兵的遠戰炮群、支援步兵進攻的直協炮群、參加巷戰的巷戰炮群,一開打就「取消了敵人炮兵的發言權」,對國軍炮兵實現了從數量、戰術到技術的全面超越。

撿破爛、抵近射擊、集中部署,我軍炮兵在解放戰爭初期的這三板斧看起來簡單,但正所謂大道至簡、大音希聲,每個簡單的解決方案背後都有複雜、長期、艱苦的工作。拿最沒技術含量的「撿裝備」來說:

1.正是由於八路軍、新四軍堅持了敵後鬥爭,抗日根據地分割包圍了華北和華東的侵華日軍,控制了進入東北的快速通道,才給自己創造了撿裝備的機會;

2.開始找炮的1945年11月,東北已經冰天雪地,在皚皚白雪的覆蓋下,散亂拋棄的大炮是非常難找的,但在推進土改的我軍卻可以依靠群眾的指點精確定位,幾個月內就把它們收集完畢。

3.同時,我黨1935年就開始布局,堅持建立炮兵學校培養人才,才能在日本投降時派出1000多炮兵幹部挺進東北,把那些撿到的大炮修好、用好,詮釋了什麼叫「機會留給有準備的人」。

4.再說「近迫炮兵」戰術,看起來很容易複製——不就是把炮往前推嗎?但這需要炮兵推進到敵人的機槍射程之內,主動把自己暴露在敵人火力之下,從相對安全的兵種變成高危兵種,沒有高度自我犧牲的精神、沒有寧可自己犧牲也要減輕戰友傷亡的團結意識也是做不到的。

5.至於炮兵的集中編組,蔣軍倒是想學,可國軍中那些分散的炮團、炮營都是長官們的私人實力,是長官們安生立命、升官發財的保證,要拿走又談何容易?

6.更何況,解放軍每到一個地方都有群眾熱烈歡迎、有基層幹部組織民夫修路、加固橋樑、協助推炮,可以大大提高行軍速度,能夠想在哪裡集中、就在哪裡集中。而國軍所到之處老百姓逃避一空,連嚮導都找不到,還指望什麼協助?

而且,國軍自己的車輛、馬匹也沒幹什么正事。日本投降後,國軍接收的日偽汽車有28501輛,如果好好使用和保養,可以徹底改善炮兵的運輸狀況,可長官們卻大量倒賣、拆卸、私藏,光保密局查出來的,各個倒賣案件涉案車輛都在1000輛以上,到1946年7月,接收汽車還不滿一年就「被報廢」了7800多輛,占比高達30%。遼瀋戰役前,國軍曾經向東北增派了幾個重炮團,其中炮兵第七團裝備30門日造150毫米榴彈炮,用騾馬運輸;炮兵第十二團是駐印軍老炮團,裝備美造155毫米榴彈炮36門,用汽車運輸。可是去了不到半年,炮七團的騾馬就死了一半,炮十二團的美制卡車壞了30%,據說由於缺乏汽油,一次只能出動一個營。可瀋陽解放時,光是我軍繳獲的汽油就有10萬升之多,哪像缺油的樣子?實際上,這些車輛和汽油都被長官們用於經商和倒賣了。

遼瀋戰役時,廖耀湘兵團攻占彰武,自以為切斷了101的大動脈,在生死存亡的關頭,國軍本該迅速南下救援錦州,但看著彰武堆積如山的糧食,各路神仙又開始八仙過海,用軍用卡車做起了生意,把糧食運回瀋陽倒賣。錦州城下,我軍重炮齊鳴;彰武路上,國軍忙著發財,根本不管錦州死活。這樣的部隊,給他們再好的裝備,又有什麼用呢

所以,正如東北野戰軍炮兵創始人朱瑞烈士所說:戰術產生於政治條件。我們的炮兵乃是人民的炮兵,雖然火炮少、指揮經驗差,但有人民的支持、團結、刻苦、奮勇、有自我犧牲的品質。而對手是反人民的炮兵,被人民所反對、內部矛盾尖銳、腐敗、自私。所以人民的炮兵可以針對他們的弱點,為他們量身定做一套近迫、集中的戰術,以少勝多、以弱勝強,最後打得他們和南京政權一起灰飛煙滅。

畢竟,唯有人民,才是歷史真正的英雄。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