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96歲圓寂,85歲時留下遺言「我沒有舍利子,但有個遺願」

小明財經筆記 發佈 2024-04-27T22:53:32.119544+00:00

2023伊始,二月出頭的日子,許多人還未從年味中抽身,便聽聞了星雲大師圓寂的悲痛消息。眾所周知,我國是佛教大國,是曾沐浴釋迦牟尼「割肉餵鷹」之大我精神的文明古國。

2023伊始,二月出頭的日子,許多人還未從年味中抽身,便聽聞了星雲大師圓寂的悲痛消息。眾所周知,我國是佛教大國,是曾沐浴釋迦牟尼「割肉餵鷹」之大我精神的文明古國。而在眾多佛教傳播者中,唯星雲大師成就頂尖。

在2015年出版的文章中,傳說中置生死於度外的星雲大師早早地公布了自己的遺囑。他在文中真情流露:儘管數十年來時常面對種種考驗,但是仍然感覺自己的人生非常幸福,對種種苦難、艱難奮鬥、空濛虛無都很享受。文中他談到自己自己離世後將沒有舍利子,並且各種繁文縟節一概全免,唯有一遺願。讓人不禁好奇,這位佛學大儒究竟留下了什麼遺願呢?

時時奉行人間佛教

85歲的星雲大師在病痛折磨之際,早早地公布了自己的遺囑。他稱自己沒有舍利子,願免去一切繁文縟節,只要時時奉行人間佛教,就是對他最好的懷念。

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理論思想與傳統佛教理論是同氣連枝的,在根基上面,講他們是一脈相承的。通過與現實社會的時代背景相結合,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無論是在思想還是在實踐方面都顯得十分契合。

星雲大師不僅是一位弘揚佛教理論的傳承者,而且更是一位佛教理論思想的傳播者,在對於實踐方面的梳理儘量以星雲大師所力行的實踐事實為主,從客觀的角度梳理,但在梳理的過程中主客觀的角度很難把握,有可能造成堆積材料的論證。

眾所周知,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傳說中由釋迦牟尼在印度創建。並以四諦、緣起、五蘊為主要教義,傳入中國後,雖然教義有所創新,但是文字大多高深晦澀,這也是當時佛教難以傳播的原因之一。星雲大師在了解過後,立志將自己掌握的佛教知識以通俗明了的語言書寫下來,方便群眾閱讀。

從星雲大師的言論而言,他的言論大多通俗易懂,為大眾開啟了理解理論的方便法門,雖然背後的禪意是千人千種理解,但是究其中心,仍為「佛心」二字。

所謂佛心,即覺悟之心,既是大慈大愛之心,又是不執著之心,更是人心中固有的清淨真如之心。

星雲大師多次聲稱自己的四大信條是「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方便,給人希望」,事實上,他也如此做到了。他所創建的200餘所佛教道場,24所個人美術館、圖書館、出版社、書局,50餘所中華學院,以及30多所佛學院,無一不是給人帶來信心與歡喜、方便與希望的精神支柱,無一不是一顆「佛心」。

他開設了台灣佛光山和國際佛光會,足跡遍布全球70多個國家地區,擁有幾千個分會,並吸引了幾百萬會員。他教導會員們感悟苦痛,享受人生,並從實際層面引導眾人參佛。

有一位佛光會的會員回憶,對於囊中羞澀的會員,星雲大師會給予他們路費、提供住所,「他慈祥地像生活中路過的一名普通老人,完全沒有佛光山開山宗長的高高在上姿態,僧人們臨年節回家前,星雲大師都會給他們一筆經費,說是給家裡人帶點東西。」

在歐洲許多國家,有著各種各樣的信仰,然而有些信仰並非正道,因此星雲大師希望用自己的努力讓更多的人了解佛教。

這樣平易近人的星雲大師,開創佛光會的目的不光是傳教,更重要的是傳播中國文化,讓歐美人知道:除了信基督教外,還有一個比基督教要更加有因果、更加合乎人道 、對生活更加有幫助、讓心靈更安定的佛教存在,讓他們接受。

在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理論基礎可以追溯到佛陀成佛時期,其中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中所體現出的現世精神和積極入世精神都與佛陀的出發點:消除煩悶、苦痛是一致的。

星雲大師所提信的人間佛教思想即包涵了佛陀的人間本懷又包酒了大乘佛教中的涅槃與世間不二精神,同時又繼承了禪宗的積極入世的精神。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融入了佛教的精髓,是人文主義思潮的結晶。

星雲大師還曾引用《道德經》八章: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的說法,意在教導弟子們像水那樣具有優秀的德性。

星雲大師指出,不僅人有德性,自然山水也都有德性,他總結出水有四種德性:其一,仁慈;其二,義氣;其三,勇猛;其四,智慧。對水的德行具休表彰之後,星雲大師復引古聖之言以重其意:上普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

星雲大師此處所說的水所具有的仁慈、義氣、勇猛、智慧等諸種德行,實際上就是對大乘佛教菩薩們德性的解說,是對大乘偉教菩薩無我、利他精神的形象詮釋,星雲大師希望弟子們依救奉行,向水學習,更希望眾生隨之學習。

以水之名暗喻佛禮只是星雲大師文學創作的萬千手段之一,他正以自己的方式感染眾人,希望社會上能夠時時奉行人間佛教。

輝煌且坎坷的一生

時時奉行人間佛教的理念誕生於星雲大師年輕之時,星雲大師一生輝煌且多舛,在許多人尚且對一切懵懂無知的時候,他就以佛心觀看了世間百態。

1927年8月19日,也就是農曆七月廿二日,江蘇江都(今揚州市)誕下一名不同尋常的男嬰。男嬰自小面目慈祥,頗有佛像,對待萬事萬物淡然自若,於是在他十歲那年,開始與信佛的外祖母茹素一起禮佛。他就是未來的佛界泰斗--星雲大師,原名李國深。

1937年底,也就是星雲大師十歲這一年。他的父親李成保彼時正在南京做生意,卻不想在南京淪陷後,音信全無。

1938年,年僅11歲的星雲大師跟隨母親的步伐來到南京,尋找失蹤父親的下落,卻不想目睹了當時南京的慘狀。星雲大師生前形容1937年侵華日軍製造的南京是「人間地獄」。於是年僅10歲的星雲大師,扛了兩個小被單,也跟著人潮逃亡,在亂世中求一席生存之地。

或許是南京無數難民給年幼的釋星雲帶來了沉重的打擊,在1941年,他便在棲霞山寺乞受具足大戒——出家了。

師父為李國深起的法名叫「今覺」,今覺年長几歲後,第一次看見星雲圖時,便驚嘆於宇宙的浩渺,也希望自己能夠像浩瀚宇宙中的星雲一樣,在無邊混沌的黑暗的場景里給人們帶來光明。

於是,他自己做主,將自己的法號改為了「星雲」二字。

1949年,也是我國邁向全新征程的一年,也是這年,星雲大師組織了數百名僧侶們來到台灣救助人民,最初他在桃園縣的圓光寺中潛心修行,後來加入了當時小有名氣的台灣佛學院為學僧,並在學院中閱讀了大量書籍。據知情人透露,星雲大師當時閱覽的書籍不僅有佛教經典,也有許多社科人文類書籍。

這年7月,因為不同派佛教人士的攻擊,台灣佛學院傳來噩耗:慈航法師與台灣佛學院學僧們將被逮捕,下獄二十三天,後來得人擔保方才出獄。

同年冬天,星雲大師受妙果老和尚指示,去往苗栗法雲寺看守山林三個月,也是在那時,他開始寫作《無聲息的歌唱》一書。這本書後來作為星雲大師初代作品,傳播甚廣。

後來,由星雲大師主講的「六祖法寶壇經」在台灣電視台播出,這部壇經成就極大,首開了佛教電視講經的先例。

流水線般匆匆了解星雲大師一生的事跡,但我們始終很清楚:星雲大師的成就並非是三言兩語可以講盡的。儘管他的一生跌宕而坎坷,我們卻無法從他的書法作品、文學作品中看到一絲一毫的蹤跡。

96年來,星雲大師曾目睹鮮血,曾少年受戒,曾親入圇圄,曾涉足亞洲...

他出任多所名校的名譽教授;他主編數十本周刊,出品文選數不勝數;他創立的佛光山文教引領數百萬人感悟佛教精神。我們不難看出:星雲大師的成就不僅停留在文學層面、佛教層面,而更具有社會、歷史性意義,是足以帶領人類文明邁進光輝一步的史詩級創造,因而這種關注全社會人民的人文理念時常引起星雲大師的愛國之思。

期盼兩岸和平

星雲大師生於江南水鄉,一直懷念自己的老家——揚州。揚州是一個溫潤和諧的城市,恰恰照應了星雲大師的性格。星雲大師成名後也多次回到故居,並提到非常想念瘦西湖邊春意盎然的風景。或許正是因為祖國美好的風光在星雲大師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愛國情懷時常越於紙上、宣之於口。

比如,他曾在一次採訪中坦言:「我生逢亂世,回憶當時生靈塗炭的苦難,縱使已經時隔了八十年,仍然對當時的情形記憶猶新。因此,對於兩岸之間的關係,我一定是主張和平的。」

再有2015年時,星雲大師發表了他最新的作品《兩岸出路》,並在這本書的序言中直白地寫到:兩岸和平是我畢生的盼望。作為一名佛教大儒,也是一名文化大儒,星雲大師並沒有選擇兩耳不聞窗外事,而是將自己剩餘的時間投身祖國的教育事業、社會建設之中。

古往今來許多文人墨客將全副精力投身於文學創作之中,而忽略了自己身處的時局、時代。而星雲大師以世界和平為己任,不斷地講經念德,數十年如一日,感動了千萬華夏同胞。

與此同時,星雲大師還付諸實際行動,他高齡出席各種活動,呼籲台灣各界精英、普羅大眾,勇敢地站出來,並且能夠大聲地告訴下一代:我們是出生在台灣的中國同胞,我們以身為炎黃子孫為榮,我們為優良久遠的中華文化而驕傲。

他更做了一個比喻:台灣像一個人的身體,沒有中華文化這顆心臟的話,就無法在世界的舞台上跳動起來。

他還多次表達弘揚中華文化的心願:希望把自古以來的精彩詩詞歌句、座右銘整理起來,為漂泊中的中國人作精神支撐。他在書中寫到:「問我一生何所求,平安幸福照五洲。」極言其堅定的主張。

星雲大師並非單純的佛教傳播者,他的傳教目的從來不在佛教本身上,或者說,他根本沒有目的。他只是帶著一份真誠,帶著一份幼時便見血光滔天的赤誠來感悟世界,正因為淋過雨,因此想成為大家的傘。

他在那副高三米,寬兩米的畫框前站立。天花板的射燈照不進橙黃的道服,反而為星雲大師鍍上一層暖光,面前是黑暗猩紅的人間實況,背後是千千萬萬未歷當年卻願聆聽事跡的世人,這便是時時奉行人間佛教的壯闊場面。

結語:

星雲大師的書法成就、文學成就、佛道成就自是斐然的,他一生幫助過的國人也是數不勝數的。他以凡人之軀,比肩佛教金身,赤足踩過亞洲大地寸寸縷縷,或許荊棘曾刺穿他的腳掌,但他轉身就用鮮血將尖刺消融。

大師生死,而精神長存,他名星雲,於是化為星雲點點,也俯瞰也點亮著這萬千浮塵。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