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盛和諧 吉祥有魚 考古出土的龍泉窯雙魚紋

古月考古論史 發佈 2024-04-27T23:07:56.470988+00:00

龍泉窯是中國古代南方名窯,窯址主要分布在浙江龍泉、 景寧、 慶元、雲和、麗水、遂昌、松陽、縉雲、武義、青田、永嘉、文成、泰順等縣市,是一個窯場眾多、分布範圍很廣的瓷窯體系,中心窯場位於龍泉大窯和金村附近。

龍泉窯是中國古代南方名窯,窯址主要分布在浙江龍泉、 景寧、 慶元、雲和、麗水、遂昌、松陽、縉雲、武義、青田、永嘉、文成、泰順等縣市,是一個窯場眾多、分布範圍很廣的瓷窯體系,中心窯場位於龍泉大窯和金村附近。

龍泉窯以高雅素潔的青釉產品聞名於世,青釉釉色豐富,常見粉青、梅子青、豆青、青綠、天青、米黃、青灰等顏色。

魚紋是中國古陶瓷裝飾中最重要的紋樣之一,根據目前考古發現,魚紋圖案最早出現於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陶器上, 反映了古代先民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崇拜。雙魚紋更是被賦予繁盛、和諧等吉祥寓意,在中國陶瓷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

早期雙魚紋裝飾主要見於中國國家博物館藏長沙窯黃釉貼花雙魚紋水注、英國大英博物館藏唐三彩雙魚海棠式杯等少量陶瓷器上。宋時,雙魚紋流行開來,成為耀州窯、定窯和磁州窯等瓷器上的常用紋樣。龍泉窯雙魚紋最早見於南宋時期,之後一直流行至明代,以元至明中期最為集中。


時代風格

南宋時期政治穩定,經濟富足,龍泉窯青瓷製作工藝達到頂峰,該時期龍泉窯注重對造型和釉色的藝術追求,裝飾紋樣相對簡單。雙魚紋常被刻劃於洗、碗等器類底部。刻劃的雙魚風格趨向寫意,形似海豚。

陰刻小圓圈眼,刻直線表示闊嘴,以弧線和波浪線表示魚鱗、魚鰭、魚尾等細節,線條簡潔流暢。雙魚紋或對稱相隨,或與水草相伴,具有濃厚的民間生活氣息。除了抽象寫意形態,因受到唐代寫實風格的影響,南宋龍泉窯雙魚紋中亦出現了一些寫實的風格。

南宋末期,龍泉窯器物內底出現模製貼花雙魚紋裝飾,雙魚鼓凸,形象逼真傳神。此類雙魚紋青瓷的外壁常飾有寬蓮瓣紋,少數內壁同時刻飾卷草紋,如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南宋龍泉窯青釉素貼雙魚洗,印證了模印貼花雙魚紋已成為南宋時期龍泉窯的重要紋飾之一。

貼花雙魚紋的造型和裝飾受到同時期金銀器的影響,與福建邵武故縣南宋窖藏出土的鎏金雙魚銀盞和浙江湖州三天門南宋墓出土的銀魚形佩等金銀器中的魚紋風格十分接近,其對後來的雙魚紋裝飾產生了重要影響。

元代初期的龍泉窯雙魚紋承襲了南宋遺風,特徵和南宋末期基本一致 :雙魚多以陽文貼花或陰文模印手法飾於洗、盤底心,以金魚和鯉魚為主,雙魚多為張嘴、挺腹、壓腰、翹尾的游魚造型,生動活潑,同時細部紋飾寫實自然,露胎雙魚與滿釉紋樣並無不同。

目前,有明確地層或紀年墓葬出土的南宋貼花雙魚紋龍泉窯瓷器較為少見,因南宋末期和元代初期風格相同,考古界常將這類瓷器統一至宋末元初時期。此時期龍泉青瓷上還出現「魚龍」形象,有人又稱之為「魚化龍」或「摩羯」紋。「魚龍」紋為龍首魚身,凸目圓睜,張口露齒,鬚髮後飄,魚鰭呈花邊狀。亦為模製,多貼飾於器底。

宋末元初,雙魚紋大量出現,後來盛行於整個元朝時期,成為龍泉窯最常見的紋飾題材。眾多元代窯址、遺址、窖藏、沉船等遺蹟中出土和出水了大量雙魚紋龍泉窯青瓷器。

如浙江大窯楓洞岩窯址、湖南馬跡塘荊竹村桃江窖藏、四川東溪園藝場、福建平潭大練島元代沉船、韓國新安海底沉船、日本鎌倉市今小路西遺蹟、日本京都市東本願寺前古墳群,日本福岡市博多遺蹟、廖內群島、都州島等。

元代中晚期,雙魚紋在盤、碗、洗、盆中出現較多,表現手法分為陽文貼花、陽文模印、陰文戳印、刻劃和露胎等幾種。雙魚紋形態各異,繼續秉持清麗自然的寫實風格,但相對早期,整體略顯拘謹,風格呆板樸實。

雙魚紋常與「貳號」、「大吉」、「卍」字、八思巴文、蓮荷紋、網格紋、花朵紋和水草紋等形成組合紋樣飾於器物內底。此外,元代雙魚紋龍泉窯青瓷的內、外壁通常飾有卷草紋、海水紋、蓮瓣紋和菊瓣紋等。

明代的雙魚紋構圖簡潔, 線條秀麗,呈現剛柔相濟風格。出土的明代早期龍泉窯雙魚紋集中於洪武、 永樂時期的盤、盞、缽、三足爐等器類上, 主要採用的工藝技法包括陰文戳印和刻劃等。明初統治者崇尚簡樸素雅,偏好龍泉青瓷,《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卷一百七十六中有記載 :「朕思微時兵荒饑饉,日食黎藿,今日貴為天子,富有天下,未嘗一日忘懷,故宮室器用一從樸素,飲食衣服皆有常供。」

光緒《平湖縣誌》卷三《祭器》又雲 :「宣德時始置文廟祭器,俱用處州青瓷」,處州青瓷即龍泉窯青瓷。此時龍泉窯發展進入新的階段,瓷器上的雙魚紋呈現出線條簡約的特徵,並且形象傳神 :魚嘴較長,前突微張,背弓鰭擺,魚尾誇張上甩,呈現出優美的弧線。

此時的雙魚紋背景簡單,常以簡略的幾筆水波紋為襯托,少數雙魚或四魚與蓮花形成組合紋飾。明代中期,有明確地層出土的雙魚紋龍泉窯器物主要集中於正 (1436~1449)、成化年間(1465~1487)。這一時期的雙魚紋多為陰文戳印,少數為陽文模印而成,飾於盤、碟等器類內底,器物腹壁通常有雙面刻花或雙面印花裝飾。

雙魚紋除了獨立裝飾外,還與蓮花、荷葉構成組合,成為當時的經典紋飾,另有部分雙魚紋與「卍」字紋等組合出現。萬曆末年謝肇淛於《五雜俎》中記載:「今龍泉窯世不復重,惟饒州景德鎮所造遍天下」。明代中期以後龍泉窯日益衰落,雙魚紋隨之漸漸消失。


文化內涵

《說文解字》卷十一《魚部》云:「魚,水蟲也。」自古以來,魚一直是子孫繁衍、人丁興旺的象徵。龍泉窯雙魚紋最常見首尾逐戲的游魚形態,軸對稱裝飾於器物內底,少數為駢游、疊合等樣式。

雙魚主要指兩尾魚,還有少量龍泉窯器物上可見四尾魚或六尾魚遊走在器物內底邊緣或腹壁之上。雙魚圖案展現的偶數觀念,反映了古人追求陰陽和諧、繁衍不息的美好願望。同時,形態不同、品種相異的雙魚紋以及變化多端的組合圖案亦表達出人們追求吉慶、富足的吉祥願景。

龍泉窯雙魚紋中最多見的是鯉魚紋,元朝尤甚。鯉魚曾為宋、金時期金銀器和銅鏡上面的常用題材,元承宋金舊制,裝飾同樣延續宋金遺風,且「 鯉 魚 」 還和「利余」諧音,寓意得利有餘。金魚也是龍泉窯上出現頻率較高的紋飾,「魚」取「玉」的諧音,表示金玉滿堂。

此外,龍泉窯青瓷上出現的鰱魚象徵連年有餘,鱖魚意味富貴有餘,鯽魚借喻吉慶有餘,鲶魚在龍泉窯雙魚紋中相對較少,諧音「年余」,意味著年年有餘等。可以看出,常見的雙魚紋皆出自浙江地區主要的淡水魚種。此外,「魚龍」紋飾也一直是龍泉窯雙魚紋中的重要品類,表達了民間百姓鯉魚跳龍門、階層飛升的訴求。

龍泉窯雙魚紋不單純是對自然界魚本體的描繪,有時還與其他紋飾構成組合題材,其中以雙魚紋與水波紋、雙魚紋與蓮荷紋相組合的形態最為常見。與水波紋組合象徵魚水交融、夫妻美滿 ;與蓮花、荷葉組合構成「鯉魚鬧蓮」圖案,既寓意廉潔、和諧,也取其諧音,表達連年有餘的美好期待。此外,元代出現的雙魚紋與八思巴文等組合的獨有風貌,則與草原遊牧文化同平原漁耕文化融合的歷史背景息息相關。

風格變換的雙魚紋在龍泉窯瓷器上大放異彩,既美化了龍泉窯產品,亦展現出人們不同時期的文化需求。中華民族普遍的社會心理是求吉納福,原始社會的魚紋具有圖騰化的神秘特徵 ;漢至唐代魚被比作祥瑞聖物 ;自宋至明,早期的龍泉窯雙魚紋主要模仿具備上層使用屬性的金銀器上面的裝飾紋樣。

絕大多數雙魚紋裝飾於生活日用器皿上,題材自由隨意,少部分飾於陳設器或寺廟祭器中,其主要使用者是民間百姓。魚紋根植民間,遍布中國傳統工藝品各個門類,涵蓋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一抹青韻映雙魚,龍泉窯雙魚紋完美地承載了百姓的文化生活需求,表明魚文化由上層神聖慢慢轉向大眾世俗的實質性變化。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