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沒有高鐵動車,面對空前廣闊的國家,他是怎麼傳遞政令的?

古月考古論史 發佈 2024-04-27T23:47:15.012744+00:00

交通是維繫一個國家生存與發展的關鍵,自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就開始在全國範圍內實行「書同文,車同軌」的制度,目的就是為了全國的統一。


交通是維繫一個國家生存與發展的關鍵,自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就開始在全國範圍內實行「書同文,車同軌」的制度,目的就是為了全國的統一。其實在秦統一六國之前,就建立了非常龐大的交通網絡體系,這為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到了秦統一天下後,中國水陸交通的發展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在水路方面,秦朝徹底打通了黃河、長江、珠江等流域的交通網絡,在陸路方面則修了直道、馳道等。下面我就帶各位看看秦的交通發展史,到底是什麼樣子的。

一、要統一,先修路

公元前222年,秦國派大將王賁攻下了遼東等地,並相繼滅掉了燕與趙國,這時候,戰國七雄就只剩下齊國與秦國了。齊王建與齊相後勝,就將防禦部隊設在齊國的過境線西側,以防禦秦國的進攻,但是大將王賁率大軍繞過了齊國的防禦,直抵齊國的都城臨淄,不久齊國投降,秦國統一了整個中國。

俗話說的好,「要想富,先修路」,而秦統一六國時,把這句話變成了「要統一,先修路」。秦統一中國的因素很多,但交通的發達是其中之一,秦惠王進攻蜀國時就是利用棧道、金牛道才翻越秦嶺,最終滅掉了古蜀國。

1986年,考古工作者在今天甘肅天水放馬灘地區發現了中國最早的一幅紙質地圖,繪製的是放馬灘一帶到黃家坪的路段,這條道路就是當時秦國人開闢的。地圖繪製的年份約在公元前300年左右,反映了戰國時期通往秦嶺南部的交通概況。

秦人還善於造橋、造車,他們曾在黃河地區修建了一座浮橋,並製作出了中國最早的雙轅車,因為修車與造車技術的發達,在秦昭襄王出行時隨行的車輛多達1000多台,可見秦國造車業有多麼發達。

《史記·張儀列傳》有這樣一段話:「秦西有巴蜀,大船積粟,浮江已下,至楚三千餘里,一日行三百餘里,不費牛馬之力,不至十日而距扞關。」這裡的扞關,又稱為「瞿塘關」,在今重慶瞿塘峽附近,為春秋時楚國的主要關隘。這段記載說明,當時秦國的船隻不但多,而且裝載貨物的能力十分強悍,運輸速度超快。


二、秦國的高速公路與水上通道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疆域北至遼東,西到隴右,南至南海,東至今天山東半島一帶,這些區域距離秦的都城咸陽都較為偏遠,很難直接到達,秦國為了有效地管理六國故地,就在這些地區修築了馳道,在全國建立了非常發達的交通網絡。

如在關中地區修築了東海道,由秦都咸陽一直向東,抵達今天的江蘇與山東等地,這也是秦朝主要的東西交通要道,有點類似於今天的隴海鐵路。

在南部修築南陽道,從今天的南陽經武關至今天的荊州地區,這是秦國連通長江中下游流域的主要幹道。後來秦國又修築了從咸陽經漢中至巴蜀等地的巴蜀道,這成為早期蜀道的雛形。

馳道有多寬呢?「廣五十步,三丈而樹」,馳道之間為御道,兩側為旁道,君王一般走御道,大臣們一般走車馬道,並用樹木將兩個道路隔開。

在所有道路中,最讓人稱道的就是直道與五尺道了。公元前212年,秦始皇開闢了從今天咸陽直通九原郡(今天內蒙古包頭市)的直道。九原郡是秦始皇北攻匈奴時新開闢的疆土,為了鞏固北部邊疆,就開闢了直道,並修築長城,防禦北部的匈奴。

直道就是秦國的高速公路,從秦都至900公里外的九原郡,乘當時的快馬只需要3天,在交通不發達的古代,這樣的速度已經是相當快了,可見當時秦直道修築的水平之高。

為了溝通雲南與四川南部等地,秦國開始著手修築五尺道。西南地區道路狹窄,所以五尺道的修築極為艱苦,道路寬約五尺,所以取名五尺道。

五尺道的修築對今天中國西南地區的交通影響極為深遠,五尺道從今天的宜賓一直修築到雲南昭通,全長近300公里,五尺道的修通使中原王朝和西南夷地區的溝通更加便利。

另外在水路交通方面,靈渠的修築是秦留給我們的一份歷史遺產。統一後的秦,征服了嶺南一帶的百越,後來又設桂林、南海與象郡。秦之所以能攻破百越,靈渠的修築功不可沒。

靈渠在哪兒呢?就在南嶺都龐嶺與越城嶺之間,這裡有一條地勢平緩,且溝通了中原與嶺南地區的交通孔道,靈渠就是修築於這條孔道之上,正好成為溝通長江的湘水與珠江的灕江的水上通道,這也是珠江水系與長江水系的第一次疏通。

對秦來說,無論是戰國時的兼併戰爭,還是後來的一統天下,交通的發達都是它實現自己霸業的根基因素。正是秦時所修築的這些古代道路,為後來中國古代道路交通的發展奠定了極其重要的基礎。

隨著秦統一六國,全國性的交通網絡的建設就成為了可能。在戰國的基礎上,秦代水陸交通網比之前任何時期都要發達,尤其是在邊遠的山區與少數民族地帶,如通往西南地區的五尺道,溝通整個天下的馳道,通往北方草原地帶的直道,長江與珠江水系的打通,等等。全國交通網的建立,為之後漢代統一與中國交通網絡的建立奠定了更加堅實的基礎。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