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王堆漢墓文物首次集結來滬,展開兩千多年前古人生活圖卷

文匯網 發佈 2024-04-28T00:03:36.555796+00:00

馬王堆漢墓曾是震驚中國乃至世界的重大考古發現之一,它是西漢初首任軑侯、長沙國丞相利蒼的家族墓地,由三座墓組成,共出土珍貴文物3000餘件。

馬王堆漢墓曾是震驚中國乃至世界的重大考古發現之一,它是西漢初首任軑侯、長沙國丞相利蒼的家族墓地,由三座墓組成,共出土珍貴文物3000餘件。其中一號墓中出土的利蒼之妻辛追夫人遺體,外形完整、全身潤澤,創造了人類防腐技術的奇蹟。

今日起,來自湖南博物院、該漢墓出土的138件珍貴文物亮相閔行區博物館,《漢·無極——馬王堆文物精品展》以實物與多媒體技術結合的方式,展開一幅西漢初期的生活圖卷。這是馬王堆漢墓文物首次集結來滬,它們帶觀眾領略2000多年前的社會風貌,也呈現當時人們對於宇宙、天地、生命的探索與理解。

據統計,馬王堆漢墓一共出土了722支遣冊,其中350餘支是與吃有關的,其內容與竹笥、陶器和漆器內盛放的食物相印證,讓人們了解西漢初年的大致飲食情況。軑侯家族生活在漢初「文景之治」時代,從此次展出的一組食物遣冊,可以看出其官高祿厚的生活華貴非凡。遣冊中記載的食物種類涉及主食、肉食、瓜果蔬菜、飲料、糕點等百餘種,烹飪技法有煮、蒸、烤、炸、煎、炒等。以主食為例,單單是米飯,就有白米飯、麥米飯、黍米飯、黃粟飯等。菜品的種類也很多,燒烤類的有串烤鯽魚、裹烤甘薯、烤狗肝等;煎炸類的有煎燜雁、煎燜野雞等;蒸菜類的有蒸泥鰍、蒸鱖魚等;肉湯類有鹿肉鹹魚筍白羹、鶴肉芹菜羹等。餐後小點中,雞蛋小米餅、蜜糖稻米糕等是必備。

一副朱紅色菱紋羅手套則形象地反映了漢代貴族婦女實用手套的基本形制,以及彼時紡織、印染、刺繡、編織工藝的高超水平。這副手套長25cm、上口寬8.2cm、下口寬9.9cm,出土於辛追墓。該墓出土三副形制相同的絲質手套,是我國考古史上的首次發現。這副手套是直筒無指式。掌面刺繡「信期繡」圖案,指部、腕部均用絹。掌面部分的上下兩側飾千金絛一周,絛寬0.9厘米,絛面分成三行,左右兩側為雷紋圖案,中間為篆書白文「千金」字樣及明暗波折文。「千金」指其值抵千金,十分昂貴。用篆文作織物裝飾圖案,在我國尚屬首次發現。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簡牘,均為戰國至漢初的文獻抄本,內容涉及哲學、政治、軍事、天文、地理、醫學、歷史、藝術等領域,多為「焚書坑儒」倖存,而後又失傳的佚書,是研究秦漢文化思想、科技成就、書法藝術等的珍貴一手資料。比如,此次亮相的帛書《天文雲氣雜占》,以朱墨兩色繪出了雲、氣、恆星、彗星等各種天象圖,約250幅。其中,最精彩的部分是31幅彗星圖,它們形態逼真、經得起科學推敲,表明當時的人們對彗星的觀測達到了相當精細的程度。帛書《五十二病方》是迄今所見最早、最完整的古醫方專著,比較真實地反映了西漢初期以前的臨床醫學和方藥學發展的水平。帛書《黃帝四經》則讓久已失傳的道家重要學派重見天日。該帛書是抄錄在《老子》乙本前面的四篇古佚書,分《經法》《十六經》《稱》《道原》四篇,共存174行,11000餘字,主張刑名之學,強調刑德兼施,依法治國,是與《老子》同源異流的道家重要學派,為糾正歷史上「黃老」混同的謬誤提供了可靠的史料依據,具有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

文|李婷

編輯|王秋童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