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後,為何號稱亞洲第二艦隊的南洋水師見死不救?

無根樹花正孤 發佈 2024-04-28T02:32:41.844366+00:00

甲午戰爭爆發在1894年的時候,那個時候的日本對大清是不宣而戰,但大清對日本卻是絕對不能不宣而戰的,當時的清政府在朝鮮失利被偷襲之後就開始高調對日本宣戰,並且任命李鴻章作為戰爭總指揮,讓他務必要使用北洋海軍擊垮日軍,讓日本人有來無回,後來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了。


甲午戰爭爆發在1894年的時候,那個時候的日本對大清是不宣而戰,但大清對日本卻是絕對不能不宣而戰的,當時的清政府在朝鮮失利被偷襲之後就開始高調對日本宣戰,並且任命李鴻章作為戰爭總指揮,讓他務必要使用北洋海軍擊垮日軍,讓日本人有來無回,後來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了。

清朝兵力調動

對日本作戰的計劃是北洋海軍大臣兼直隸總督李鴻章全面負責的,那個時候的李鴻章就是最高總司令,理論上來說是可以調動全國的海陸軍的,但實際上能夠調動的僅僅只有他自己的淮軍和北洋海軍,至於歷史之中也是享有盛名,保衛了中國南海安全的南洋水師去了哪裡呢?

整個甲午戰爭從海戰爆發一直到後面陸戰戰敗結束,南洋水師的影子都沒有看到,其實是因為當時的布置出現了很大的問題,中日甲午海戰的主要作戰海域集中的黃海一帶,到後面中方戰敗之後才開始撤退到渤海之中,試圖避戰保船,結果就是差點被日軍全殲。

當時的中國海洋面積廣大,從東北到南方的廣西一帶都是沿海地區,到處都是出海口,處處設防也基本上不可能,日軍到底從哪裡上岸沒有人知道,所以李鴻章對於各地的安排是管理好自己負責的區域,只要能夠阻止日軍從自己負責區域上岸就是成功,他們沒有支援北洋海軍的義務。

李鴻章這樣的布局顯然是有他背後的擔憂,一方面是朝鮮戰場上面失利之後,大清就已經失去了戰爭的主動權了,日本海軍主動進攻,選擇在哪裡上岸都掌握在了日軍手中,清朝方面防禦起來相當的困難,而且李鴻章也知道國內內鬥很厲害,指望他們保全自己就已經是勝利,根本不可能主動支援自己。

對戰爭的錯誤估計

甲午戰爭爆發之後,無論國內國外基本上都認為大清必勝無疑,但實際上的情況卻是大清海戰海戰打不贏日本,陸戰陸戰聽到日軍進攻的消息就一撤千里,所以海戰戰敗之後日軍開始從遼東半島最南端的旅順港登陸,那個時候的北洋海軍在大東溝戰敗之後根本無力阻止,所以日本人一步步的逼近京城讓清朝最高統治者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

因為之前的皇帝太后和群臣都認為和日本打仗可以輕易取勝,最大的程度也不過是一場平叛局部戰爭。誰也沒有想到會直接升級為全國對外戰爭,因為沒有戰爭之前的準備和推演,所以準備方案是一點都沒有,戰爭剛開始的時候都覺得北洋水師可以完勝日本海軍,所以戰略布局計劃之中也認為殺雞焉用牛刀,便沒有讓南洋水師去支援北洋水師。

1895年日軍開始從山東半島上的威海衛登陸的時候,這個時候李鴻章和丁汝昌就已經開始不行了,他們開始向南洋大臣求救,希望艦隊可以北上同心協力對抗日本,但當時的南洋大臣張之洞卻認為南洋水師已經很久沒有訓練了,根本就無法使用,北洋實在要用可以讓海軍過來開走南洋海軍的軍艦,但這個方案根本就行不通,北洋海軍之中的船員對於南洋海軍軍艦根本不熟悉,怎麼可能馬上就會使用呢?

誰都能夠看出來這是張之洞的推辭,看起來他好像是大公無私,但實際上是將問題跑出去了,那個時候的張之洞還是著名的清流領袖,一直和李鴻章不對付,所以根本就不願意支援李鴻章,也許他還認為李鴻章要是倒台或者在這場戰爭之中戰死之後,那大清朝廷沒有了可以依靠的海軍,到時候就只剩下南洋海軍,自己就可以一家獨大了。

結語

清朝早期籌辦海軍的時候,左宗棠就曾經提出過自己的看法,認為應該建設一支統一強大的中國海軍,而不是劃分為北洋、福建、南洋三支海軍,這樣一旦戰爭爆發,很能統籌全局作戰。後面的歷史果真如左宗棠所說的一樣,中日海戰之中的福建水師和南洋海軍都選擇了袖手盤觀,最後戰敗割地賠款誰又逃脫得了責任呢?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