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因郭沫若一篇文章,陝西14個千年地名就此更改,有你家鄉嗎

視界地理 發佈 2024-04-28T02:39:20.580620+00:00

我國很多地名承載的是厚重的歷史,是豐富的文化,更是一個時代的象徵,但是1964年,因為郭沫若先生的一篇文章,導致陝西14座沿用千年的地名被更改,那麼,郭沫若為何要提出這次更改,這次改革究竟算不算成功呢?

我國很多地名承載的是厚重的歷史,是豐富的文化,更是一個時代的象徵,但是1964年,因為郭沫若先生的一篇文章,導致陝西14座沿用千年的地名被更改,那麼,郭沫若為何要提出這次更改,這次改革究竟算不算成功呢?

郭沫若因此提出更改

文化軟實力,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文盲率高達80%,其中複雜的漢字書寫,也是導致文盲率如此之高的一大重要原因,於是我國便開始了大規模掃盲行動,並對晦澀難懂的繁體漢字進行改革,隨著拼音以及簡體漢字的大力推廣,近代大書法家郭沫若先生提議,為何不將地名進行改良,減少生僻字的使用,進而擴大文化傳播力度呢?

並且郭沫若先生認為,日本對漢字的改良,是一個很好的參考案例,於是在1964年,郭沫若先生發表《日本的漢字改革和文字機械化》一文,提倡進行地名更改,這一提議也得到了號稱中央一支筆的胡喬木,和西北局書記劉瀾濤的大力支持,並在華夏文明發祥地之一的陝西省實施這一舉措。

陝西14座千年地名更改

1964年,為推行更改地名生僻字工作,經國家批准後,陝西境內14個地名被正式更名:

分別是西安西北部,地處關中地區的盩厔縣,如今已更名為周至縣,

隸屬寶雞市的郿縣和汧陽縣,更名為眉縣和千陽縣,

位於秦嶺南麓的商雒更名為商洛,

商雒下轄縣雒南,也更名為洛南,

位於渭南市東北方向的郃陽縣改為合陽縣。

咸陽下轄的醴泉和栒邑,改為禮泉縣和旬邑縣,

由安康市代管的洵陽縣改為旬陽縣,

屬於西安市的鄠縣改為戶縣,如今又更名為鄠邑區。

位於漢中市西部的沔縣改為勉縣,

邠縣改為彬縣,也就是如今的彬州市,

位於黃河西岸,榆林市下轄的葭縣改為佳縣,

位於延安南部的鄜縣更名為富縣。

從以上改名的縣市我們不難發現,此次更改,就是將原本的生僻字用諧音簡化漢字代替,雖然書寫上確實更加親民,但是地名也就此失去了本身的含義,原本厚重的歷史韻味似乎也變得有些單薄無力。

比如,商洛原本名為商雒,而雒本指的是玄鳥,也就是商周時期的圖騰,雒南也很好理解,就是指代地理位置,但是如今改成了三點水洛,不僅缺乏張力,意義似乎發生了改變。

再比如周至縣,周至原本用的是盩厔二字,唐代宰相李吉甫在《元和郡縣圖志》中寫道:山曲曰盩,水曲曰厔,正是因為盩厔南鄰秦嶺北靠渭水,名字便由此而來,但是改為周至後,底蘊瞬間降低了一個檔次。

還有佳縣,原名為葭縣,葭意思是出生的蘆葦,由於這裡的人民自古便依靠葭蘆河為生,北宋時,在此地設寨,名為葭蘆寨,意思就是蘆葦叢生之地,寄託著當地人民對葭蘆河的美好夙願。

並在隨後的元明清近千年的時間裡都以葭為名,但是在陝西地名修改過程中,卻將葭改為了葭,其實也並沒有什麼特殊意義,就是取了個諧音字罷了。

所以,從陝西1964年的地名改革後,很多人不免為此感到惋惜,不過從結果上來看,郭沫若先生引發的此次改名也算是成功的,畢竟在當時全國急需加強國民文化素質的情況下,此次改名確實有利於掃盲運動的加速進行,也為文化普及方面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不過,改革這條路任重而道遠,我國積澱了5千多年的歷史文化,便是泱泱華夏勝於世界文明的最好憑證,這也驅使我們在這條去蕪存菁的道路上,要更加謹慎。

不知道你對郭沫若先生引發的這次地名改革,有什麼看法呢?歡迎評論區留言討論。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