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爾茨訪美,想和拜登好好聊聊《通脹削減法案》|京釀館

新京報 發佈 2024-04-28T02:41:30.251092+00:00

資料圖。德國總理朔爾茨(前排右一)。圖/新華社當地時間3月3日,德國聯邦總理朔爾茨開啟其自俄烏衝突爆發後的首次訪美行程,當天將在白宮與美國總統拜登舉行會晤。

資料圖。德國總理朔爾茨(前排右一)。圖/新華社

當地時間3月3日,德國聯邦總理朔爾茨開啟其自俄烏衝突爆發後的首次訪美行程,當天將在白宮與美國總統拜登舉行會晤。

早在2月16日,白宮新聞秘書讓-皮埃爾就對媒體表示,朔爾茨的訪美「是重申美國與我們的北約盟國德國間深厚友誼的機會」,雙方可藉此機會討論「共同支持烏克蘭的持續努力,通過制裁和出口管制讓俄羅斯付出代價,並加強跨大西洋安全」等「重要問題」。與之相對應的是,動身之前,朔爾茨稱,自己「在支持烏克蘭方面有很多事可以和拜登總統談」。

然而,溫暖台詞的背後卻隱約藏著一些微妙的東西。

美德雙方各關心各的

作為北約和G7成員國中綜合實力靠前的兩個工業化國家和多個平台、框架的密切夥伴,美德高層互訪前後,通常會充斥著體現兩國溫暖關係的台詞,最好還能體現兩國當前最高領導人間「無話不談的私人關係」。

然而,俄烏衝突一周年前夕,拜登無預告訪問了戰火紛飛的烏克蘭,隨後正式訪問了波蘭。而自冷戰開始以來就是美國在歐陸戰略基石的德國卻仿佛被「繞開」。

就連此次朔爾茨的訪美,即便雙方在檯面上努力強調諸如烏克蘭戰爭之類「共性」,卻仍有意無意對另一些「共性」不那麼強的討論話題閃爍其詞。

美國毫不掩飾自己想進一步向德國施壓,逼迫後者在聯手制衡中國問題上作出「更大貢獻」。而德國對此的熱衷程度顯然不成比例。

相反,不論德國聯邦政要或智庫、媒體,都紛紛呼籲美德應藉此機會密集討論一下《通脹削減法案》問題。這項法案旨在向「美國製造」發放大量補貼,從而將外國產品、製造和服務置於在美國市場中更不利的地位,汽車等產業是「重災區」。這對歐盟第一大經濟體和出口國、汽車工業大戶德國而言意味著什麼不言而喻。

但是,《通脹削減法案》甚至都不在美國相應政府官員談論朔爾茨訪美的相關主題詞範疇內。正如一些德國觀察家所指出的,美國官方的態度恐怕是「能少談就少談,能白談就白談,最好乾脆不談」。

甚至在雙方竭力凸顯「共性」的援助烏克蘭問題上,朔爾茨出訪前雙方的落差也十分明顯且意味深長。稍早前,德國高官不止一次暗示,是朔爾茨政府「以身作則」決定向烏克蘭提供德國「豹2」坦克,才影響並推動美國政府下決心改變「不向烏克蘭提供進攻性重武器」原有立場,同意向烏克蘭提供M1A2坦克。

德國聯邦政府發言人更直接稱,美德向烏克蘭提供坦克是相互關聯的「一攬子概念」。但拜登旋即公開加以否認,稱「德國政府未讓我改變初衷」,美國的軍援政策轉變是「獨立作出」的。

然而,就在朔爾茨動身前夕,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又改口了,他在接受電視採訪時又承認了美國對烏克蘭提供M1A2坦克確實受到德國影響,並表示美國坦克援助「系對德國及其他歐洲北約國家『豹2』坦克援助的補充」。

很顯然,美德雙方都對此次訪問很重視,並都希望主導訪問基調,凸顯基調共性——但這似乎並不容易。

資料圖。德國首都柏林拍攝的一家大眾品牌汽車經銷商店。圖/新華社

「既要又要」下的利益衝突

德國外交關係委員會成員指出,德國和美國既有許多一致或接近的戰略利益,也有許多利益不一致的地方,這就令德國歷屆政府不同程度採取了「既要照顧美國利益和情緒,又要凸顯德國及歐洲戰略自主權」的二元立場。

如在俄烏衝突問題上,美德利用援助烏克蘭尋求北約內部團結、鞏固,消耗和削弱俄羅斯的大方向是一致的,但相對於和熱點地區遠隔重洋、可以隔岸觀火併火中取栗的美國,德國卻地近「前沿」,一旦局面失控對方軍事機器就可能「朝發夕至」。

因此,儘管同樣是「層層加碼、儘量保持節奏」的援烏策略,美國拜登政府總體上走著「手筆越來越大、開弓沒有回頭箭」的「不斷踩油門」道路,德國朔爾茨政府卻是忽冷忽熱、時陰時晴,不斷在「保守」和「激進」間切換。

在中國問題上也是如此:美國朝野在遏制中國發展方面表現得越來越露骨,並不斷施壓,迫使大小盟友「選邊站」。

德國在這方面卻有自己的實際利益考量:根據在線平台 Statista的數據,2021年中德雙邊貿易額高達2470億歐元,是同期俄德雙邊貿易額(不到600億歐元)的4倍有餘。

美國一方面試圖通過《通脹削減法案》之類貿易壁壘削弱德國企業、產品在美國市場競爭力;一方面又迫使德國減少在華經濟的「存在感」。這種「既要又要」,站在美國角度上當然樂見其成,對德國而言卻是一枚十足的苦果。

此外,在一些戰略層面問題上雙方分歧在彌合,但彌合速度和幅度都不理想。

如早在歐巴馬和川普時代,美國就一再迫使德國增加軍費開支,俄烏衝突前德國始終推諉甚至反駁。衝突爆發後,朔爾茨政府批准為德國國防軍一次性追加1000億歐元預算,並同意提高軍費在GDP中的占比。

但即便如此,2022年德國軍費預算在GDP中的占比也不過1.5%,距離北約「指標下限」2%尚有相當差距,就更不用說和「美國新寵」波蘭同期4%的數值相比了。

美國當然希望藉此次訪問「再好好談談」,迫使搖擺不定的朔爾茨「踩幾腳油門」,但後者顯然不願輕易就範。

資料圖。美國總統拜登。圖/新華社

顧左右而言他的拜登政府

在美德貿易壁壘等問題上,拜登政府也並不願多談、深談。

在民主黨基本面意猶未盡、共和黨被川普話題「深度劫持」的背景下,今天的拜登政府連以往美國政要習慣性掛在嘴邊的「貿易自由原則」都不敢多提。和德國談這個敏感問題,沒有實質性妥協,外交層面不合適,真有了這樣的妥協,國內黨爭層面又不合適。既然左右不合適,索性儘量顧左右而言他。

哪怕在援助烏克蘭這個看似可以「放開談」的共同話題上,兩國政要的言論基調也有所克制。

德國官員既要借「一攬子援助」向國內外「觀眾」炫耀德國「對美國的影響力」,美德最高領導人「私交」的存在。尤其德國一向標榜「歐洲戰略自主權」的切實有效,但又要注意避免損及美國顏面。

而美國官員既不願顯示出「被盟友左右」的「弱勢形象」,又擔心在軍事介入烏克蘭事務中顯得過於「自主」,會給國內政治對手抓到小辮子。正因此,朔爾茨出訪前,我們才看到了雙方政要在「坦克軍援話題」上被德國媒體稱作「令人震驚的跨大西洋奇觀」的反覆改口和自相矛盾。

德國外交關係委員會成員霍夫認為,在烏克蘭危機爆發、歐洲不得不更加依賴美國武力保護傘的背景下,「歐洲認為自己擁有獨立戰略自主權的想法,恐怕至少暫時不得不收斂」,即便歐洲經濟第一大國德國,在雙邊議題上也勢必更多服從美國的強勢。

就在朔爾茨行前,德國多位政要異乎尋常地在烏克蘭等問題上向中國施壓,甚至喊出「當前形勢下中立也不行」這種「美國味」十足、此前絕少從德國官員口中聽到的台詞,恐怕是個明顯的信號。這可能預示著不僅在此次朔爾茨訪問期間,此後一段時間內,德國的一系列涉外雙多邊政策基調,都將不得不隨著美國指揮棒起舞。

有意思的是,德國聯邦政府發言人在朔爾茨行前表示,拜登和朔爾茨不會舉行例行的會談後新聞發布會,理由是「兩人希望進行非常私密的交流」,而真正的含義恐怕是「如果不能圓滿凸顯共性,那還不如少說少錯」。

撰稿 / 陶短房(專欄作家)

編輯 / 劉昀昀

校對 / 趙琳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