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視頻時代觀察筆記·廣告公司生存寶典 上篇

劉喜脈 發佈 2024-04-28T03:10:18.709989+00:00

由於上一篇內容【年度·視頻時代觀察筆記·流量到底是1門怎樣的生意?這1期,承接流量這個話題,聊一些【廣告公司】的內容。

由於上一篇內容【年度·視頻時代觀察筆記·流量到底是1門怎樣的生意?】,因為某些奇怪的原因被平台直接「鎖曝光」了,於是,我覺得更可以「放肆」地寫一些更真實的「不吐不快」。

這1期,承接流量這個話題,聊一些【廣告公司】的內容。

我有個體會,非實體賣的是【情緒】,實體賣的是【品質】

如果能把【情緒】引入【實體】,同等【品質】就能賣出更高的價格。

比如,一件印有幾個色塊與字符的普通T恤,平均成本不足10元,對外標價可以高達58元

「廣告」的存在,我認為是建立【情緒】——當然,更好的廣告是放大情緒。

如果建立【情緒】這一點做不到,不管什麼形式的廣告「都是失敗的」

然而,能建立情緒的廣告不見得能讓人看出「代言人」與品牌之間的關係,比如,如今如日中天、飛龍在天的羅老師曾做的一則為某品牌某車的開屏廣告。

最早看到,是在微博,幾秒的強制豎屏令我看得莫名其妙,安全與名人間的關係在哪裡

與之相反,人之名氣越大,風險越高,而人在高處久了,難免會忘了曾經的起步。

的確,羅老師名氣足夠響亮,但我一直不明白,這幾年b站捧出的不少高校老師,不管是來自北京的還是上海的,怎麼都那麼「閒」

總不能都是已經到了退休的年紀吧?

不是忙著視頻出鏡,就是忙著賣課,視頻、音頻都上,今天給你說「年輕人的困境」、「西亞哇塞的秘密」,明天給你講「女權主義的內在魅力」,後天開個講座順帶賣賣自己出的「新書」。

羅老師對外身份是大學教授,想必平時肯定是要大課堂授課、帶一帶碩士生的,還是法考獨家授課老師,每隔幾天要出個視頻,可能沒準兒還要開個直播、參與些許活動。

噢,對了,羅老師平時還能從百忙中擠出時間大量閱讀書籍,如此,才能從每年成百上千的出版物中【精心篩選】出10部好書的年度書單。

同時,好像,羅老師這幾年還出過不少著作。

想來,羅老師能如此日理萬機,應該時間規劃能力極強吧!

羅老師,您真的不考慮給您的近3000萬粉絲分享時間規劃的秘密嗎?您是如何進行如下內容的時間分配的?

本職工作:教書、法考授課;出視頻(您不會真的從來不準備底稿就直接開腔吧?);日常閱讀;寫書;陪伴家人

普法固然重要,啟發民智也是重擔,但每個人的時間是更加重要的不可再生資產啊!

另外,您最好再辟個謠,說明微博上被人截圖的內容,不是您本人表述,帳號是被人惡意代運營的,這樣才能維護好個人偉大、光明、正直的積極形象。

我對神話保持好奇,對宗教保持一定距離,對每個時代生造出的「偽神」毫無興趣,任何的神壇都會成為祭壇——流量造神,流量也會將任何人的真實與虛偽沖刷得乾乾淨淨

如今的流量平台,其實都是廣告公司。

與那些傳統的「4A」公司不同,新時代的廣告公司,可以憑藉成本更低的營銷分包、更直達目標用戶的高效策略,為甲方服務,同時,讓劣等廣告公司自然滅亡。

營銷分包,就是我們可以在創作者後台看到的各種甲方掛名的活動,本質上就是廣告。不少活動給到創作者總體的預算從幾萬到十幾萬不等,但引來的創作者(有不少就是來蹭大鍋飯的)則數以千計,當然,最大的流量和收益自然是屬於頭部。

但頭部往往不直接參與這種活動,平台會有專門的商務提前對接。

收益層面,我們雖然看不到最真實的一手數據,但可以旁敲側擊一些參考數據。

目前能在流量平台各種搞活動的,都是不差錢的大金主,如遊戲公司、汽車公司、金融企業(銀行、保險,很少有券商、基金公司)。

像某「末世生存手遊」的推廣價,10萬粉絲、5分鐘內視頻,市場均價是5000;

像某汽車品牌的「探店」、駕乘體驗的推廣價,5萬粉絲、5分鐘內視頻,市場均價是5000;

像某數碼品牌的「手機開箱」、「相機評測」的推廣價,5萬粉絲、5分鐘內視頻,市場均價是4000+送樣品;

若是小紅書這種純圖+小短文,探店、好物推薦,1萬粉絲,9圖內的圖文,市場均價是500;

最不差錢的還是金融企業,像我知道的某上市銀行給30萬粉絲、10分鐘內宣傳視頻的稅後價,起步就是20000

所以,當你們觀看不少知名up主的「居家Vlog」,發現他們居住的都是「大house」、裝修奢華,請不要意外,因為做這種流量生意就是這麼吸金。

我有時會好奇甲方的這種「撒錢」行為是否真的【值】。

因為像甲方在抖音這種「快平台」上的品牌推廣,就是依靠廣撒網,以爆款視頻增加品牌露出率。

但是,還有一種灰色產業叫刷量。

你可能看過風車田,也可以想像「手機田」,手機就是莊稼,仿真手就是割草機,虛假的流量蹭蹭地漲,甲方的預算池刷刷地變淺。

真是誘人的美麗畫面

所以,請各位不要以為「你以為的真的是你以為的」,若論實打實的曝光,還是你在地鐵、公交站等地兒不得不看到的那種傳統廣告牌——如果廣告做得再有趣一些,那就更吸引人了。

哪怕只是一個誘人的「看板娘」。

再者,我們也需要知道一個陰暗的事實,甲方端的品宣有時會與平台推廣、實際推廣者進行「共謀」,即「拉高報價、按比例分帳」。

甲方的規模越大,在品宣推廣方面的預算越大,但細枝末節的財務帳就很難釐清,這就造成了巨大的操作空間。雖然平台方為了「公平公正」,會搭建各種官方交易平台,但人是逐利的、自私的、貪婪的,走私帳,有時可以巧妙地「避稅」,也可以把各種見不得人的勾當深藏於水下。

這也是我一直認為的、宣講的,作為個體,一定要謹慎面對拋來橄欖枝的MCN,除非這就是平台作為大股東設立的「派出機構」。

有些MCN手上的商單,也不過像各種工程的外包再外包,一個個還拽的要死。

我們可以與這些MCN代表簡單聊聊,探探市場行情,但務必記得「無事獻殷勤、非奸即盜」。

當個體的能力、實力足夠強,要做的其實是自己組建工作室,自己簽自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