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功:扛義旗凜然孤忠志 逐荷夷闢建萬世功

泉州網 發佈 2024-04-28T03:48:44.352688+00:00

鄭成功紀念館(陳小陽 攝)人物名片鄭成功:幼名福松,又名森,字明儼,號大木,南安石井人。明清之際抗清名將、民族英雄,收復並建設台灣,成就曠世功業。康熙帝在其去世之後親書輓聯,以表敬重。鄭成功的一生,是極具傳奇色彩的一生。

鄭成功紀念館(陳小陽 攝)

人物名片

鄭成功:幼名福松,又名森,字明儼,號大木,南安石井人。明清之際抗清名將、民族英雄,收復並建設台灣,成就曠世功業。康熙帝在其去世之後親書輓聯,以表敬重。

鄭成功的一生,是極具傳奇色彩的一生。東南抗清,扛起南明半壁江山;驅除荷虜,收復寶島台灣;通洋裕國,建設「鄭氏海商集團」,一度成為東南沿海的海上霸主……說他是赤膽忠心的鐵血將軍,或是收復失地的討虜功臣,抑或是精通海貿的商業奇才,皆不足以概括其奇幻瑰麗的一生。於今,「成功精神」已融入閩南精魄之中,無懼危難、拼搏濟世的凌雲壯志更是百代相承。 □記者 吳拏雲 實習生 柯雅清 文/圖(除署名外)

在石井鄭成功紀念館中珍藏著描繪鄭成功降服荷寇收復台灣的畫卷

初露鋒芒:聰穎好學 受賜國姓

明永曆十五年四月初一(1661年4月30日),晨光熹微之時,一支軍隊乘著海上大潮,強渡鹿耳門天險,悄悄登陸台灣本島。雖剛遭遇風暴和糧荒,但此刻,這支軍隊如初升的朝陽般,充滿了「堅冰可蹈」的銳氣。這便是鄭成功所率領的鄭家軍。很快,駐守台灣島上的荷蘭總督揆一便嗅到了一絲不尋常的氣息。在發現鄭軍「神兵天降」後,他急遣荷蘭軍隊迎戰。可讓他預料不到的是,在接下來9個多月的戰鬥里,這支虎狼之師對荷軍發動多重打擊,並將他們趕至絕境。感到求救無援、孤城難守的揆一,無奈之下乖乖簽訂投降條約撤離台灣。這一天,距離荷蘭占據台灣島,已過去整整38年之久。鄭成功創下驅荷復台的歷史功績,是中華民族無可非議的民族英雄。正處在明末清初政權更迭的漩渦之下,是什麼驅使鄭成功跨上東征台灣的險途,成為萬民景仰的英雄,讓我們回到那段跌宕起伏的歲月,一起走近這位彪炳史冊的英傑。

據《清史稿·列傳11·鄭成功》載:「鄭成功,初名森,字大木,福建南安人。」明代《鄭氏族譜》又載:「(石井鄭氏)十二世,飛黃公(鄭芝龍)第一子,諱森,字明儼。」有一個身為東南「海王」的父親,鄭成功在童年時期就與海洋結下了不解的淵源。明天啟三年(1623年)五月,父親鄭芝龍押貨到日本,在此與日本女子平戶田川氏結婚。明天啟四年(1624年),田川氏於日本肥前平戶的川內浦千里濱(今日本長崎縣松浦郡千里濱)海邊一塊平坦巨石分娩,誕下一名男嬰,取名福松,這便是後來大名鼎鼎的鄭成功。明崇禎三年(1630年),鄭成功回故鄉晉江安平(今安海鎮)讀書,並被取名「森」。

鄭成功從小便聰穎好學,文思敏捷,有識之士「皆異口同聲讚許,預料必成大器」。鄭成功8歲通曉四書五經,10歲能寫八股文,15歲考中南安縣秀才,21歲進入南京國子監讀書,在對儒學的研讀中樹立了忠君愛國的思想。

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清兵入關,攻克北京。次年五月,清兵攻入南京,南明弘光政權覆滅。同年六月,明唐王朱聿鍵於福州登基稱帝,改元為「隆武」。八月,鄭成功跟隨父親鄭芝龍覲見隆武帝。隆武帝見鄭成功氣宇非凡,言語明朗,大為讚賞:「恨朕無女妻卿。卿當盡忠吾家,無相忘也!」賜其朱姓,更名「成功」。自此,鄭成功便有了「國姓爺」之稱。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局勢危急。隆武帝看重鄭成功的軍事天賦,封鄭成功為「忠孝伯」,拜御營中軍都督,賜尚方劍,掛「招討大將軍」印。至此,鄭成功親履戎行,開始從事軍事指揮活動。此後數年內,鄭成功展現出極高的軍事指揮水平,被明永曆帝加封為威遠侯、漳國公、延平王。

鄭成功與鄭家軍曾叱吒東南海疆

忠君報國:焚衣明志 興旗抗清

隆武二年(1646年)八月,清軍入閩,隆武帝於汀州被俘,絕食而亡。鄭芝龍逕自率部返回安平,決定向清軍投降,鄭成功苦諫不成。同年十一月,鄭芝龍將北上福州降清,鄭成功修信與父決裂。月末,清軍進劫安平,大肆搶劫淫掠,鄭成功的母親田川氏不堪受辱自殺。鄭成功憤父降敵,痛母慘死,家破國亡之際,他決然地前往南安文廟焚燒自己所穿儒衣青巾,寫下《焚衣詞》以明志:「昔為孺子,今為孤臣。向背去留,各行其是,謹謝儒服,惟先師昭鑒。」至此投筆從戎,決意起兵抗清。「鄭成功焚青衣處」於1961年6月列為泉州市(縣級市)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

永曆二年(1648年)五月,蘇觀生、林察從廣東到福建見鄭成功,詳細敘述了桂王朱由榔在廣東肇慶即位的情景,此時距隆武帝駕崩已近兩年之久。鄭成功隨即激動道:「吾有君矣!」設下香案,朝南而拜,其愛國忠君的赤子之心可見一斑。

為反清復明,鄭成功一生中進行了不計其數的戰鬥。他早年在閩地進行了數年的招兵、操練和征戰。永曆五年(1651年),在陸續收編鄭彩、鄭聯和鄭鴻逵等人的兵馬後,鄭成功終於完全將鄭氏軍團納於麾下。以廈門、金門為抗清基地,永曆十一年(1657年)起,鄭成功率軍北上,數次輾轉,陸續收復江浙「四府三州二十二縣」。直至永曆十三年(1659年)七月,鄭軍包圍南京,呈現出光復東南半壁之勢。可惜南京一戰中鄭成功中了敵人的緩兵之計,損失慘重,不得不退居廈門。但毋庸置疑的是,鄭成功在其征戰過程中顯露出了高超的軍事指揮水平和決策制勝的能力,這也保證了後來的復台戰役中,鄭軍擁有一位有勇有謀、驍勇善戰的軍事家。

石井延平郡王祠

曠古奇功:驅除荷虜 收復台灣

「中國的民族英雄可分為兩類……所謂狹義的民族英雄,指的是反抗民族壓迫的英雄。所謂廣義的民族英雄,指的是反抗外來侵略的英雄……鄭成功既反抗民族壓迫,又反抗外來侵略,是個『雙料英雄』。」泉州市鄭成功研究會會長鄭棟樑是這樣評價鄭成功的,「鄭成功是中國歷史上無可爭議的傑出的民族英雄,是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的一個光輝典範。」鄭成功不僅大義抗清,還率領軍隊驅荷復台,為中華民族立下千古奇功,是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

隆武二年(1646年)三月,鄭成功就曾向隆武帝上疏進諫:「據險控扼,揀將進取,航船合攻,通洋裕國。」這四條抗清復國的對策即著名的「延平條陳」。條陳的核心是最後一句——「通洋裕國」,即面向海洋,發展海商,捍衛海權,以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這也揭示了他後來復台之舉的意圖之一,即開闢新的抗清基地,開展海上貿易,為反清復明提供經濟基礎。至永曆十一年(1657年),鄭成功的軍隊已經有約18萬人。而維繫這樣的一支軍隊顯然需要巨額的開支,鄭成功大力發展海洋貿易,將商貿所得充作兵餉,海上貿易範圍覆蓋了日本、暹羅、廣南、交趾、巴林邦、馬尼拉等地,貿易對象涉及日本人、荷蘭人、西班牙人及東南亞各國商人,客觀上推動了中華民族海洋事業的發展。

永曆十三年(1659年),鄭成功北伐南京失利後退守廈門。然而,僅憑廈金基地,恐怕難以抵禦清廷的進攻,恰在此時,鄭芝龍的舊部何斌從台灣偷渡至廈門,向鄭成功獻出台灣地圖,為進攻台灣掃清一大障礙。又恰逢清順治皇帝猝死,清朝圍剿鬆懈,鄭成功便下定決心抓住時機,東征台灣。永曆十五年(1661年),鄭成功帶領大軍約25000人、艦船400餘艘集結海上。但東征之行並非一路坦途。鄭棟樑在其著述《一代英雄鄭成功》中表示,鄭成功東征台灣,主要歷經了三重難關:渡海登台、歷經兩場海戰、歷經三場陸戰。橫跨160海里、有「黑水溝」之稱的台灣海峽,與有「海上馬車夫」之稱、擁有世界一流海軍艦隊的荷蘭殖民者對戰,東征台灣的每一步都異常艱險。然而,鄭軍憑藉「火攻戰術」「狼群戰術」等高明的對戰策略和英勇頑強、奮不顧身的精神,在台灣島上殺出了一條血路。永曆十六年(1662年),荷蘭終於簽訂投降書,結束對台灣的占領。

收復台灣後,鄭成功提筆寫下《復台》詩:「開闢荊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復先基。田橫尚有三千客,茹苦間關不忍離。」其拳拳愛國之心及不畏艱險、維護國家主權的決心,在這寥寥數語間展露無遺。

1982年,鄭成功墓被公布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永曆十六年五月初八(1662年6月23日),收復台灣不久後,鄭成功不幸病故,一代英雄猝然長逝。康熙帝為其賜輓聯曰:「四鎮多二心,兩島屯師,敢向東南爭半壁;諸王無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高度讚揚了鄭成功忠肝義膽、保家衛國的一生。

南安水頭建有「民族英雄鄭成功文化中心」

閩台信仰:精神沃土 激勵後進

今歲,無論從哪個方向進入泉州市區,幾乎都能一眼望見大坪山上騎著駿馬、遙望海波的巨型鄭成功塑像。2004年,鄭成功塑像在此落成。隨鄭成功塑像目光的方向望去,寶島台灣隔海相望。300多年後的今天,望著馬上的鄭成功,我們似乎還能感受到他心繫祖國海疆的焦灼和期盼之情,仿佛下一刻就要策馬騰空,率軍沖向敵陣。鄭成功所代表的崇高愛國主義精神,至今仍不斷激勵著閩南人奮勇前行。

鄭成功還是令海峽兩岸人民共同敬仰的民族英雄。如今在泉州各處都能見到人們緬懷鄭成功的身影。1962年,鄭成功紀念館於鄭成功故里南安石井鎮設立,展出各種文物、資料、雕塑等,石碑、書籍等物鐫刻下了英雄的豐功偉業。1982年,南安鄭成功墓被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兩岸人民不時前來祭拜、緬懷這位英雄。1996年,石井延平郡王祠被公布為福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除此之外,位於泉州南安的水師寨、銃城樓、海上視師石刻、國姓井、鄭成功碑林等與鄭成功相關的歷史遺蹟在社會各界的保護下亦煥發光彩。在台灣,民眾尊稱鄭成功為「開台聖王」。鄭成功收復台灣,帶動了閩南人向台灣移民,有力地推動了閩南方言、民俗、信仰等閩南文化在台傳播,促進了海峽兩岸文化的融合發展,也印證了海峽兩岸人民「血濃於水」的深厚情感。

鄭成功「收復台灣,大大拓展海上絲綢之路的腹地;加強與日本、菲律賓等國的貿易關係,擴展海上絲綢之路的航線……建立一支強大的海上武裝力量,切實保障海上絲綢之路的安全……」福建師範大學教授胡滄澤先生肯定了鄭成功對發展海上絲綢之路的貢獻。泉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城市,在「二十一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建設中,鄭成功的海洋精神和成功經驗,也將成為泉州人民不斷汲取的重要精神財富。

在泉州大坪山鄭成功公園的牌坊上,正反面分別刻著一副楹聯:「開闢荊榛千秋功業,驅除荷虜一代英雄。」「赤手曾扶明日月,丹心猶照漢乾坤。」這兩副對聯對鄭成功的歷史功績作出了生動的評價。如今,鄭成功所代表的精忠愛國、拼搏濟世、求新求變、開放包容的精神內涵經過數百年的沉澱,已成閩台兩岸同胞共有的文化基因,深深紮根於民眾的精神沃土之中,並將世代傳承下去。

關鍵字: